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說:經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是記錄著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圣賢偉大的思想光輝對后世子孫的諄諄教誨。我們應該日日誦讀經典,讓經典浸潤我們的靈魂,從而使人生得到啟迪,使博大寬厚的思想人格逐漸養成,這樣的生命才能掏溶出深度和高度。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更是經典文化的傳承者,培養學生誦讀經典的習慣,教會他們誦讀的方法更是責無旁貸。適合小學生誦讀的經典有:《中華誦》《中華少年》《假如生活重新開頭》《我愛這土地》《國學經典誦讀》《中華經典詩文誦讀讀本》等等。要想誦讀好這些文化的精髓,朗誦者要通過語氣、語調、語速、重音的變化和情緒的調動,或剛勁、激揚,或溫馨、柔美,或曲折委婉、浸潤心田,用聲音把聽眾帶入作品創設的藝術境界,使聽眾心靈得到藝術魅力的感染和高尚情操的凈化。
近來,我發現自覺利用閑暇閱讀課外書的孩子越來越多了,然當我一路看過去,心里卻平添了幾分失望。孩子們的課桌上,高高低低都堆放著《西游記》和《三國演義》,還有的四大名著一本不少,有精裝的也有平裝的,有原著的也有修訂本的,有的嶄新,有的已經褶皺,可只有寥寥幾個學生捧著它們讀得忘乎所以,太多孩子依然抱著《馬小跳》,甚至《查理九世》《阿歪》《阿衰》《阿呆》愛不釋手。
要知道,為這件事我不厭其煩地給孩子們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什么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書籍卻浩如煙海,所以要選經典來讀才不至于浪費生命;什么讀經典特別是讀原著,有利于提高閱讀能力,這樣在考試時就不會在閱讀題上栽跟頭;什么文言讀不懂了,別灰心,一定要堅持,只要吃透了第一章,后面就越讀越順了……眼前殘酷的現實讓我覺得失敗透頂:沒人吃我這一套,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條水,而我也沒有那普度眾生的法力。
這天,在“書香家庭”評選活動結束后,李校長讓我轉告我班入選的家長在班上和孩子們共上一節閱讀課,不巧臨時出了意外,眼看錄像在即,我只好借了兩位家長——學校的杜娟老師和馬巧江老師,并選定《西游記》中的《石猴出世》一節作為閱讀內容。許是好奇,許是驚訝,同學們看著這些不速之客竊竊私語,但很快又在李校長的要求下快樂地拿出了讀本。安排了朗讀的角色和形式后,杜老師和馬老師領著孩子們通讀了全文,分角色讀、引讀、齊讀……孩子們拿著書,個個興味盎然,讀得特別起勁。讀到“耍子去也”一句時,孩子們怎么也讀不出當時的味道,杜老師一邊揮著手一邊啟發大家:“你想,石猴吸天地精華得以出世,又遇眾猴為伴,這是多快樂的事啊!還有星期天,你和大家一塊兒出去游玩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所以‘耍子去也’要讀得開心、快樂、瀟灑,有一種逍遙自在、不受約束的意味,再試試?”這一次,孩子們讀得特別到位,讀完了,還情不自禁地相視而笑。站在一邊觀看的我不禁也被感染了,悄悄地和大家一起念起來:“……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灶爭床,搬過來,移過去,正是猴性頑劣,再無一個一個寧時,最后直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瞧,孩子們笑得連聲音也有些變形了,有的俯下了身子,有的捂住了嘴巴,有的刻意忍著笑,可那臉頰的肌肉分明在跟著一跳一跳的。書上那一個個原本陌生的漢字,和著快活的空氣,久久地在我們身邊縈繞。朦朧中,我分明看見可愛的美猴王向我們走來了,須發飄飄的吳承恩隔著五百年的風塵在向我們頷首微笑。
而第二遍的誦讀顯然比第一次更勝一籌,特別是通過停頓來表達語意方面,孩子們的表現真是精彩極了。錄像結束后,我又領著大家把全文誦讀了一遍。當我問起有誰讀得懂時,教室里小手如林。兩天后的閱讀課上,我悄悄觀察了一番,這一次,只有兩個孩子沒有選擇經典來讀,理由是“讀不懂”。這樣的結果讓我很欣慰,一節閱讀課就能使這么多孩子捧起經典,如果堅持下去,該會有多少學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呀!
這次引導學生誦讀《石猴出世》讓我感受頗深,一味地費口舌講道理,不如領著孩子走進經典,在閱讀、品味、感悟、交流中,讓孩子不知不覺地愛上經典,愛上閱讀!我想,作為語文老師,就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誦讀平臺,精心推薦經典讀物,讓學生成為誦讀的主人,再教給他們一些誦讀的方法和技巧,及時表揚他們誦讀中的微小進步,他們定會享受誦讀的快樂。當他們喜歡上誦讀,經典的大門早已為他們打開了。
(河南省西峽縣城區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