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們已經邁入以互聯網為主體的網絡信息時代,互聯網以其便利、包容、開放的特性為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打開了無限廣闊的活動空間,逐漸成為他們汲取知識、溝通思想、休閑放松不可缺少的網絡平臺,通過其自身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當代大學生學習方法、生活習慣以及思維模式的改變。然而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也給當今社會帶來一系列的法律規范、倫理道德和社會問題。如何規避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問題,已成為國內外各界人士探討的重點課題。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思想教育
網絡以其內容范圍廣泛、表達生動深刻、信息交換及時等優勢為大學生獲取知識打開了全新的發展渠道,也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互聯網時代猶如一把“雙刃劍”,網絡傳播者具有隱蔽性、缺乏可靠性和準確性等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大學生的倫理道德并降低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具有破壞性的影響,因此也不可避免的給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可以說,網絡時代給大學生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許多負面影響和潛在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社會責任感弱化。網絡社會以其傳播自由化使得復雜多元的政治體制和思維意識在互聯網上肆意蔓延,導致大學生政治意識淡漠,弱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西方國家善于通過網絡渠道傳播多元文化,對于思維意識和價值觀念尚未完全成熟的在校大學生來說存在嚴重的負面影響,一些大學生甚至會對我國政治意識形態冷漠淡薄甚至反對排斥,在互聯網和論壇中肆意發表過激言論,可以說這些是網絡傳播對他們思維不定性帶來的嚴重破壞作用。
⑵人際關系淡漠。由于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容易導致大學生人際關系疏遠。網絡為大學生提供廣闊的交流平臺,包括QQ、EMAIL、BBS以及其他網絡平臺,同時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使當代大學生在日常壓力的影響下在互聯網輕松交往,如今網絡交友已成為大學生交友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我們是社會中的一員,我們的發展永遠離不開現實社會的日常交流與人際交往。封閉的網絡空間帶來的交往模式會不斷使人們放棄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機會,人與人的關系逐漸疏遠,使得大學生變得孤僻、自私、冷漠和非社會化,團體意識淡薄,疏遠與父母的親情,與朋友健康的友誼。
⑶影響學業完成。很多大學生上網成癮,迷戀網絡游戲,最終導致荒廢了自己的學業。這些大學生長時間呆在網吧,也是很多犯罪行為的滋生地,把自己寶貴的校園生活時間與金錢浪費在虛擬游戲之中,導致自己學習成績的下降。一些長時間上網的學生易產生性格孤僻,整體沉溺于網絡的虛幻空間而脫離了現實的社會生活,荒廢自己的美好前程。
處理大學生的網絡倫理道德問題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其復雜性主要表現在我們不能僅僅因為維護傳統的思想道德建設而將互聯網能夠帶來的便利條件全部抹殺。我們要在重視高校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建立規范的復雜性的基礎上,針對網絡的開放性、自由性的特點尋找行之有效的政策規范,不斷鉆研探索,使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問題最終落實在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和自律意識的覺醒以及新時代大學生崇尚人格的重塑上,包括以下三點對策性建議:
⑴加快落實互聯網法律建設。對通過網絡犯罪的主體進行法律嚴懲,以法律作為道德規范的基準,規范社會全體的日?;顒釉诖说赖路秶鷥惹袑嶉_展。我國法律部門要盡快出臺行之有效的法律措施,憑借國家法制的強制力量,對互聯網絡已經出現以及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具有破壞性影響的因素進行嚴格管制和監督控制,為網絡倫理道德的有效建設提供良好的法制空間。
⑵加強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全面認識網絡倫理道德問題有必要使每一個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倫理道德理念,同時應在文化知識傳播之余加強對大學生倫理道德觀念的塑造。有效控制規范大學生的上網行為,使他們懂得自律自制,同時對他們的上網行為給予一定范圍內控制和管理。
⑶擴大高校德育隊伍建設。有效提高思政工作對大學生倫理道德建設的影響也是對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帶來的新的任務與挑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教育方式的學習,使之具有充足知識儲備和拓展空間,及時掌握網絡信息技術的更新,及時收集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并加以分析,以便更好的開展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李倫.鼠標下的德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萬峰.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倫理道德影響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
[3]袁曉橋.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問題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4]馬肅霜.網絡倫理視角下學校德育工作探析[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