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有這樣的感受,教材中習作內容沒有能夠直接契合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師作為習作資源的開發者和創設者,理應將學生的生活與現實生活融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教材習作的作用。
一、在學生的閱讀生活中引入寫作范式
(1)借助文本內容,積蓄情感。蘇教版教材在閱讀與習作的編寫實行讀寫相融的原則,如果教師按部就班進行教學勢必會導致閱讀與習作的分裂。因此,教師應該對教材擁有通透把握,根據讀與寫的相互聯系,及時調整教學順序,將閱讀生活與學生實際寫作結合起來,實現同構共生。例如,四年級上冊習作7中通過插圖展示了一只小鳥被車撞了之后,另一只小鳥不離不棄的感人場景。這一寫作內容與教材文本中《珍珠鳥》的內容有相近之處。在教學《珍珠鳥》一文時,教師便注重對習作7寫作的啟發,尤其是引導學生體悟到鳥兒也有情感認知的。當學生情動而辭發之時,教師及時進行了習作7的教學,閱讀形成的情感體驗在學生表達情感中順勢而下,讀寫達成了真正地相融。
(2)運用課文范式,讓學生習有榜樣。讀寫相融,除了情感體驗積淀外,更體現在教材文本的示范作用上。如果教師無視教材文本在學生習作過程中的范式作用,學生習作也就失去了榜樣的力量,導致無從下手無所適從的困境。如在四上習作3中,筆者利用教材中《泉城》《九寨溝》這兩篇課文進行內容構思和謀篇布局的范例,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開門見山與引出話題兩種開頭方法呈現自己所要介紹的內容,并通過模仿課文按照內容羅列的順序進行具體介紹,最后依照兩篇課文點題和概括抒情的方式進行結尾。
整體設計讓學生的閱讀生活走進了習作情境,解決了習作過程中的認知障礙,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在學生的交際生活中搭建互動平臺
生命個體的本質不是封閉的,而是呈現出交往和開放的形態,而寫作本身就是自我情感的表達,是一種精神的交往。教材中的習作只有強化學生內在的交往,才能提升學生真正的習作興趣。
(1)在合作評改中實現建議互動。班級中不少學生都會自主形成各自的交往圈,教師可以利用這種交往圈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批改,讓彼此在意見的交互中形成精神的交往。例如,在教學五年級習作“身邊的小能人”時,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成“習作評改小組”,并分配小組成員不同的任務:朗讀習作、捕捉亮點、提出語病、合理建議,并在綜合小組成員各自意見的基礎上形成評語。由于小組內成員本身就具有較好的感情基礎,相互之間比較了解,無需任何的磨合。最主要的是在評價過程中學生之間沒有交流障礙,可以開誠布公,無需遮遮掩掩,增強了學生之間精神交往的質量。
(2)改變傳統面孔,呈現多樣形式。在常態教學中,學生的習作始終只能謄寫到習作本上,造成了任何一篇習作都是一副僵硬的面孔:白紙藍字規規矩矩地躺在了作文格子里。為了便于讓學生的習作更多更好地得以展示,以便擁有更多的讀者,教師可以結合習作內容適時變換呈現方式,更好地實現習作內容的彼此交融。
習作2中向父母吐露心聲,可以發放精美的信箋,引導學生制成賀卡;習作5介紹家鄉的產品,可以通過繪圖配文的方式進行“物產名片設計大賽”。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提升了習作興趣,更便于學生彼此之間實現精神的交往,提升習作教學的空間。
三、將學生的活動生活與習作課堂聯姻
學校中開展的各種活動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教材習作中必不可少的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體驗,形成認知,開掘活動中的生活元素,為學生的習作奠基。
(1)據情整合,讓教材更加貼近學生生活。與生活鏈接是教材編寫的主要原則,更是習作內容的重要理念。如蘇教版習作7中要求寫一次與冬天下雪有關的活動,但在某些地方下雪并不常見。因此,不少教師圍繞教材習作設置的宗旨,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變化,將學校自主進行的讀書節、科技節、英語周等活動補充進作文中,讓習作內容“真正著地”,從而有效地融合了學生的生活資源,起到了殊途同歸的教學效益。
(2)將活動組織串聯習作課堂教學。教材習作中有不少習作內容本身與活動無關,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活動串聯起整個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放任身心,自由徜徉,讓習作煥發出別樣的生命活力。例如,在教學五年級“身邊的小能人”一課時,筆者就一改傳統習作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自主確定自己的一個特長在班級中進行展示。為學生習作的選擇積淀了豐富的材料。
習作是生活的再現,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對教材習作的教學,教師的首要任務便是開掘習作的內容資源,讓學生浸潤在生活氣息中,從而鍛造學生的言語品質,提升習作素養。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劉海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