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新聞傳播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新聞報道在全國引發空前巨大震撼力的原因,通過對新聞傳播宏觀背景、新聞媒體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的應急機制以及電視直播報道展開全面分析,指出了本次地震災難報道中新聞傳播的影響力之所在。
關鍵詞:汶川地震;新聞傳播;影響力
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動了億萬國人的心,舉世矚目。我們看到,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災區成為全國人民乃至世界關注的中心,數百萬志愿者奔赴災區,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為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第一次為自然災害中罹難同胞降半旗志哀,全國各地的媒體都對“哀悼日”給予最肅穆的報道:報紙網站變成黑白色,所有媒體停播娛樂、游戲節目,給死者最高尊重,給生者最大撫慰。特大地震帶給了人民特大的震撼。
汶川地震之所以在國內外引起如此大的震撼,一方面自然與地震本身破壞度強有關,另一方面更與新聞傳播即媒體的表現緊密相關,正是媒體將發生在一個區域的重大事件傳播出去,并且通過各種傳播手段和內容使這次關于汶川地震的傳播相比于從前的災難更加及時、全面、真實和充滿人性等,一改過去在危機報道中往往缺位、失語、遮掩、被動的痼疾,在滿足受眾對信息極度渴求的同時,也帶給其巨大的心靈震撼,全國人民的意志與感情達到了空前的統一。
1 新聞傳播的宏觀背景變化提升汶川地震新聞報道的影響
良好的傳播環境是新聞傳播取得非凡效果的重要前提和扎實后盾。相比唐山地震、九八洪災等大災難發生時的新聞傳播背景,我們認為,汶川地震發生時,我國新聞傳播硬件(媒體種類、覆蓋率等)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府對媒體的管制有所放松,信息更加公開;媒體工作隊伍的職業素質有很大的提高;公民參與新聞傳播的意識和條件更加成熟。這些都為汶川地震發生后,受眾能更加及時、真實、全面、大量地接收到有關新聞奠定了基礎,從而提高了地震對于受眾的震撼力。
1.1 傳播“硬件”的進步
毫無疑問,在數字通訊技術日益發展的信息社會,媒介種類、數量以及傳播技術、水平與以往任何時代相比都有了長足發展。互聯網、手機電視、手機報,電視、收音機廣播、報刊,新老媒體齊齊上陣,發揮各自優勢,以各自擅長的方式傳達來自地震災區的信息,其中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表現最為矚目。當然,衛星電話、無線電對講機這些通訊技術支持也功不可沒。同時,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擁有一種或多種新舊媒體已不是難事。在新舊媒體共同營造的信息場里,無需耳聽六路,眼觀八方,我們就能即時、全面、立體、持續地了解關于災區的一切。同時在互聯網的全球效應下,在國外也能獲得較多相關信息。
相比之下,30多年前的那場地震,當年的媒體遠沒有今天發達,不僅沒有互聯網,平民百姓也很少能看到電視,到1976年底,全國近3億人口可以看到電視節目,但實際上,由于電視普及率極低,全國的絕大多數人仍看不到電視。不足50萬的電視機,按照當時全國8億人口計算,平均1600人才擁有一臺電視機,新聞傳播主要靠廣播和報紙。而文革前的大部分報紙停刊,中央只有“兩報一刊”,地方基本上一省一報,關于唐山地震的新聞不能夠充分地被群眾所知曉,如果連消息都不能或者很少知道的話,自然很難說地震能給其他地區的人帶來什么樣的震撼力。再加上通訊技術落后,媒體報道的時效性以及信息量都不盡人意。而98洪水時期,互聯網尚未在國內普及,新聞傳播速度及廣度也都不及此次地震報道。
1.2 新聞管制尺度放寬
中國媒體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所取得的進步、所發揮的作用,既源于媒體自身的努力,同時也源于黨、政府在媒體管理和信息傳播上管制尺度的放寬,從而使媒體可以向受眾更加及時地傳播更豐富的信息。
