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 “教育面向全體幼兒,以幼兒發展為本。”美術活動中的面向全體幼兒是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幼兒的個性特點,鼓勵他們運用不同的、自己喜愛的方式參與美術活動,從而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價值,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因此,教育的落腳點就在于轉變幼兒的學習方式,將原來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單一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探索式的、體驗式的學習方式。
探究性學習正是一種幼兒以問題為導向的、需要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它強調引導幼兒在具體的情境中,以類似研究的方法手段去實驗,利用各種渠道收集信息,運用各種材料,通過整理和分析后解決問題,借此培養幼兒的綜合能力。
一、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自由、快樂的美術活動氛圍
美術活動的教學強調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教師能否很好地把握和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美術活動能否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兒童的美術活動是他們本真的生命活動,兒童在美術活動中所顯示的就是一種感性的對世界的把握。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快樂的美術活動氛圍,對幼兒的行為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在美術活動中教師不必要求幼兒保持寂靜無聲,井然有序。因為過多地強調這些,將會影響幼兒愉快的情緒和活躍的思維,窒息兒童的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我們只需要告訴幼兒:在創作時,不要影響其他小朋友。教師可以參與到幼兒活動中去并給予幫助,成為幼兒的朋友,在孩子們看來,和老師一起參與的活動有助于引起幼兒的注意力,這樣的氛圍,是幼兒最喜歡、最樂意接受的。活動中以幼兒為主,他們在創作過程中發現自我,尋找自己的世界。在這里,幼兒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我們要從塑造人的角度出發,做一個引導者,帶領幼兒步入藝術殿堂,盡情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二、提供適當操作材料,給幼兒自主選擇空間
傳統美術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提供單一的材料種類,一般都是油畫棒、記號筆、水彩筆等,剛開始幼兒還比較感興趣。時間一長,大家都會興致缺失,自然滿足不了幼兒需要,也達不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讓幼兒“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這一目標。中班孩子對一些新奇的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心,他們喜歡新鮮的東西,喜歡挑戰,喜歡自己動手操作……應給予孩子這樣的機會,所以,許多教師開始在教學活動中嘗試給幼兒提供多樣化的材料,讓幼兒自己選擇,感受不同技法帶來的藝術效果和快樂體驗。于是,我們便又有了新的疑問:是否材料種類越多、越新穎,幼兒對美術操作興趣就越濃厚呢,作品的效果就越好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在組織中班的美術活動時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來考察提供不同材料后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幼兒的選擇意向,以及作品的效果。
通過多次活動可以看出對于中班的孩子,單純地增加材料的種類、數量以及新鮮程度并不一定能達到好的效果,幼兒的自主性不一定能得到真正得發揮。而在適當控制材料的情況下,給幼兒更為寬松的自主選擇的空間,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中的主體,能按自己的意愿進行操作,不僅可以充分發揮每種材料的作用,還能讓幼兒得到多種藝術形式的熏陶。
三、尊重幼兒認知水平差異,正確運用指導策略
在美術活動中,幼兒的創作是個體化的,教師如果要設定統一的、標準的指導方案有一定難度。以下指導策略會使美術探索活動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1)不過多干預,營造寬松的探索氛圍。例如,在進行折紙活動時,可以將折好的適當難度的范例分給各組或各個幼兒,接著鼓勵幼兒一步一步拆開來看一看每一步驟的折法、想一想怎樣折會比較簡單、比一比折紙技法的難易,看看誰最先發現折法,并能折出作品。在幼兒探索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尊重兒童”的探究方法,讓幼兒有充分發揮想象力和表現力的空間。此時,給幼兒創設一個寬松的自由探究空間,讓幼兒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探究過程中創造性地表現出來。這樣突出了幼兒的主體性,極大地調動了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幼兒的個性得以施展。
(2)創設情境問題,不斷激發幼兒美術活動的探索興趣。美術活動中,常常會利用幼兒好奇的心理特點,讓幼兒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之中。如在《小雨傘》活動中,老師問:“你們有哪些好辦法裝飾我們的小雨傘?”如此在活動中盡可能讓幼兒自己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提高幼兒的探索能力,這是形成幼兒獨立個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3)鼓勵幼兒動手驗證與發現美術活動中不同的方法與技能。如在“我的小手帕真漂亮”中,事先運用不同的折法、不同的染法染出了不同圖案的紙,并與幼兒共同將其布置在美工區中,引導幼兒觀賞,激發幼兒對染紙的興趣。與幼兒共同布置的過程也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并鼓勵幼兒猜想:“老師做的手帕漂亮嗎?猜一猜老師是怎么做出手帕的?”在教師的鼓勵下,幼兒猜想出各種各樣制作手帕的方法:折成正方形染、折成三角形染、對折一次染、對折二次染等等。在幼兒大膽猜想的同時,我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讓幼兒自己去操作去發現,引導幼兒運用自己猜想的方法試一試。結果,許多幼兒通過操作體驗,發現折的方法能染出一部分與老師相同的手帕,但是有些手帕的圖案用不同的方法折,還是不能染出與老師一樣的效果。于是,又引導幼兒進行猜想——操作——驗證,終于發現不僅折的方法不一樣,染出的效果也不一樣,而且染的方法不一樣,做出的手帕圖案也不一樣。
(4)在觀察理解幼兒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進行指導。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要強調教師適時地、必要地、謹慎地、有效地指導,以追求從探究中獲得新的知識。而對有困難的幼兒,教師要及時鼓勵他們:“你想到什么,就畫什么,什么都可以畫。”這樣幼兒就不會那么緊張,會感到輕松、自由、毫不拘束地全身心地投入活動,讓幼兒在創作的自由空間中產生自信,獲得成就感,不斷增強自信心。對能力弱的幼兒,教師要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讓他們大膽地根據自己的意愿喜歡用什么材料、什么工具就用什么材料、工具。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主動創造性地進行繪畫學習,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江蘇省昆山市周巷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