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教育者關注的僅僅是評價之后的知識技能的發展狀況,甚至把對學生的評價轉為對老師教學水平、工作業績的考核,這是與我們教育大目標相悖的。我們要重審評價之主體,巧妙靈活地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根據不同幼兒個體確定評價標準。這樣才能通過評價來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
一、評價凸顯兒童本位
(1)進行幼兒信息采集。幼兒信息采集很關鍵。學期初,尤其是針對小班剛入園的孩子,要進行了解,掌握孩子初步的發展狀況。最常規的做法是進行家訪,從孩子的愛好、生活、特殊關照之處三方面入手先設計表格,在家訪時認真填寫,這就是孩子目前發展狀況的第一手資料。老師可根據這張表格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為階段評價提供可對照的標準。
(2)制定幼兒成長套餐。也許看到“成長套餐”會有幾許疑惑,評價跟此有何關聯?其實,關系很大。評價的目的是了解幼兒的發展需要,以便提供跟進適宜的幫助和指導。那么在進行了幼兒信息采集之后,接下來要做得自然是分析孩子的“優、劣”勢。教師要對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總目標,根據孩子的各自發展水平制定初步的培養套餐,如對語言表現力不是特別強、同時對較為內向的孩子,制定“課中傾聽+課后練習”的培養模式。有了這樣明確的培養策略,我們在進行評價時就有理有據。
二、評價凸顯相機而動
(1)因人而評。鑒于光譜方案中對幼兒風格的分類,每個班級孩子的表現個性都不相同。有安靜型的、創新型的、健談型的、容易參加活動的、不容易參加活動的等等。我們在對孩子實施評價的時候,就要針對個性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成長套餐目標,做到因人而評。曾遇到過這樣一種小朋友,在小班階段就已是超胖兒,集體活動中反應總是慢人一拍。如果我們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價的話,對他是不公平的。對他我們就用了“夸大”化評價手段,為他制作了一本“記功本”,在這個“記功本”上記錄了他每天的點滴進步。也許有的表現對于其他孩子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可對于他來說則是最大的進步。在“記功本”不斷豐富下,該孩子的自信心也越來越強,原本上課不愿舉起的小手也慢慢舉起來了,原本在集體面前不愿講話的小嘴,也慢慢用較為連貫的語句在伙伴面前念兒歌了……
(2)因“段”而評。這里的“段”是指階段。《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 “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既要了解幼兒的現有水平,更要關注其最近發展區。”每個孩子在不同階段所表現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一般我們會把評價的方法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在幼兒學習的不同時段施行,以促進預定行為目標的達成。孩子發展良好與否,不僅僅看他在課堂的積極與否,亦或是看他會背多少兒歌、會講多少故事,我們更關注幼兒能力、學習品質等方面的縱向發展,依據不同階段評價的不同類型,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這是最關鍵的。由此我們采用非正式觀察、非正式收集、幼兒作品樣本分析等技術,為孩子制作了《幼兒成長手冊》,在這本手冊里,從期初、期中、期末不同階段,搜集孩子的資料,進行記錄和評價。同時,針對每個孩子的不同,有的《幼兒成長冊》里以孩子的作品為多(每幅作品都有老師的點評)、有的則以活動照片為多(每張照片都有老師、家長的文字評價)、有的則以教師的跟蹤觀察為主等等。《幼兒成長手冊》記錄了孩子的成長足跡,家長通過閱覽該手冊就可以感受到孩子的進步與發展,真正做到了“東方不亮,西方亮”,讓每位孩子在不同時期,閃現不同光芒。依據不同的評價技巧,讓孩子們在極具“個性”的評價中得到質的飛躍,從而實現幼兒評價的切實有效性。
三、評價凸顯長遠飛躍
(1)重孩子的綜合表現。期末,我們會對幼兒采用測試性評價方法,但不是僅僅根據孩子講一個故事或做一道題目就判定結果。我們會根據學科的不同、多維度的不同而定。如我們在期末對孩子進行語言方面測評時,我們從多個維度來進行———兒歌、故事、看圖講述、傾聽理解,每個項目分不同等次,最后綜合評價。再如數學測試,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所用的手段也不盡相同,有以動手操作的形式,有以口頭描述的形式等。最后教師結合孩子的表現給出綜合成績。
(2)重孩子的常態表現。雖然期末對孩子采取測試的評價手段,但我們不以分數論英雄,我們更重視常態下孩子的表現。每學期,會通過觀察幼兒課中表現、通過觀摩區域活動中孩子表現等記錄下孩子的常態表現,為日后的評價,積累了第一手資料。這樣的質化評價,能較全面地反映兒童發展狀況,也能更真實、深入地針對每個兒童做出適宜的教育建議。這種重常態表現的評價推動了幼兒情感、意志、品質的養成。
相信,隨著教育不斷優化,評價工作也會隨之優化。但最終,我們還是要根據各園情、班情、幼兒情來加以選擇和運用,并能夠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地加以調整,真正發揮評價實效,大大發揮“評價”之魅力,促進了孩子、老師的共同發展。
(江蘇省常州市藻江花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