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品質是指個體在學習中養成,并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影響學習效果的穩定心理傾向和個人特性。《幼兒園教育指南》對幼兒“學習品質”問題給予了重視和強調,幼兒的學習品質包括好奇心與學習興趣、堅持性、獨立性、自主探究能力等關鍵要素,有質量的學前教育應關注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而圍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種集智力、趣味、競技于一身的益智游戲,兼備了開發智力與培養品行等多項教育功能,學習圍棋是當今素質教育的一種絕佳手段。圍棋文化教育是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心理素質的最佳載體。
一、“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激發學習興趣
圍棋的術語非常多,比較空洞和枯燥。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寓教于樂,使圍棋內容及規則游戲化、趣味化,從而將枯燥、深奧難懂的圍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及形式傳授給幼兒。使他們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在活動中,教師運用即興編故事的方法和生動形象的比喻來進行新授活動。例如,將白棋黑棋比喻成“小白兔”“小黑兔”;把只剩兩口氣的棋子比喻成“打瞌睡的小兔”,一口氣的棋子則是“哭臉、喊救命”的小兔子等。有了這些形象有趣的比喻,幼兒不僅學棋興趣大增,同時也容易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盡快地學會一些基本知識與技巧。另外,在教師和幼兒互動的過程中,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占有主體地位,他身處一個愉快、寬松的學習環境中,更多地自己操作、實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展示自己的棋藝,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培養注意品質
注意力對幼兒學習成績的好壞有決定性的影響。現在的幼兒普遍好動、注意力差,無論是聆聽還是操作,往往坐不住,邊玩邊學,學習效果不太理想。下圍棋要求對局者始終高度集中注意力思考、計算,才能正確的應對,不然有可能“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圍棋盤上始終都充滿了緊張激烈的戰斗,任何時候都不能有注意力的分散和松懈。下一盤棋,往往要靜坐一兩個小時,為駕馭一盤棋少失子,幼兒必須長時間集中精力,否則就贏不了對方,而注意力能否集中,是一個人學習、做事高效率的先決條件。可以看到:圍棋中培養認真態度,糾正學習中敷衍、馬虎、粗心大意的不良習慣;圍棋中培養心靜能力,讓思想高度集中,聽課認真,可避免三心二意。可見,圍棋對幼兒集中注意力有極好的幫助。
三、“巧妙布陣,善思用兵”,提高探究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學習的過程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圍棋中棋盤好比戰場,棋子就是兵,棋手就是司令。要巧妙布陣善用兵,唯有讓幼兒主動探索獲得學習方法,提高其思維應變能力,才能幫助他們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成功。
如圍棋中吃子方法有多種:提子、枷、撲、悶打等,但要吃掉對方的棋子沒有那么容易,隨著各自棋力的增加,運用哪種吃子方法更快捷更準確,這就需要有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以及最優先、多路思維能力的提高。又如在圍棋中經常會看到邊角常形“金雞獨立”“大臉猴”“烏龜不出頭”“倒脫靴”“老鼠偷油”等等。這就使幼兒不得不找著最快的思維方向,找出最簡單的吃子方法,已達到在最有效的“手數”內吃掉對方的棋子,縮短思維路線,使思路敏捷,減少拖沓的思維習慣。在圍棋的對弈過程中,我們力爭引導幼兒,在短時間內抓住所看到棋形的本質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并且按照不同的棋形和周圍棋子的變化及時改變思維方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樣,通過巧妙布陣善思用兵來培養幼兒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棋逢敵手,雖敗猶榮”,增強抗挫能力
圍棋活動不僅是智慧的比賽,更是雙方心理上的較量。棋逢對手時,勝利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失敗可以鍛煉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敢于認輸也是一種勝利,是人戰勝自己的勝利。
現在許多幼兒爭強好勝、渴望成功但又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獲勝,總希望借助成人的幫助來獲得成功。他們害怕競爭,沒有勇氣面對競爭,不能承受失敗的苦痛。如在“吃子棋”訓練階段,目的就是在激烈的對弈中,迫使幼兒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勇氣去面對挑戰、取得勝利。在下棋中,往往順境與逆境交替出現。妙手連發可以力挽狂瀾,形勢轉好,一著不慎又會使乾坤倒轉,攻防易手。孩子們須承受悲喜憂樂種種心理壓力,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力,棋的輸贏也造就孩子勝不驕、敗不餒的品格。孩子們經過反復磨練、對決、交鋒,在一次次的失敗與淘汰中,增強自信,培養抗挫勇氣,鍛煉了意志品質。
圍棋以其獨具一格的魅力,讓幼兒一生都愛不釋手。圍棋中蘊含著豐富的棋文化,棋文化對幼兒養成堅持性、獨立性、自主探究等一些良好學習品質有重要的影響。那么就讓幼兒沉浸于千變萬化的圍棋世界中,讓棋文化在幼兒身上逐漸生根發芽,孕育出高品質的一代幼兒。
(江蘇省張家港市塘橋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