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吉安市2013年居民死因構成、順位及變化趨勢,分析主要疾病死亡率,為疾病綜合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分析吉安市2013年死亡監測數據,計算死亡率、死因順位等指標。結果 通過死因監測數據分析發現,2013年吉安市網絡報告死亡病例中處于前5位的死因依次是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消化系統疾病,五者合計占總死亡的87.63%。按三大類疾病的死因構成分析,發現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死亡的主要原因,高達82.43%。 結論 慢性非傳染性是吉安市居民死亡的最重要原因,應加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力度,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為市民提供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
[關鍵詞] 死因監測;慢性非傳染性疾?。宦》揽?/p>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36-0097-03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death causes of residents in Ji'an city in 2013
LIU Shanshan1 ZHU Jianxiang2 LIU Yaolong1
1.Ji’an City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Ji'an 343000, China; 2.Xin’gan County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Xin’gan 331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eath causes of residents in Ji'an city in 2013, composed of sequence and the change trend, analyze the main disease mortality,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 Methods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 analysis of Ji'an city in 2013 death surveillance data, calculate the mortality, rank of death cause index. Results Through the monitoring data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cause of death, death cases in Ji'an city in 2013 the network reported in the top 5 causes of death were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 tumor,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 injuries and diseases of digestive system, the five together accounted for 87.63% of the total deaths. According to three kinds of disease cause of death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s high as 82.43%. Conclusion Chronic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death of residents in Ji'an, should strengthen th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orts, take target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provide scientific and healthy way of life for the citizens to reduce chronic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Key words] Death surveillanc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根據《江西省居民死因監測實施方案》的要求,我市在縣級及縣以上醫療機構死亡病例網絡直報工作的基礎上,于2013年啟動了全人群死因監測工作,覆蓋縣鄉村三級死因監測網絡已初步建立,全人群死因監測工作有序運轉?,F將吉安市2013年全人群死因監測數據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死亡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2013 年吉安市死因監測點的網絡報告數據)。死因分類依據國際疾病分類(ICD-10)標準進行分類[1], 按國家衛統表統計歸類。人口資料來源于統計局,以2013年吉安市常住人口數進行統計。
1.2 方法
將吉安市2013年死因網絡報告數據導出,使用 Excel和 SPSS 17.0 軟件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析,主要指標有粗死亡率、死因構成比和順位等。
1.3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用χ2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報告情況概述
吉安市2013年常住人口4 940 432人,男2 562 839人,女2 377 593 人。2013年全市統計報告死亡病例11 280例,其中男性死亡6 683 人,女性死亡4 597人。報告粗死亡率為228.32/10萬,男性為260.77/10萬,女性為193.35/10萬,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男女死亡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46.10,P<0.01)。
2.2 主要死因構成及順位
2013年吉安市網絡監測報告死亡病例中處于前5位的死因依次是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消化系統疾病,分別占總死亡的38.50%、18.40%、14.81%、12.22%和3.71%,五者合計占全死因構成的87.63%。男、女性死因順位在第2和第3位置上不同,男性為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女性為呼吸系統疾病、腫瘤,見表1。
