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對揚州市食品工業園的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理清了園區進一步發展規劃思路,并針對揚州食品工業園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 揚州市;食品工業園;規劃思路;對策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783-02
Abstrac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development status of food industrail park in Yangzhou City,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planning ideas were clarified.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Yangzhou City; Food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ideas; Countermeasures
在休閑經濟浪潮席卷的背景下,揚州食品工業園作為江蘇省唯一的食品類工業園,區位、產業優勢明顯,食品工業園發展休閑旅游業適逢其時。它填補了主題工業旅游空白點,引領發展充滿創意時尚、樂享樂業的工業旅游新城的潮流。這為建設“三個揚州”和打造世界名城,進一步完善“宜居、宜游、宜創”城市功能,推動“就業、創業、置業”有機融合,呼應揚州生態科技新區建設,轉型升級揚州市開發園區、工業集中區,進而在江蘇省乃至全國樹立一個新型生態工業化、人與自然有機結合園區的典范案例,具有極為深遠的革命性示范效應。
1 文獻綜述
國外關于工業園區的研究起步較早,1890年馬歇爾首次從“外部經濟”角度對工業園區的產業集群進行研究,并總結出產業空間集聚的原因為勞動力市場共享、中間產品投入和技術外溢[1];胡佛從“內部經濟”以及城市化、地方化經濟角度將聚集經濟進行了分解剖析[2];埃爾克曼明確提出建立生態工業園區,并總結描述了生態工業園區的特征[3]。
我國在學習西方先進園區理論和實踐基礎上已取得較豐碩成果。從分析方法上看,李柞泳等將人工神經網絡BP模型應用于水質、大氣以及噪聲,對3者作了綜合環境質量一級、二級評價,得出BP模型對于環境質量評價具有較好適應性的結論[4];范文芳運用SWOT分析法對武漢市食品工業園進行了發展環境分析并提出了發展對策[5];黃耀志等以園區建設用地為圖,以自然生態用地為底,基于“圖底關系”對生態敏感性進行了評價并構建了生態網絡,以期達到“圖底”的最佳耦合[6];李倩等運用綜合指數法對貴陽市當烏食品工業園實施前后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指數化測量評價,得出園區規劃實施后生態環境質量略微變差的結論,提出園區規劃要先綠化后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思路[7]。從研究地域看,牛亞旭等對陜西楊凌示范區食品工業園科教優勢、投資環境、發展優勢做了詳細介紹,展現了園區蓬勃向上的發展前景[8];鄒家文等回顧了遵義市湄潭縣圍繞茶葉和大米開辟的獨特工業化道路,并探討了可供借鑒的跨越路徑和方式[9];陳言超分析了安徽淮北相山食品工業園的建設項目、產品市場前景以及對園區發展定位做了系統研究[10]。
綜上所述,生態工業園區理念已成為工業園區建設主流趨勢,而目前鮮有涉及到江蘇省工業園區的研究,因此,研究江蘇省內目前唯一一家食品類工業園,對于揚州市、江蘇省乃至全國的工業園區轉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 揚州市食品工業園發展基本狀況
揚州市食品工業園位于揚州市中心的東南部,毗鄰寧通高速公路,地處古運河與京杭大運河之間,是江蘇省內目前唯一的集食品加工、制造、流通、研發為一體的現代食品產業集聚區。園區秉承“綠色、生態、人文、效益”的開發理念,將園區規劃為綜合配套服務區、畜禽水產加工區、飲料營養食品加工區和食品原輔助材料加工區4大功能板塊,按照“國家級、生態型、園林化”標準建設打造了一片綠蔭下的食品工業園。
揚州市食品工業園2007年3月正式啟動建設,一期開發3.06 km2,地處橫溝河以北,京杭大運河以西、南繞城公路以南、古運河以東。園區一期基礎設施投入2.05億元,其中,7 000萬元用于建設8.4 km的道路及管網工程,1 390萬元用于建成7.5 km供熱管道,1 457萬元用于完成企業供電需求,6 100萬元用于環境打造和景觀提升,另外,自來水、路燈、通信等相關配套措施也同步建設到位,高標準達到“十通一平”,承載能力不斷增強。目前揚州食品工業園用地情況見表1。
園區成立以來,積極圍繞定位招商引資、彰顯品牌。至今已引進項目58個,其中,外資項目16個,民資項目42個,總投資分別達到5.2億美元和59.2億元;外資注冊資本2 5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6個,民資注冊資本5 000萬元以上的項目20個。園區項目投資強度達7 050萬元/hm2,高于國家級開發園區5 250萬元/hm2的標準。青島啤酒、五豐冷食、達麗生物等一批體量大、質態好的項目相繼落戶園區,40多家企業投產運營。
2013年揚州食品工業園實現工業產值20億元,財政總收入2億元。近幾年來,園區先后獲得海峽兩岸(揚州)農業合作試驗區、“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中國食品物流示范基地”、“中國中小企業創新服務先進園區”、“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等榮譽稱號。
3 園區新一輪規劃建設思路
根據形勢發展需要,食品工業園正在致力于打造揚州市后工業化時代工業園區“以人為本”的園區發展示范樣板,提出了“3+1”模式(食品、冷鏈物流、旅游+副業)。
3.1 食品
揚州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揚州美食名揚天下。揚州食品工業園處于揚州典型的旅游休閑型消費城市氛圍中,傳統食品品牌優勢和現代技術優勢兼備,順應揚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依托優質的食品產業基礎和城市旅游服務業資源,融合揚州市風雅閑適的傳統飲食文化和生態科技引領下的現代食品工業文化,追尋“舌尖上的后工業藝術景觀”風格,將休閑旅游與產業相融合,以“食品科技館”為核心,將種植、采摘的生態體驗休閑板塊、安全檢測與養生健康為核心的現代科普板塊、食品工業與食品制作體驗板塊、酒莊與會所為核心的城市服務功能板塊、研發創意板塊及以綜合廣場為核心的娛樂休閑板塊有機結合,建設主題城市社區。
