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教學中,轉變教學理念,構建新的語文基本課堂教學模式來規范我們的教學行為是十分必要的,如何結合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對于每一位語文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同時也是一種機遇。筆者對此談談幾點體會。
首先,必須使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為此,教師要善于調控自己在課堂上的情緒表現。這是因為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過程,增強與學生的溝通,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語文教師可以從學生角度出發,互相理解,雙方的關系能夠和諧快樂,自然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就會上升,教學效果也會提高。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被老師重視的、關注的,在這樣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產生情感的遷移,從而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
其次,利用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中學生的德育,語文教學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學生在心理或者其他方面存在的問題要引起學校、家長及社會的高度重視,要共同致力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做到正確引導學生評估自身狀況,降低學業壓力,消除對他們不切實際的期望和要求,盡量采取鼓勵、興趣培養等積極性措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實現學業、身體、心理健康均衡發展。隨時跟蹤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可舉行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如競賽、調查、辦小報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三,重視情感教學。我們知道,只有飽含真情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動讀者。那么,真情從何而來?毫無疑問,只能從生活中來。為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走進生活、感悟生活,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激越情感。魯迅先生說過:“如果要創作,第一要觀察。”作為老師,要經常提醒學生:眼睛是最好的“攝像機”,只要處處留心,就能隨時隨地拍下無數亮麗的風景。“欲速則不達,功到自然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教學,初中階段是學生心理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初一年級則是由幼兒向少年發展的轉型時期,因而其心理活動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和不穩定性,因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教育是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學生在學習和接受過程中會出現方言與普通話、口頭語與書面語相互干擾的現象,教師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話語深入淺出地進行教育就成為必然要求。教師除具備豐富的教學語言外,更應做到入鄉隨俗,尤其是在贛南這個客家語言盛行的地方,把通俗的方言與口頭語轉變為靈活的教學語言,同時使自己的語言庫存更豐盈。一位學生在作文中寫道,“其實,生命只有經過了冬天嚴酷地打磨才能堅強;生命也只有堅強了,才能感悟到冬天的哲理!”我想,只有在對生活有著深刻體驗的基礎上,學生才會有這樣深切的感悟。一位學生在評改了同班同學《相信自己》的作文后,由衷地感慨道:“以前自己總是因為成績差而自卑,看到其他同學的心路歷程,覺得自己也有了前行的動力。”我想,這就是學生在互相評改作文后感情的升華吧。從小中能見大,從淡處見精神,可謂是深得其傳,我們又何嘗不試一試?這樣,語文就不再是簡單的一門學科,而簡直就是一種藝術。
第四,通過多媒體教學,豐富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改變不相適應的傳統學習范式。課堂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呈現豐富的媒介信息,消除傳統學習材料的弊端,激發學習興趣。如《春》的講授,通過豐姿多彩的畫面,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克服了枯燥的講授,使學習變得輕松有趣。從信息到知識的轉變過程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在現代技術背景下,學習內容等諸多學習要素融合與協調,構建互通的資源共享平臺。現代電子學習資源不能是傳統課堂活動的簡單復制,也不能是線性課程模塊的疊加,更不能是網絡、多媒體組合的聲像、圖片和數據的粗放式傳播。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應重視反思,在完成教學活動之后,讓學生在課后對教學進行反思,包括反思教學實踐的實施情況和教學方案的設計是否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教學實踐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學水平,如果不進行教學反思,吸取經驗和教訓,那其不當的教學行為就很難得到改善,教學實踐的意義只會大打折扣。
(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壩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