2.3三大類疾病的死因構成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致死占比高達82.43%(9298/11280),感染性、母嬰及營養缺乏疾病所致死亡占 4.27%,傷害和中毒致死占 12.22%,1.08%的死亡病例診斷不明。從這三大類疾病性別死因構成顯示[2],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死亡的首要原因,主要致死的慢性病前四位依次是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女性慢性病死亡比例(76.31%)稍高于男性(74.80%)(χ2=100.77,P<0.01);傷害死亡率為 27.89/10 萬,男性傷害死亡比例(13.48%)高于女性(10.38%)(χ2=24.50,P<0.01),見表2。
2.4 主要死亡病種分析
2.4.1 循環系統疾病 報告粗死亡率87.91/10萬,占全部死亡的38.50%,居全部死因的第1位。男、女報告死亡率分別為91.58/10萬、83.95/10萬,男性高于女性(χ2=8.17,P<0.01)。該系統中居第1、2死因依次是心臟病、腦血管病,報告死亡率分別是42.62/10萬、31.86/10萬。
2.4.2 腫瘤 報告死亡率42.0/10萬,腫瘤死亡的占全部死亡的18.40%,居全死因的第2位。男、女報告死亡率分別為55.60/10萬、27.34/10萬,男性高于女性(χ2=234.68,P<0.01)。腫瘤死因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和胃癌,報告死亡率分別為10.00/10萬、6.0/10萬和4.39/10萬。
2.4.3 呼吸系統疾病 報告死亡率為33.82/10萬,占全死因的14.81%,居全死因的第3位。男性死亡率為36.40/10萬,女性31.04/10萬,男性高于女性(χ2= 10.50,P<0.01),其中前二位依次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肺炎,占呼吸系統疾病的75.65%。
3 討論
隨著近年來經濟變革、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齡化加快、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改變,死因譜正在發生變化[3]。吉安市2013年死因監測結果顯示,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死亡率(5.18/10萬)已得到有效控制,僅占全死因人數的2.27%,排在死因順位的第7位,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致死率高達82.43%,成為主要死因,與2011年5月由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國慢性病報告》一致[4],提示我市今后疾病控制及社區衛生服務的工作重點應由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轉變[5]。吉安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死因前三位依次是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占總死因的71.71%,男性均高于女性,與男性的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如吸煙、喝酒、長期熬夜等,另外男性在家庭和社會上承擔的壓力較女性大很多,也是造成這一原因的重要因素[6]。
吉安市2013年死因監測數據中慢性病致死的單病種主要有心臟病、腦血管病、肺癌、肝癌和胃癌[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肺炎,提示應重點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控制煙草使用、不合理膳食、身體活動不足和酗酒四種行為危險因素,監測高體重、高血壓、高血糖和血脂異常四種生物危險因素,應重視性別死亡差異,針對性開展防控[8,9]。進一步健全與慢性病預防控制形勢相適應的防控體系和工作機制,推動形成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專業機構為指導、社會廣泛參與的預防控制格局,為市民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意識,早發現、早治療,努力降低慢性病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
吉安市2013年死亡報告粗死亡率只有228.32/10萬,死亡率未達到國家平均水平(5‰~6‰)。表明死因監測工作還需進一步改善[10],可能與吉安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靈敏度不高有關,在家死亡的病例存在漏報,村醫未能及時掌握信息,鄉鎮衛生院未能及時報告,死因監測系統與戶籍部門或殯葬部門尚未形成聯動機制,導致漏報。在今后工作中應提高鄉村醫生和社區大夫的責任心,加強與相關部門的聯系,進一步完善全居民死因監測工作。
[參考文獻]
[1] 董景五. 北京協和醫院世界衛生組織疾病分類合作中心. 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第十次修訂本(ICD-10)[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77.
[2]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008 年全國死因監測報告[R]. 北京:2008:19.
[3] 王建偉,陳文燕,吳益康,等. 嘉興市2009-2012 年居民死因監測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2014,12(3):460-461.
[4]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中國慢性病調查報告. http://www.chinacdc.cn/mtdx/mxfcrxjbxx/201105/t20110530_46447.htm. 2011-05-30.
[5] 沈調英,李菊英,何莉. 2010年紹興縣居民死因監測分析[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1,31(10):1072-1074.
[6] 覃常宇,周小軍. 關于 2011 年西湖區居民死亡及死因監測分析[J]. 中國保健營養,2012,12(下):5350.
[7] 劉志強,張鵬. 濟寧地區居民生活行為方式與食管癌關系研究[J].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5(21):6473-6475.
[8] 蔣中平,張琴. 2001年-2011 年上海市徐匯區居民主要死亡因素分析[J].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4,9(3):207-210.
[9] 王文,朱曼璐,孔靈芝,等. 心血管病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J]. 中國循環雜志,2012,27(6):409-411.
[10] 楊曉霞,馬瑞. 西夏區 2009~2011年居民死因監測分析[J]. 寧夏醫學雜志,2012,34(7):651-652.
(收稿日期:201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