政府的新聞管制的尺度放寬主要表現在:一是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及實施,二是實現了由被動的“瞞”到主動發布信息的轉變。例如國務院先是帶頭每天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關于震災的傷亡數字,通報當日震情和抗震救災的最新情況,并公開回答中外記者的現場提問,不遮掩,不回避,不再“無可奉告”。同時放寬了對媒體新聞采訪報道內容的限制,沒有以往那些硬性的“禁報必報事項”規定,在這場或許是中國新聞史上最宏大的媒體戰役中,災難的殘酷與慘烈,第一次被如此“原生態”地袒露在公眾面前,同時公民新聞的報道也如火如荼。
汶川地震信息的公開與透明,與唐山地震新聞報道的嚴格控制形成了強烈對照。唐山大地震時,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一切都要服從于“斗爭的需要”,只允許報道軍民“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而不允許報道人民普遍關心的人員傷亡、房屋倒塌、財產損失等災情。有關這些方面的數字、畫面和細節一律不得見報,對新聞信息管制可謂登峰造極:先是不準記者進入災區,之后對進去的記者也有嚴格限制,只準拍物,不得拍人。“現今流傳于世的照片并非記者所攝,而是科學工作者考察時拍攝的”,人們只能從不多的套話連篇的報道中,獲得些微關于地震災區的真實信息,而且還是過時的。死亡24.2萬人的數字,遲遲到3年后經新華社記者的努力爭取才發出去。對外國的信息封鎖就更嚴密了,地震發生7年之后,外國記者才被允許到唐山采訪。
總之,這一次,前所未有的信息公開與新聞管制尺度的放寬,既保證了媒體和受眾知情權的滿足,又保證了信息的權威性,前所未有的新聞突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傳播效果。
1.3 媒體工作者專業素質提高
30多年來,人民思想不斷解放,新聞教育在高校的恢復與發展,新聞專業主義得到重新認識。加上從97香港回歸、三峽截流到2008年初冰雪災害及之前的火炬傳遞等一系列重大實戰鍛煉,在不斷地經驗總結與教訓汲取中,媒體專業素質也穩步提升。所以地震發生,他們打破以往按上級指示來采訪和選擇主題的積習,反應之迅速,報道之即時歷史罕見。記者不顧生命危險,親身實踐深入災區,與事件同步進行采訪報道,以事實說話將真相傳遞;記者熟練駕馭多種采編傳播形式,影像、聲音營造的“在場感”在受眾中所引起的觸動與震撼都是前所未有的,評論、訪談節目,社論、專題等多形式、多角度的報道,既有災情本身的報道,又有與此相關的延伸后續報道,傳達著多種聲音,啟發觀眾思考,引導著更深層次的關注與參與。
同時“以人為本”的職業理念也逐步樹立。主流傳媒開始突出事件本身,報道的重點使全國人民把心緒集中到對人、對人的生命的關注方面,地震救援開始后,報紙、電臺、電視、網站等媒體上,受眾看到最多的內容都是有關救人的,再也不是游離主題地用過多的筆墨描述領導是如何在現場指揮,用不著邊際的數字總結災難中的損失,用遮遮掩掩的言詞來平息事態的發展和蔓延,信息豐富且有人情味的文章自然能吸引受眾,同胞之難感同身受,引發心靈的觸動。
另外,隨著近年來突發事件的頻頻發生,突發事件報道機制也逐漸成熟。規范、高效、操作性強的報道機制能有效提高媒體的反應速度,統籌協調報道內容,形成對突發事件的全方位展示。這次汶川地震報道中,媒體表現上佳,正是這種由信息獲取機制、新聞策劃機制、新聞制作機制共同組成的媒體應急機制逐步成熟的最好證明。
1.4 “公民參與新聞”的發展
互聯網進入Web2.0階段,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網絡博客、移動電話、短信等個人傳播技術的進步與普及,千千萬萬網民成為“自媒體”“私媒體”的擁有者,成為“草根新聞”“公民新聞”的發布者,也成為圖片、視頻分享等網站原創內容的提供者。這樣就打破了只有新聞專業人員才能進行新聞傳播的傳統格局和壟斷局面,并促使更多的公民以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傳播姿態參與到數字時代和媒介社會中。
在這次地震中,廣大手機用戶不僅通過語音、短信的方式彼此傳遞新聞和信息,而且大量網站通過手機報的形式進行傳播,更有不少手機用戶通過手機拍照、錄像,并上傳網站進行傳播。無論是“茂縣女孩張琪發帖指引軍方成功空降汶川”還是“武警戰士發帖尋到孕妻”,事件主人公所發出的信息,經過難以計數的轉載傳播之后,最終發揮了效用。正是公民的積極參與傳播,使得地震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傳遞到全球各地,得到舉世矚目的關注。由于所處時代環境、科技水平以及人的思想觀念的天壤之別,唐山地震發生后幾乎看不到一絲公民主動參與新聞傳播的跡象,而98洪水之時,也較少見公民參與新聞。
2 媒體應急機制提升汶川地震報道影響力
