摘 要:美術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與學生的情感參與,要把教師的情、學生的情和美術作品中表達的情融為一體,深入挖掘美術教材中的情感,開發教師教學中的情感,發掘學生學習中的情感。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與藝術家產生共鳴,融入美術作品中,提升審美素養,助力學生成才。
關鍵詞:美術;鑒賞;情感教學;成才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和體驗。美術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與學生的情感參與,要把教師的情、學生的情和美術作品中表達的情融為一體。《美術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就是要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加強對學生情感的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利用情感的特殊功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他們對美術鑒賞產生深厚的興趣。因此,探究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尤為重要。
一、挖掘美術教材中的情感
美術教材中的作品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美術世界,教材特有的審美性、感染性,既決定了美術教學必須特別重視情感教育,又為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1)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塑造學生完美人格。①情感遷移。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播知識的過程,而且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作品中每一形象,畫家都進行了真實地描繪,體現了作者對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熱愛,對剝削者和舊社會的憎恨。作品中,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在生活中遭受過巨大不幸的婦女,她的痛苦、哀傷和憤怒,都在形象的動態中表現出來。采用寫實的方法,更揭示出人物內心世界。更加表現出她久經磨難的經歷和剛毅的性格。因此,我們要更加珍惜現有的幸福生活,把握現在,擁抱明天。”這是學生在鑒賞王式廓的《血衣》時總結出來的,也談到了個人的體會和對生活的態度,價值觀和人生觀已開始形成。在鑒賞羅丹的雕塑《歐米艾爾》時,學生體會到了美并不是漂亮的代名詞,一味追究名牌,追求奢華并不是美的體現。②創設情境。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場合下產生的。教材中的內容有些可能是學生缺乏感受和切身體會的。所以,教學中要根據需要,為學生盡可能地創設情境,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在鑒賞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時,給學生播放1949年開國大典時的視頻,對比美術作品,感受當時的情景。再播放60周年國慶慶典,讓學生再次體會祖國的強盛和人民的偉大。引入愛國主義教育,情感得到升華。
(2)針對各類作品,建立審美框架。①加強中國美術的鑒賞,汲取中華民族美術的豐富營養,感受傳統美。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社會沉積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傳統與底蘊。美術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的特有活動,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過輝煌的過去。從原始社會到清朝鴉片戰爭前的古代史上,涌現出一大批藝術珍品和杰出的美術家,如瓷器、玉器、青銅器、水墨畫、年畫、壁畫等等,產生了閻立本、顧閎中、張擇端、鄭板橋等眾多的畫家,為我們今天的美術活動及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教材中的中國古代繪畫、古代雕塑、古代工藝和民間美術作品,可使學生從中感受到中國美術歷史的源遠流長,需要我們去繼承傳統,開拓創新。②重視外國美術的鑒賞,了解西方美術的流派風格,感受人文美。西方人的理性主義傳統和二元論的世界觀,使西方美術注重再現與寫實,采用科學的透視學和色彩學來表現近大遠小焦點透視和色彩的空間變化,形象的立體感很強,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從史前美術到古希臘、古羅馬、文藝復興美術再到十九、二十世紀美術,人文主義始終貫穿其中,作品中反映的社會美和人格美給學生帶來了人文關懷。
二、開發教師教學的情感
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情是通過作品反映出來的情,是教師體驗過的情,是學生蘊含著的情。美術教師要感受到作品的情,并精心加工,以情引情,學生才能產生心理位移,在課堂上感受到生活中復雜的情感。
