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應用能力已經成為現代人才的基本能力,中專作為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也開始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但是,在中專院校對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計算機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們認為很有必要對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現狀進行研究,進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中專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策略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計算機能力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人才的必備能力,所以各級各類的學校都在加強對學生計算機能力的培養。我們在中專院校培養學生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社會培養一線工作者,這就要求我們在對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不斷地鞏固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實際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以使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與社會對于計算機人才的需要相契合。
1 中專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現狀
1.1 中專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出現了理論知識教學與實際應用能力教學之間不平衡的狀況
計算機理論知識是計算機應用能力發展的基礎,計算機應用能力發展是計算機理論知識學習的目的,因此,我們在對中專學生計算機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計算機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能力之間的平衡,促進二者協調發展。但是,在很多中專學校對學生的實際培養過程中,出現了兩者發展不平衡的狀況。首先,很多教師認為理論知識比較重要,所以在計算機課堂上注重對理論知識包括各種軟件以及計算機系統背后的設計原理進行講解,而不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造成了學生實際應用能力低下的狀況。其次,一些教師認為中專生學習計算機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所以只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而不注重理論教學,這導致了學生對于很多計算機知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使其在遇到沒有見過的計算機問題時,不能夠采用發散思維來解決。
1.2 中專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出現了軟硬件知識教學不匹配的狀況
我們在中專學校開設計算機專業,就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動手能力強,創新能力佳的計算機人才,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能夠熟練地使用各種計算機軟件,而且還要求學生能夠排除計算機硬件出現的各種故障,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夠成為計算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計算機人才。但是在一些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對軟件的教學,認為學生只要熟練地掌握了各種軟件的應用方式即可,這導致學生在電腦硬件出現了問題之后不能夠及時排除。[1]另外一些教師在潛意識里面認為學生在畢業之后的出路是維修電腦,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只注重硬件維修教學,使得學生不能夠熟練掌握軟件的應用方式,造成了其能力發展的不全面。
2 中專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策略
2.1 在中專學生計算機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做到理論知識教學與實際應用能力教學并重
我們在中專學校培養出來的計算機人才要是全面發展的人才,要能夠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期望,就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到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能力教學并重。首先,在計算機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理論知識的教學,為學生講解計算機運行的原理、各種計算機軟件設計的理念、各種計算機程序設計的方法等,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夠在實際運用計算機的過程中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追根溯源,從本質上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其次,加強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所以我們一定要加強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演示進行練習、讓學生自主操作完成練習作業、讓學生分小組完成課下作業等方式來增強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還可以通過設置興趣小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組合實踐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
2.2 在中專學生計算機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做到軟硬件知識教學協調發展
軟硬件知識協調發展對于學生的意義在于,學生不僅僅能夠掌握支持軟件運行的電腦硬件構造原理,能夠自主解決電腦硬件出現的問題,還能夠掌握各種實用性和功能性很強的軟件程序的運用方法,解決軟件程序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且利用程序來輔助各種復雜工作的進行等。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軟硬件知識教學協調發展。首先,對學生開展各種實用軟件的教學,包括辦公軟件、修圖軟件、殺毒軟件、測試軟件等的教學,使學生熟練掌握常用軟件的應用技巧,能夠利用軟件來輔助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的進行。其次,對學生進行硬件知識教學,使學生明白計算機的內部構造以及各零部件的功能等,使其能夠自主安裝電腦,并且能夠對電腦硬件出現的故障進行排除。[2]
3 結語
綜上所述,中專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對其日后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因此,我們需要對其進行足夠的重視,通過不斷地解決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來使學生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獲得快速地提升,最終滿足社會發展對其能力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成江榮,李華.深化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 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5).
[2]姜超.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模式分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