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美術學科以學生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注重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強調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關聯。力求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然而,在當前的美術欣賞教學內容中,我們發現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脫離學生年齡特點,忽視學生欣賞學習習慣的現象,這些都應當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并改進。
一、美術欣賞教學中存在的“變味”
(1)美術欣賞被單純理解為看圖片。在當前的學校教學活動中,因為美術專職教師的缺乏,許多學校都是由其他學科教師兼職進行美術教學。這些教師沒有對美術課程進行全面學習,對美術學科的教學價值和教學目標更是理解不清,只是將美術課當成了畫畫課,更談不上進行專業的美術欣賞教學了。因此,他們常將美術欣賞簡單理解為就是讓學生看看書本上的美術圖。在欣賞的過程中,也多是教師進行簡單的內容介紹,忽略了其中蘊含的美術知識和藝術價值,淡化了欣賞的學習與借鑒功能。
(2)美術欣賞被粗暴轉變為做練習題。提倡學生的綜合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目前的學校教學中,美術課程的開設已是百分之百。然而,由于追求教學成績的現實狀況,有時美術課堂的時間會被其他學科擠占,尤其是其中的欣賞教學內容常被老師們認為可有可無而無情地予以剝奪。直接將這樣的時間挪作學生的作業課,用來完成各種未盡的習題。
二、美術欣賞教學要還原“美味”
美術欣賞是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等美術素養的重要形式,是學生美術學習活動的必要組成部分,有著非同尋常的作用。美術欣賞內容的教學需要正本清源,還其一個健康而充滿活力的良性狀態。
(1)重視美術欣賞先要重視美術師資配備。關于美術教師的投入,我們認為在當前的學校環境中,有必要安排專職美術教師進行教學,畢竟美術學科,也和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一樣,在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提倡課程改革絕不是一句口號,而要在行動中予以落實。要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首先要從學校領導的足夠重視開始,再到專職教師的配備到位,加之學校領導對美術課程的開設的嚴格把關,對于課堂教學的監督與管理。通過一系列行政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手段,真正將美術學科教學置于一個足夠的高度,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也才能真正還美術欣賞應有的地位,發揮它的應有價值。
(2)改善美術欣賞需要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美術教材中安排的多樣欣賞內容,是依據年段教學的總體目標而統一設定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據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發展水平的現狀進行合理調整,充分激發學生欣賞的興趣,促進學生欣賞能力的發展。
借助網絡資源豐富欣賞素材。時下學生的學習不僅局限在課堂教室之中,他們身處的網絡環境就是一個大學校。教師要讓學生用好身邊的網絡資源,自主搜集與課本中相關、相似的欣賞內容或關聯資料。教師也可以在欣賞教學中引入與欣賞素材有關的視頻、圖片、音樂等,讓學生在聲光電音的多元化氛圍中進行多角度、多感官地認知與體驗,此時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是空前高漲的。如教學欣賞“瞧這一家子”,教師在其中插入一段“小燕子”的音樂視頻,豐富了欣賞內容,也增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借助地域文化拓展欣賞視野。美術內容是來源于生活的藝術,而對于具有獨特地域文化特色的美術作品又往往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因此,對于美術藝術的欣賞自然也要聯系生活實際,聯系地域文化特色。如指導學生欣賞“高高低低的橋”這課內容時,我們緊緊結合身處的江南水鄉特色,從身邊的造型獨特、形式多樣的橋入手,來發現課本中那些橋的原型,進而讓學生再次親近身邊的那些橋,觀察橋、欣賞橋。此時學生眼中的熟悉的橋就更多了幾分藝術的氣息和別樣的美感。在這樣的欣賞活動中,學生的欣賞視野被拓展,欣賞能力也獲得了一定的提升。
借助主動參與提升欣賞水平。美術欣賞雖然是用眼睛看藝術,但是在欣賞過程中,學生如果只是進行觀察與聆聽,他們對于美術欣賞內容的理解與體驗仍是停留在淺層次,要讓學生的欣賞水平有更多的提升,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將動手操作和個性表演融合進學生的欣賞活動。如在欣賞某一幅作品的過程中,教師經過了一系列地講解之后,學生往往會產生一種創作的沖動。教師要抓好這樣的訓練契機,讓學生動手也來畫一畫,或是根據欣賞內容來演一演。如教學“寓言和神話故事”時,在學生欣賞之后,讓他們也動手畫一畫某個故事或是依據欣賞內容來演一演。此時,學生對于欣賞的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促進了欣賞能力的快速發展。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