(1)以賞喚情,寓教于情。《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能對審美現象作出獨立的判斷。養成對美術終身愛好的情感,豐富生活情趣,選擇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理解與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在執教鑒賞《江山如此多嬌》時,先讓學生了解該畫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手法,結合毛澤東的《沁園春·詠雪》詞意,再讓學生體會并說出感受:“表現了我們偉大祖國的風貌:近景是江南青綠山川、蒼松翠石;遠景是白雪皚皚的北國風光;中景是連接南北的原野,而長江和黃河則貫穿整個畫面”“祖國江山的遼闊寬大,美姿多嬌,即景生情,想到英雄人物為它獻身,極其完美地表現了中國人民革命樂觀主義的豪邁氣概”“畫上紅太陽,也是象征毛主席、共產黨的領導,象征我們偉大祖國的團結統一、繁榮昌盛……”如果說情感如波,那么學生則是隨波逐流的嫩葉,他們在涓涓的情感溪流的沐浴中成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以賞代講,以賞促思,以賞喚情的課,將會達到寓教于情,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2)營造情感氛圍,激發學生情感。教師上課時的出口成章,感情豐富,或情緒激昂,或語調清脆婉轉,建立的一個適宜的情感氛圍,可激發學生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使師生共同融入美術作品的精神世界。在上繪畫的構圖一課時,精心設計的導入藝術,就可以將學生輕松引入課堂氛圍,從而增強其情感體驗,達到“以美育人”的效果。首先用多媒體展示詹建俊的油畫《狼牙山五壯士》,然后引導:“這是根據同學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創作的,請同學們結合油畫談談你對這篇課文的感想是什么?”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了,并積極踴躍地發言,都說應以五壯士為榜樣,刻苦學習,為祖國建設做出貢獻。教師便抓住時機,因勢利導,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并思考:畫家是怎樣將五壯士英勇殺敵的場面布置在畫面中的?為什么采用這種構圖形式?若改成其他的形式可以嗎?為什么?于是,觀察能力較強的學生就會迅速發現其構圖形式像座山,即三角形構圖。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更有向上沖引的角,具有永遠向上蓬勃發展的生命力,蘊含著中國革命必勝的意義。引導學生理解三角形構圖在這幅畫面中的準確運用,突出重點,導入新課。讓學生自覺地學習這種不畏艱難、頑強拼搏和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
三、發掘學生學習的情感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尊重和保護人的個性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對美術學習內容和方式的選擇,必然受到學生個性的影響,所以美術課程是最尊重學生個性的課程之一。美術課程在引導學生形成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的同時,也努力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要做到這一點,美術教學必須從情感體驗上作文章。
(1)讓學生“賞”,在賞中體驗、感悟。教師要改變美術鑒賞教學的觀念,以賞為主,讓“賞”成為美術教學的導線,以賞代講,力爭賞出感情,賞出意境。賞中體驗,賞中感悟,充分凸顯學生主體地位。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使學生知道賞什么,怎么賞。每個章節都要整體感知,都要理清思路,都要篩選信息,都要體驗思想情感,但無論如何都得從賞開路。如學習中國文人畫。先讓學生了解中國文人的社會地位,社會背景,再配以具體作品,介紹賞的方法、技巧,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對文人畫的鑒賞方法,對文人畫中表現的情感也能很好地感悟。
(2)讓學生“議”,議出真情的源頭。學生鑒賞一件作品,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個人實踐,更不要認為課本、教參或教師自己準備的答案就是唯一的答案。那種誘導學生猜測預設答案的“啟發式”提問應該廢止,而代之以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尋求答案,總結自己的看法或觀點。
美術課堂上,學生在積極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可能會因不同觀點而產生爭論,這種爭論其實是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如鑒賞倪瓚的《六君子圖》,談到六棵樹的象征意義,有的同學說“六棵樹木堅勁挺直,具有剛毅堅強的象征意義”,有的同學說“六棵樹筆墨干枯,在寒風中挺立,像六位老人相互依偎,使人感到凄涼滄桑”。答案的多重性為學生的爭論創造了條件,在上述的爭論中,學生的鑒賞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讓學生“悟”,悟出人生的滋味。在課堂,通過對作品的鑒賞,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美術課堂。他們用自己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審美經驗去解讀藝術家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審美經驗,進而提高自身對作品的感受、領悟能力。而在課外,讓學生帶著美術課堂上的收獲走向社會生活。如學完歐洲建筑之后,學生在出去游玩的過程中,看到城市中有的建筑具有歐式風格,他們就會說出這種建筑帶有羅馬式風格,那種建筑帶有哥特式風格等等。又如學習了民間藝術后,他們發現原來民間藝術就在自己身邊,農村生活中好多東西都是民間藝術,像春聯、窗花、繡花、年畫等等,原來自己也曾成為過“民間藝人”。這種“課內舉一,課外反三”的教學,通過多種渠道使教學與生活緊緊相連,讓學生表達出自己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美術學習的個性化也充分得到顯現。
美術教師要善于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來觸發學生,憑借美術作品中體現的情感,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與藝術家產生共鳴,融入美術作品中,這樣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質量必然提高。
(江蘇省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