3.2 冷鏈物流
園區規劃倉儲總容量30萬~40萬t,總面積30萬m2。現有6萬t冷庫規模,正在啟動10萬t冷庫建設,已形成全市最大的食品冷藏容量。以最低一年開票成交額為100億元計算,入庫稅收將達到2.5億元。“十二五”全市服務業和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中均將該園區定位于全市唯一的冷鏈物流基地,致力于發展“生產基地+配送中心+零售終端”的無縫冷鏈模式,并以此為基地,形成蘇中地區對周邊城市的冷鏈物流分撥中心。該職能對揚州市發展冷藏食品市內配送,提升食品消費安全和消費層級,帶動食品產業和消費的細化發展,吸引國內外食品物流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向揚州集聚,促進揚州市傳統物流向現代化物流的轉變,提升揚州現代物流在蘇中和江蘇全省的位置均有重要作用。
此外,揚州食品工業園還致力于建設全市首個公用型食品保稅倉庫。目前,園區有達麗生物、錦通食品、安貝斯食品、豐禾食品等18家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主要從事葡萄酒、進口食品、橄欖油、肉類、面粉、啤酒、海產品、膠原蛋白等產品的進出口業務。年進、出口交易額分別約為1.56億、3.7億元人民幣,年保稅需求約1.47億元,預計3~5年內可達到年進口交易額40億元,年出口交易額20億元,年保稅需求35億元。作為蘇中地區唯一的食品產業集聚區,依托園區專業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和電子交易平臺,設立大型公用型保稅倉庫,不僅可以提高園區外向型企業的資金利用率,縮短生產周期,節減相關費用,滿足錦通食品、國富錦貿易等企業引進國外知名食品品牌、優質資源的需求,還為豐禾食品、綠葉食品、三和四美等區內區外揚州傳統食品走出國門提供了橋梁和渠道,對促進企業外向開拓、促進揚州市食品產業提檔升級起到積極的作用。食品工業園擬規劃建設2.5萬m2公用型保稅倉庫,總投資約1.1億元。目前,公用型保稅倉庫已獲省海關批復,3月份一期工程已開工建設,年底前投入使用。
3.3 旅游
揚州食品工業園以食品科技城為核心,公園綠地、城市廣場星羅棋布,以河網水系、路網綠帶為脈絡,將規劃范圍內點、線、面的所有綠地溝通串聯結合,形成園區的“大公園系統”,繼承和發揚揚州園林精致、唯美的特色,構筑生態和諧、功能多樣、特色突出的城市開放空間系統。揚州食品工業園綠化率高達35%,比規定標準的20%增加了75%,以“食品”為主題,發展休閑旅游經濟,最遲爭取在2016年園區內部每個企業都能接待游客,屆時假設1天最低人流量為100萬人次,一年消費1億元也能凈賺3 000萬。此外,園區引進了香港萬豪酒店入駐,豪華的五星級賓館讓游客能夠更安心舒適地在食品園駐足。
3.4 副業
在打造集創意美食、創意工業、創意休閑、創意文化、創意旅游于一體的“舌尖上的藝術”景觀公園,呈現“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美景大餐時,揚州食品工業園還進行各種動物和水禽產品養殖,可以有效凈化河流水質,同時也增加了園區副業收入。
4 園區用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隨著園區綜合競爭力的不斷增強,經濟發展態勢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食品企業向工業園集聚,目前正在洽談的香港華潤五豐等12個工業項目正面臨無地可供的境地。剔除道路、綠化、河面等占用,食品工業園項目用地已經沒有結余。
因此,應當增加園區發展用地,大力鼓勵和支持該園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全新探索。
首先,根據自身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需要,揚州市食品工業園應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及時消除發展瓶頸,不斷提高土地的投資產出效益,挖掘產業用地潛力,確保重大項目的用地需求。
其次,揚州市食品工業園應不斷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其他地區工業園區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結合揚州實際探索園區的產業聚集和項目承載作用,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機制,真正把園區建設推向市場。
最后,政府應對揚州市食品工業園新的發展規劃進行評審,對其新的發展定位和創新探索予以明確,對揚州市食品工業園周邊用地特別是擬拓展的二期用地嚴格加以控制,并著眼長遠發展,對三期建設用地范圍予以明確及預控。
參考文獻
[1] 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es[M].London:Macmillan Press,1920:1890.
[2] HOOVER E M.Location theory and the shoe and leather industries[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7.
[3] 蘇倫·埃爾克曼.工業生態學[M].徐興元,譯.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14-22.
[4] 李柞泳,鄧新民.綜合環境質量的B-P網絡二級評價[J].環境科學研究,1995(2):32-35.
[5] 范文芳.武漢食品工業園區的發展及其對策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53-56.
[6] 黃耀志,高文文,樓琦峰.基于“圖底關系”的工業園生態環境規劃初探——以貴陽國家級高新區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09(11):75-80.
[7] 李倩,周國富.綜合指數法在貴陽市烏當食品工業園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9):19-21.
[8] 牛亞旭,徐洪萍.朝陽產業打造國家示范高地——記楊凌示范區食品工業園[J].中國食品,2010(2):44-45.
[9] 鄒家文,沈建通,張洪元,等.湄潭:山區農業縣的工業化跨越道路——對遵義市湄潭綠色食品工業園區建設的調查[J].理論與當代,2011(8):46-47.
[10] 陳言超.淮北相山食品工業園發展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