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農業信息化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農業信息化的定義、內容、技術和特點,在此基礎上說明了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并針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要求提出了發展農業信息化的對策。
關鍵詞 農業信息化 網絡 數據庫 建設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識碼:A
1農業信息化概論
第一,農業信息化的定義;農業信息化一般指的是農村生產生活等方面對信息技術的運用程度,包括對涉農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利用以及農民信息化意識的提升。第二,農業信息化的內容;農業信息化主要包括生產管理信息化、生產作業信息化、社會經濟信息化、農業科技活動信息化、農業基礎教育信息化、農業生產資料信息化、農業環境資源信息化、農業產品市場信息化四方面的內容。第三,農業信息化依賴的關鍵農業信息技術;農業信息化技術主要依賴于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等。第四,農業信息化的特點;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具有地域廣散性、內容復雜性、發展長期性和社會公益性的特點。我們之所以要發展農業信息化,是因為農業信息化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對農業經濟增長具有很重要作用。
2農業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第一,農業信息化可以優化生產結構;農業生產一旦使用了互聯網絡,農民就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了解最新的農產品需求變化信息,并且依據專業的農業生產軟件決定生產哪一類產品,某類產品應該生產多少,預期的生產價格多少,從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同時,網絡軟件技術的運用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第二,農業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現代農業生產主要由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三大要素有機整合構成,而信息的加入將會高度整合三大要素,讓農業生產達到最佳效率。農業信息網絡可以讓農民通過網絡數據同步動態監控市場信息,并且依據農業市場決策軟件系統決定到底是擴大土地生產面積、投入勞動力和加大資本投入,還是減小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通過對信息的利用,增加農產品的市場效率。第三,農業信息化有助于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農業生產可以通過網絡對農產品進行宣傳,擴大國內乃至于國際的銷售渠道,甚至農產品可以進行通過電子商務來展開交易和結算,提高農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水平。第四,農業信息化有助于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農業信息化可以通過網絡將農業部、各個地方的農業署、農業生產企業、個體農戶的計算機終端相連從而建構成一個龐大的農業網絡,國家最新的農業生產信息、生產技術和農業政策可以通過網絡同步傳達,從而建立一個高效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第五,農業信息化可以提高農民素質;最新的農業科技和技術可以通過網絡最快地普及到各個農戶計算機終端,提高農業科技的推廣效率,并且通過農業科技的進步提高農民的技術和知識素養。總而言之,農業信息化可以將信息直接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的一大要素,有效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3發展農業信息化的對策
3.1加快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
我國應加大農業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建立完善的農業信息化技術體系。第一,完善農業數據庫和網絡建設,實現對農業信息的同步采集和處理加工。第二,加快農作物生產估算軟件的研發,實現農業決策系統對農作物產量、生長面積、長勢和病蟲害等參數的分析評估和決策。第三,加快農業仿真生產模型軟件的研發,能依據當地農業生產的氣溫、濕度、雨量和土壤性質等參數逼真模擬農業生產環境并提供農業生產參考。第四,加快農業生產信息控制系統的研發,實現對農業生產參數的有效監控,如對實現溫室溫度、天氣變化的監控。第五,加快農業生產精準系統的研發。
3.2推動數據資源和網絡發展
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是要有豐富的網絡數據資源和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信息數據資源需要依靠政府的主導工作。政府必須主導建立相應的農業信息網站、科研信息網站和農業生產機構網站,地方各部門和涉農企業依據自己需要和實際建立農業信息數據庫系統或農業信息網,滿足農業信息化對農業數據資源的需求。截止到2013年我國涉農網站依據達到了389210個,發展迅猛,并且農村網民已經從2006年的50余萬人發展到2013年約2億人,這是促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網絡市場基礎。最后,農業信息化建設還需要加強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國目前的網絡建設還處于只能滿足城鎮需求的階段,必須進一步加強滿足從中央到村鎮的農業信息網絡的建設,促進信息的流通,讓信息技術為農業生產提供信息化服務。
4結束語
農業信息化的實質是將信息納入農業生產要素體系,促進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以信息技術為條件,以數據資源為基礎,完善的網絡基礎設施為硬件支撐。我國需要不斷加強信息技術的研發,豐富農業信息數據,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從而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盧麗娜.世界農業信息化進程及發展趨勢[J].中國信息界,2007(1):85-91.
[2] 盧麗娜.國外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及特點[J].中國農場小康科技,2007(4):23-28.
[3] 王強,曾小紅.國內外農業數據資源和網絡發展概況[J].世界農業,2008(1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