汶川地震的發生令人猝不及防,它影響重大,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心理打擊、財產損失等災難。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政府必須建立健全應急機制,緩解危機,使災難得到及時妥善的處理。而媒體作為政府應急機制中的重要一環,也需建立起自身的應急機制,肩負教育預警、信息發布、輿論監督、社會溝通等責任,協助解決危機。
就目前而言,我國政府和媒體都還沒有形成完整高效的應急機制,缺乏常設的綜合性協調機構,沒有足夠的立法保障,應對突發事件多以事后反應為主,較為被動,對社會資源與民眾參與也利用不足。這種經驗欠缺、尚不成熟的媒體應急機制在汶川地震中并沒有完全改善,但相比于唐山地震和98洪水時的媒體表現,汶川地震中媒體報道的及時全面確實顯示了我國媒體應急機制的進步。而這一變化也提升了汶川地震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3 信息發布較從前更為及時透明增強新聞傳播影響力
應對突發災難,首先應該保證信息發布的及時,才能有效消除謠言,穩定社會秩序,促進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8.0級大地震在汶川發生。不同于1976年唐山地震后第2天才有相關報道,汶川大地震的信息發布極為迅速。早在14時35分,距地震發生僅間隔6分鐘,百度一個IP為61.161.76.*的網友還沒來得及登陸,就在“地震吧”發出了一篇題為《地震了》的帖子:“四川地區發生地震”。幾分鐘后,北京、成都、武漢、鄭州、山東、上海等地網友紛紛發帖或跟帖表示有震感,并說明自己所在城市的情況。14時46分,新華網發出快訊“12日14時35分左右,北京地區明顯感覺到有地震發生”,國家通訊社在尚未確定震中、震級的情況下即發出第一報。中央電視臺則在15時許于新聞頻道口播了第1條地震新聞,15時20分,央視一套和新聞頻道取消原有節目,開始直播特別節目《關注汶川地震》,并在不到1個小時內,正式啟動24小時直播“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特別節目,以播報、訪談、連線等形式,不間斷地向觀眾提供災情信息。第1批央視記者更是隨溫總理于當天下午到達四川,立即展開現場報道。
及時迅速的反應,為我國媒體在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中的表現大大加分。他們在第一時間抵達災區現場,及時發布地震信息,讓受眾同步了解到災區的災情變化和救災進展,在大量極富沖擊力的文字、圖片、視頻的信息轟炸下,體驗到與災區人民站在一起同受苦難的心靈煎熬。
顯然,唐山地震和98洪災沒有引起足夠震撼的原因之一,就是媒體反應滯后。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突然發生,29日《人民日報》才有相關報道,30日竟沒有任何后續新聞,31日頭版才恢復報道。如此分散、延遲又不連續的報道,顯然無法滿足受眾的知情權,更不能引起人們的持續關注,影響力因而無從談起。98洪災時的媒體反應雖然有了改善,但仍然無法與汶川地震時的反應速度相比,因此都沒有產生像汶川地震這樣的巨大震撼力。
伴隨信息及時發布的,是信息的公開透明。封鎖信息,隱瞞真相,關上事件現場的大門,并不能起到任何自保的作用,反而給謠言和質疑的滋生提供可乘之機。汶川地震發生后,政府將災區現場向所有媒體開放,分期分批地接受各國記者的進入,為信息公開提供了渠道。以央視為代表的主流媒體獲得了國內信息的采訪發布權,及時透明地發布了災區所急需的物資情況、中央的最新部署、救災款項信息等。各大門戶網站也在其地震專題主頁上,每天發布更新的遇難和受災人數,使海量的災情信息得以透明傳播。這樣,受眾才能更接近真相,更容易產生同情憐憫和持續關注,進而增強汶川地震的震撼力。對比唐山地震時,死亡人數直到事發3年后才公布,這就使得當時災難的影響力大打折扣。
當然,汶川地震中由官方組織和支持的信息公開究竟達到了什么程度和水平仍然值得質疑,我們通過媒體看到的“真實”也許只是“媒介真實”,遠遠不是客觀真相。但汶川地震中媒體畢竟開始有了信息公開和透明的意識與努力,這對提高事件的震撼力本身就有推動作用。官方如果是出于新聞倫理和維護穩定的考慮,對信息實行了有控制的公開也無可厚非,但若是為了逃避責任、掩蓋過失而控制信息,又企圖營造一個信息透明的假象,則應該堅決反對。
4 電視直播技術的全面運用提升影響力
電視新聞的現場直播是指在新聞事件的現場,把新聞事實的圖像、聲音以及記者對事件的報道(包含現場采訪、解釋、評價)轉化為電視信號,對播出與報道對象的信號通過電視進行同步傳輸的一種報道方式,是最能發揮、展現電視傳播優勢的一種迅速、直接的新聞報道與播出方式。顯然,與其他媒介相比,電視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通過聲畫兼備、場景直觀等特點,以強烈的現場感吸引觀眾,以較強的心理感受彌補觀眾無法親身介入的不足,從而把新聞的客觀真實性提高到了更高的層面。
