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動化專業的發展主要依賴于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近年來,自動化科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且在研究領域不斷進行延伸。自動化專業和計算機的發展、網絡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主要分析了影響自動化專業教育教學的因素,旨在促進自動化專業教育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自動化專業;教育教學;影響因素
1 前言
自動化專業和計算機技術、數據庫、網絡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隨著自動化科學與技術進步和發展,對自動化專業的教育教學也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可以從教育理念、辦學定位、教育條件等方面來分析自動化專業未來的挑戰和機遇,需要不斷改變教育理念,對專業的一些影響因素進行剖析,促進自動化專業教育教學的發展。
2 自動化專業教育教學的影響因素
2.1 教育理念的影響
教育理念是制訂教學規范的靈魂,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遵循教育理念來進行教學。教育的理念的不同,制訂的教學規范的框架也會截然不同。通識教育近年來遇到了一些問題,但現在還是我國高等教育比較推崇的一種教育理念。全面教育已經在國外教育中開始倡導,這一定會給我國的高等教育帶來很大的影響。制定相應的教學規范,需要處合理理通識教育和綜合教育,有效實現全面教育。我們已經形成了具備制定教學規范的條件,初級階段需要注重通識教育,在高級階段需要集中體現出全面教育。然而,我們認為全面教育的概念應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總有一天能夠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的主流。
2.2 辦學定位的影響
我國的大學基本上分為三種類型:研究型、研究和應用相結合型和應合型,這三種類型的大學對于自動化專業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理念都是不同。如果你不能正確理解各種各樣的大學的辦學定位,就不能夠合理制定符合學校的培養策略,對專業的教育教學將產生負面影響,所以,需要明確學校的辦學定位。
⑴研究型大學:研究性大學的自動化專業主要是以研究型、開放型和國際化為學校的辦學模式。基于高質量、寬范圍、創意新和培養應用人才為主要的教學目標。這樣的定位決定理論教學的方向,實踐教學需要強調創新,素質教育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教育三者之間需要相輔相成,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風格。
⑵研究和應用相結合型大學:研究應用型大學的自動化專業的教學目標是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學校應該制定詳細的培訓方案和教學計劃,穩定教師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還需要整合理論教學體系,不斷改善課堂教學內容。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改革一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培養工程應用能力強的人才。
⑶應用型大學:應用型的自動化專業是以面向工程應用為教學特點,主要突出了行業和地區的特點,培養復合型人才。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強調服務在一個特定的行業。這樣的辦學定位就決定了職業教育教學的方向,理論教學需要注意實效,還應該必須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2.3 辦學條件的影響
學校應該擁有穩定數量的教師團隊,還要有較高學術造詣作為學術領導人,團隊成員需要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能夠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強。帶頭的人員具有穩定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教育、職稱和合理的年齡結構,這些指標都能夠科學合理,就能夠為自動化專業的教育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使得專業的建設更加全面。教學的教材應該具有能力組織編寫自動化專業教材,選擇影響力高的教材來進行教學。課堂教師應該積極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學校還應該具有自動化專業的實驗室,利用實驗室設備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建立實踐基地,學校具有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加強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夠促進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促進專業人才的建設。
2.4 學科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影響
自動化科學與技術學科理論的發展主要是以控制理論、信息理論和系統理論為基礎,大致經歷了古典控制理論、現代控制理論和現代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過程。隨著學科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一些復雜系統理論和集成控制理論已經出現了,并且在自動化專業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能夠使專業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能夠促進自動化技術產品的快速升級,如微處理器、網絡設備、嵌入式控制系統、工業以太網等。面對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需要解決不斷增加知識和在校學習時間之間的矛盾,需要科學地調整教學計劃,改進一些教學方法,即時更新教學內容,保持先進的職業教育教學和現代設計相適應。
3 總結
自動化專業的發展需要適應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應該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結合當代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明確定位。還應該明確高校的教學理念,制定教學目標,促進自動化專業教育教學的發展,培養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蔣建春,岑明,蔡林沁.自動化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0).
[2]何秋生,孫志毅,李虹.高校自動化專業實踐環節問題及改革思路[J].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