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基本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處理好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注重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發揚教學民主,當好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
數學就好比美味而富有營養的核桃,外殼褶皺而堅硬,但內仁味美且健腦。作為教師,我們就是要引導學生巧妙的剝開“核桃”堅硬的外殼,讓學生體驗到“內仁”的美。
課例片段1。內容:3的倍數的數的特征。師:請大家在書上(1-100的數字表)圈出3的倍數。生按照要求在書上圈出3的倍數。師:你們能找出3的倍數的數的特征嗎?所有學生在書上找個位上數的特征。生:個位上是3、6、9的數都是3的倍數。生:不對,13、16、19就不是3的倍數。師:3的倍數個位上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學生在不停地找。生:3的倍數個位上有1、2、3、4、5、6、7、8、9、0。師:有沒有哪個數個位上是1、2、3、4、5、6、7、8、9、0以外的數?生:沒有。師:按照你們說的,任何數都是3的倍數啦!學生立刻搖頭。課堂陷入僵局。師出示計數器,讓學生看一看3的倍數用了幾顆珠子來計數。……
課例評析。3的倍數與2、5倍數的特征不同,觀察研究的方向不同。學生剛學過2、5倍數的特征,再學習3的倍數的特征,很容易還從個位上去找規律。這是定勢作用。以往我怕學生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學習,因為那樣就走進了死胡同。但作為教者知道,你越是怕,學生越按照那樣的思路去想。在教學時,我想,既然不能改變學生的思路,何不讓學生去“犯錯”,讓他們去“撞上南墻,再回頭”。于是我有了如上的設計。
這樣的設計也讓學生知道了,我們在探索規律時,不能總是沿著一個方向去進行。事物之間的規律有多種多樣,學生經歷了探索的過程,巧妙地剝開了數學這個“核桃”的外殼,讓他們體驗到了它的內仁之美,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例片段2。內容:用畫圖或列表的策略解決相遇問題。在課的一開始,我采用開門見山直接出示例題。師: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生活中的一道數學問題,請看大屏幕,請大家來說說題目中向我們交代了哪些信息?生:小明和小芳是同時從家出發到學校的,小明每分鐘走70米,小芳每分鐘走60米,經過4分鐘兩人在學校門口相遇了。生:問題求的是(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師:老師聽著覺得這個題目的信息還蠻多的,為了幫助我們正確理解題意,你們覺得有沒有必要把這些信息整理一下。生齊說:“要。”師:你們小組合作一下,能不能用表演的形式把例題的過程表演出來呢?學生小組合作。(學生合作興致很高)
師:哪個小組能上臺前來表演一下?一個小組的三名學生來到了臺前。三名學生來到臺前,首先各自找到了位置。生1:我是小明。生2:我是小芳。生3:我是學校。生1:我每分走70米。生2:我每分走60米。生1、生2慢慢走到了學校(生3)師:對于他們的表演,你們有什么看法嗎?生:他們的所站位置有問題,小明離學校的距離比小芳離學校的距離遠。
生:他們沒有說經過幾分鐘,也就是題目當中的條件沒有全表達出來。師:大家說得很好。哪個小組再來表演一下。又有三名學生來到了臺前。這一次三名同學改正了前三名同學的不足。師:還有問題嗎?生:小明應該比小芳走得快一點。生:學校(生3)應該說出所求問題: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師:還有哪個小組想來表演的?又有三名學生走到臺前來表演。這一次的表演可說是完美的。師:你們能用你們的兩只手來表演一下嗎?學生很快進入了角色。有的學生把頭當學校的,有的學生把桌面上的橡皮當學校的。幾分鐘后。師:你們能把你們剛才的表演在紙上畫出來嗎?生齊聲說:“能”。師:你們思考一下,準備怎樣畫呢?生:我用一條線段表示兩家的距離。生:學校要偏小芳家一點。……
課例評析。①抓住教學內容的落腳點,實施有效教學。我們知道,這個教學內容的落腳點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和列表)。但列表這個策略學生在四年級已經學過了,所以本知識的教學的重點是畫圖策略的理解和掌握。因而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抓住了這一點。②依據學生的興趣入手,實施有效教學。畫圖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比較生疏,學生不知道有哪些要點。但是學生愛表演,而表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枯燥的文字語言更形象生動。通過表演,學生親身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在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方面得到了發展。通過表演,學生嘗到了數學這個“核桃”的味,體驗到了“剝殼”的快樂。這真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③巧妙設計表演層次,實施有效教學。教學設計中我先讓學生小組內表演。然后請一個組到臺前來表演,在他們表演的基礎上,其他同學發現看法,讓表演更完美。這是表演的第一層次。應該說到這兒表演的環節應該結束了。但我在這個大眾表演的基礎上又讓表演抽象化。進入了表演的第二個層次。讓每個學生用手來表演這道題目,展現這道題目的完整過程。這就為接下來學生用線段畫圖打下了基礎。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我選擇了適合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因勢利導、適時調控,努力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有效的學習活動。
總之,數學這個“核桃”,外殼雖然褶皺而堅硬,但只要我們讓學生巧妙地剝開它,讓他們嘗到它內仁的味,就一定會喜歡上它。
(江蘇省大豐市小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