4.1 電視報道采用全面直播,全面介入提升新聞時效性和真實性
盡管參與汶川地震報道的媒介包括收音機廣播、電視廣播、報紙、網絡、手機等,不同媒介加強合作,共同完成了對災情的報道,但在這些媒介中,電視無疑是人們獲得信息的最重要渠道。與唐山地震和98抗洪不同,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電視媒體不僅第一時間介入災難報道,同時全面采用直播報道形式,大幅提升了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帶給觀眾全方位的媒介真實。
2008年5月21日至25日,為研究地震報道的電視傳播效果,央視市場研究公司對全國30個中心城市的2072人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53.23%的民眾通過電視第一時間得知地震消息;89.67%的人表示地震后對電視更關注;81.95%的人把電視排在了解災區信息渠道的第1位;震后10天內,人們每天平均接觸電視270.5分鐘。可見,電視對汶川地震震撼力的形成與強化具有突出影響,尤以電視地震新聞的可視直播為主,持久的視聽沖擊使受眾仿佛親臨災區,與受災群眾感同身受。
汶川地震發生后,央視迅速啟動了“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的24小時直播特別節目,四川電視臺、鳳凰衛視、湖南衛視、北京電視臺等也紛紛參與到地震專題報道中來,實現了全國電視傳播聯動與并機直播。雖然各個電視臺實現聯合,報道各有側重,極大地豐富了地震信息,但央視的主導作用不容否認。憑借著國家級電視臺的先天優勢,央視充分利用其技術資源和人員配備,以全天候直播的方式連續報道了災情的變化。對比歷史,唐山地震時由于新聞專業性的落后、技術、交通等條件所限,當時并沒有關于地震的現場直播;九八洪水時雖然電視直播已經有了技術上的可行性,但仍然沒有實行,僅在《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東方時空》《新聞調查》等欄目播出了有關抗洪搶險的新聞。因此,有了電視直播帶來的同步知曉與親歷之感,汶川地震在全國造成了空前的震撼。
4.2 電視直播凸顯新聞價值,增強震撼力
作為最能體現電視傳播優勢的播報方式,直播顯然能夠凸顯新聞價值,而一旦新聞價值得到提高,其影響力必將擴大,震撼力自然得以強化。我國認同的新聞價值的判斷標準包括重要性、時效性、顯赫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
凸顯“時效性”。汶川地震的電視直播開展迅速,報道與事件進展同步,觀眾可以共時性地看到國家領導人奔赴災區的表現,目睹救援現場武警官兵的搜救過程,聽見失去親人的災民的哭喊。由此,原始的“今天的新聞今天報”轉變成“現在的新聞現在報”,大大消除了信息傳播的時差,增強了新聞的時效性,使觀眾能夠以最快捷的方式獲知最新進展,與媒體同時在第一時間經歷抗震救災,引發強烈的共鳴。
凸顯“接近性”。除了突出時效性,直播還能產生強烈的接近性。電視新聞記者從災區現場發回的大量采訪、圖像等都為觀眾帶來了源于現場的視聽刺激,這拉近了觀眾與災難現場的距離,使觀眾在海量的現場信息中仿佛身臨其境,與災區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自然增強了震撼力。
凸顯“顯赫性”。此外,由于汶川地震波及范圍廣,破壞性大,事件本身就具有重要性。而國家領導人先后奔赴災區指揮救災,以此為主要報道內容之一的電視直播更是凸顯了汶川地震新聞的顯赫性。加上直播的高度不可預知性,突發的破綻或有人情味的細節故事,還能增強趣味性。綜上,汶川地震的電視直播將新聞價值凸顯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時效性和接近性的實現,使觀眾能夠同步地了解災情,如同親歷一樣,從而感受到更多的心靈震撼。
4.3 全天電視直播提高信息傳播量、提升了議程設置效果
24小時不間斷的電視直播,需要海量的信息作為支撐。據統計,截至5月24日,央視抗震救災直播節目總時長達到1034小時,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分別直播218小時、260.5小時;中文、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國際頻道分別直播178.5小時、125小時、106小時、103小時;經濟頻道直播36小時;科教、社會與法頻道直播7小時。如此長時間的直播,甚至全天候電視直播,需要豐富多樣的報道內容,例如國家領導人和政府的救災工作、現場救援、災后疫情防疫及重建工作、災區人民的生活現狀及感人事跡、國外對中國抗震救災的評論等方方面面。由此,直播客觀上促進了海量信息的匯總、整理和發布,為受眾了解災情提供了多樣、豐富、詳細的選擇,增大了信息總量。
