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的數學課程課時減少,學生學習高等數學興趣不高和教師授課缺乏積極性等諸多問題,提出對高等數學進行教學改革。本文以江西信息應用職院數學課教學改革實踐為依托,從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及數學競賽等方面進行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高職教育;數學教育;教學改革
1 引言
高等數學是高職教育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該課程對理工科學生尤為重要,對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各專業培養目標不同,課時數也不同,有的專業課時較少,教學現狀不理想,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對該課程有枯燥,厭學情緒,沒有突出應用性。另一方面,由于高職院校主要培養學生動手技能,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感受不到學數學的用途,失去學習的興趣。為此,有必要對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和反思。我院自2006年進行數學課程教學改革以來,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現根據我院高職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經驗,對高職院校數學教學改革進行研究和探索。
2 高職數學教學改革的內容
2.1 教學內容的改革
目前,高職院校數學課程內容較多、陳舊,缺乏新意。不能突出實用性,因此,必須整改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以實用性為主。從各專業后繼課程的需要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出發來考慮和確定教學內容和體系,為后續專業課程提供理論支撐,提供必要分析方法與計算工具,使學生能用數學理論知識、思維方法解決專業實際問題。就高職院校教材而言,目前許多數學教材基本上是高校數學專業教材的精簡版本,對基礎部分,如微積分、微分方程、多元函數微積分等內容需要針對不同的專業作一定的調整,突出專業實用性,壓縮一些不常用的內容,刪除一些復雜定理的推導和證明,增加一些現代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新內容。提出基于任務驅動的項目式教學內容設計,符合高職學生專業培養體系。從高職數學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是通過應用數學來體現,因此要加強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就必須加強數學的應用性、實用性。
2.2 教學方法的改革
目前,高職院校數學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傳統的講授方式,即“教師以講為主,學生以聽為主”。這種方法注重數學學科的系統性、邏輯性,但是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的特點和專業要求,導致學生學習數學比較難學,甚至厭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高等職業教育特點是培養高層次的可持續發展的實用型、技術型人才,使他們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根據高職教育自身的特點,數學課應注重數學知識的應用性,把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重要目標,因此教師的教學思想必須相應轉變。教學理念轉變為以實際應用出發,案例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散思維,提出解決實際問題方法,構建出合理的數學模型。課堂教學應靈活多變,提出了“4人小組”小團隊,在團隊中可以自由發揮,各抒起見,頭腦風暴式思維,這種方法既能發揮團隊協作能力,也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采用新型的計算機輔助式教學,善于利用信息技術來處理現實問題,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Matlab、Mathematica、Lingo等軟件,構建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就是以參加技能競賽為中心開展系列性的技能教學活動,從競賽中找出學習數學的方法,得出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是一種方式,這種新的技能教學模式,對高職數學教學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基于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認知和數學課程特點的掌握,探究“以賽促學、以賽促教” 高職數學教學新模式。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共同主辦的面向全國大學生的群眾性科技活動,目的在于激勵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和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的一個具體的重要的載體。我院響應大賽主旨,積極鼓勵廣大學生踴躍參加該項賽事活動,開拓知識面,培養創造精神及合作意識,推動大學數學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我院自2006年參賽區以來多次獲獎,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另外,江西省大學生數學競賽每年舉辦一次,我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該項競賽,取得了優異成績。結合兩項賽事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的挖掘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結合不同學生的特點,擅長思考和動手的頭腦靈活的同學參加數學建模競賽,對習慣傳統考試模式,專注于數學理論學習的同學組織參加大學生數學賽。
3 結束語
本文提出了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是高校教師所面臨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作為教育教學的實踐者,學生的引路人,高校教師更應該轉變教學思想,開拓進取,積極學習和實踐,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創新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為培養新世紀創新型建設人才而做出不懈的努力。我們旨在通過這些改進措施能使學生對于高等數學的學習充滿信心,為學生為今后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踐實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學生更好地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服務,培養工科學生工程素質,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