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顏淵·二十二》中,樊遲問仁,子答曰:“愛人”;問知,子答曰:“知人”。而在《子路·十七》中,又問仁,子答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前者講愛人,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我們想,為師之道,亦當以仁為根本,愛護學生也是“仁”。否則,嚴謹而無根,只是靠嚴厲,是難以指望親師重道的,就不必說什么師道尊嚴了。“知人”,即了解人,有知人之明。為師者,了解學生也需要有知人之明,需要一種教育智慧。老子也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說:了解別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大。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知彼”,能走進童心,知其困惑,知其喜怒哀懼愛惡欲,乃至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并能據自己的教育素質,用心因材施教、循循誘導,就能夠開蒙啟智。因此,我們要在了解學生上下功夫。
后者是說,日常生活態度恭謹,行事應認真敬慎,與人處當忠誠,即使到蠻荒之地,也不能放棄這些原則。古今得國、得天下者,尊賢重士使能,賢人用而天下服,道德彰為民之表,行事敬慎,勤政愛民,則百川趨之,眾望所歸。對教師而言,就當恭謹謙虛為人,愛崗敬慎做事,與同事、與學生,以誠相待,對事業忠誠不渝。這也是為人行事育人的不可放棄的原則。
子張也曾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又認為,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莊重就不致遭侮辱,寬厚就會受眾人擁護,誠信就能得到任用,勤敏就會提高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我們教師為人師表,自然也當注意儀態端莊,對學生嚴中有寬能尊重、言而有信講真誠、勤敏施教、慈愛有恩惠,如此,學生才會親師重道、信而不疑、向學精進、愿聞教導。否則,注定會事與愿違。
據楊伯峻《論語譯注》統計,《論語》中,提到“仁”的有109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理想的道德、人格境界。但我們應該會注意到:孔子對于仁的回答與解釋大都是不同的。這,一方面可知仁的內容包涵甚廣,一方面也可看出孔子也正是因材施教的。他每次講仁的背景不同,又因人而異,針對救失,對弟子誨語諄諄,我們也應該能從中受到啟示。如分層次教學、關注每一學習個體而施教等等。
我們應當如曾子之“日三省吾身”,如曾子后人曾國藩之“改過遷善”。反思自己,是否尊重愛護學生,工作是否敬慎勤敏——是否存心仁厚。
(吉林省蛟河市漂河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