相比較而言,1998年夏天洪災發生后,國內并沒有組織起大規模的現場直播,受眾要了解災情只能等待《新聞聯播》等特定欄目的播出,這不僅制約了信息量的擴大,更影響了信息獲得的便捷性,有損信息的傳播效果。汶川地震直播24小時不間斷,還有不同電視臺可供選擇,相關專題節目滾動播出,優秀視頻網絡轉載,這些都方便了受眾隨時獲取信息,保障了傳播渠道的通暢便利,為良好傳播效果的達成創造條件,也為震撼力的形成奠定基礎。
此外,電視直播以汶川地震時的災情變化、救災行動等信息為傳播重點,客觀上也進一步強化了包含“抗震救災”“尊重生命”等主題的議程設置功能,使受眾自然而然地將關注核心放在抗震救災上,而不是像唐山地震時,拋開嚴重的災難不重視,反而在全國范圍大搞“批鄧”活動。由此,汶川地震的信息傳播效果得到了強化,增強了震撼力。
5 結語
相比唐山地震時期稀少的媒體種類、較低的媒體覆蓋率以及九八洪水時期網絡剛發展的媒介環境,汶川地震時覆蓋率高、種類數量都極為豐富的社會媒介環境使得全民都可以了解到地震的相關消息,從而引發全民關注和行動。另外,除了媒體向全民報道新聞以外,在此次抗災報道中,民眾也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參與到新聞報道中,形成了大量公共參與的新聞。當然,這一次的報道中也暴露出我們新聞記者的許多不足之處,我們的媒體對災難性報道的認識與準備也尚有不足。但是,媒體人也在這一過程中加速自省,檢討媒體素養的缺陷所在,而中國的新聞災難應急制度和相關準則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完善。汶川地震的報道被認為是中國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媒體在體制內不斷爭取進步空間,盡可能地為受眾展現全面真實的災區的一切,給受眾帶來了很大的震撼力,帶動了全社會對于汶川地震的關心和行動。
[參考文獻]
[1]劉習良.中國電視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2]楊曉娟.從汶川地震的報道看我國新聞管制的放松[J].新聞愛好者.2008(7).
[3]馬杰.從救災看政府公共關系機制[J].共產黨人.2008(19).
[4]陳力丹,于慶浩.汶川地震報道踐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EB/OL].[2008-07-22].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7546506.html.
[5]鮑戈.一九九八年中國洪災真相[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901/08/2814_709486.html.
[6]于運全.姜加林.5·12汶川大地震新聞報道研究[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7]葉子.電視新聞節目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8]蘇曉春.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傳播優勢與特點[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9).
[9]劉會召,胡春磊,譚淑芬,等.電視媒體在汶川地震報道中的作用及評價[J].當代電視.2008(7).
[10]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官網.“中央電視臺抗震救災直播報道超過1000小時”[EB/OL].[2008-05-25].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8/05/25/20080525193307700280.html.
[11]中國廣播電視年鑒1999.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12]新聞學大詞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