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封閉、僵化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基礎之上,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提倡教學目標的人本化、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學過程的民主化以及教學時空的拓展化,從而形成了開放、靈活、與生活緊密銜接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一、教學目標人本化
(1)著眼于孩子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為了孩子的一切”。人本化的教學目標應包括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如教學《五彩池》,可作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①認知目標。 a、學會本課的生字及文中出現的新詞;b、會背誦精彩的語段;c、感受到五彩池的瑰麗。②技能目標。A、運用抓住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b、練習給課文分段,逐步形成歸納能力。③情感目標。通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五彩池的神奇,使孩子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養孩子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情感。
(2)著眼于孩子的個體差異,真正體現“為了一切的孩子”。處于同一年齡層的孩子具有相當大的共性,但由于遺傳基因、家庭環境、教育條件等方面的不同,孩子在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傳統的教學不能正視孩子這種個體間的差異,常常按照統一的標準和要求組織孩子學習。因而使得后進生“吃不下”,優等生“吃不飽”。當然,我們不能消除孩子之間這種客觀存在的差異,但我們可以使我們的教學適應這種差異,使每個孩子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盡可能的發展。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每個孩子都是在具體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就是要充分利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空間、每一個平臺,并在科學利用這些空間和平臺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正面影響。使孩子的語文學習與其他各科學習及家庭、社會生活,構成一個連續的、目標一致的和諧整體。葉圣陶指出:“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這啟示我們:為了使孩子有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我們要開放和開發教材,要把語文學習融人孩子的生活,從而滋養孩子的心靈,充實他們的頭腦,夯實他們的生活基礎。
三、教學過程民主化
中國的教育歷來講究“師道尊嚴”,老師高高在上,其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于是,“無所不曉”而又“喋喋不休”的老師和正襟危坐而又噤若寒蟬的孩子便構成了死氣沉沉的課堂。長此以往,孩子變得不敢想、不敢說,仿佛學習這件事只要看老師的表演就行了。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就是要改變這種專制的現狀。
(1)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寬松的教學氛圍就像松軟而富饒的土壤一樣有利于種子的萌芽,有利于減輕孩子學習上的精神負擔。我們必須廢除和修改一些課堂常規,要做到“一廢除、二提倡、三允許”。一廢除——廢除坐姿必須挺腰直背的規定,身體要自然、放松。二提倡——提倡有錯必糾,包括教材、老師的錯誤;提倡有疑就問,鼓勵大膽質疑、積極解疑。三允許——舉手允許舉高,練習允許商討,聽講允許圍繞學習內容就近輕聲交流和翻閱資料。
此外,對孩子要不吝鼓勵、贊許,如“別著急,再想想,你的想法很有意義”等,用民主、平等的姿態增強孩子參與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2)開展民主的課堂學習。教師要努力讓課堂學習活動個性化,蕩漾起民主、自由的氛圍。在學習的目標、內容、完成時間、完成方法等方面給予孩子多種選擇,讓孩子有機會對自己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方式作出自我選擇,真正讓孩子樂學、愛學。例如,體會文本的情感,教師可以允許孩子以不同的方式去體會,如畫插圖、配樂唱、改寫成小詩等。在教學的實施上要突出一個“放”字,放手讓孩子去說:說說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說說讀了文本后的感受,說說如何學懂一篇課文,說說解決某個問題的方法;也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寫:寫對文章留白處的推想,寫人物評價,寫敘事故事……在“放”中讓孩子從容、充分地進行字詞句段篇的品味賞析,在“放”中讓孩子進行聽說讀寫的實踐訓練。
四、教學時空拓展化
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而達成素質教育的目標乃至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單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開放式的教學,要求老師把課內教學當成一個點,把課外延伸當成一個面,努力拓展教學的時空。老師應當充分相信孩子不僅會把“責任田”種好,而且會把“自留地”種旺,要在課前給孩子充足的預學時間,指導孩子圍繞一定的目標進行課前學習,并努力使課前預學常態化、制度化。課后,教師不單是布置鞏固性練習,還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讓孩子通過閱讀相關資料、撰寫學習心得、感悟生活場景等過程來系統學習知識,發展綜合能力,從而把短暫的40分鐘課堂教學輻射到宏大的社會生活中。
開放式的課堂教學著眼于人的身心潛能開發。在人本化的教學目標指引下,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為探究對象,用民主化的教學過程作為保障,促使教學時空從課內拓展到課外。我們相信: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必將創造出放飛孩子生命、奠定孩子美好未來的新時空。
(甘肅省漳縣三岔鎮朱家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