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十年來,內蒙古通過實施能源戰略,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大批耕地在建設中被征收,加之糧食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耕地人口承載力的潛在壓力逐漸顯現出來,對區域可持續發展構成一定的威脅。該研究運用灰色系統模型對耕地資源人口承載力進行研究,提出耕地與人口協調發展的途徑,為當地政府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 耕地資源;人口承載力;保障途徑
中圖分類號 S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769-02
Abstract Over the past decade, Inner Mongolia saw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st growth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ith the strategy of energy development. The occupation of vast area of farmland and the variation of planting structure of grain crops caused great pressure on population capacity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threaten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region. In this article, population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this region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gray system model.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farmland to provide the local government some references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Ways of protection
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所產生的一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及其負面效應,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人類充分認識和深入研究自身的經濟行為及其積累過程,以及它的結構性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與環境效應,即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形成及其相互作用機制的定量研究,已成為當今國際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1]。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僅耕地則提供人類生命80%以上熱量和75%以上蛋白質[2]。耕地資源人口承載力反映出一個區域的耕地、人口與糧食及社會經濟狀況間的關系。開展耕地資源人口承載能力研究,對制定適宜的土地政策與人口政策,保持生態環境,實現區域耕地、糧食、人口的綜合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研究區概況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我國北部邊疆,整體上呈東北—西南向的狹長地帶,北部與蒙古、俄羅斯接壤,邊界線長4 221 km。陸路交通便利,草場和煤炭資源豐富。總面積118.3萬km2,居全國第三。常住人口2 470.63萬(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的少數民族自治區[3]。
內蒙古地形以高原為主,由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巴彥淖爾——阿拉善高原及鄂爾多斯高原等組成,平均海拔1 000 m左右;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在山地向高原、平原過渡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全區高原面積占總面積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和盆地占8.5%。內蒙古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從東向西逐步變干,大部位于半干旱區;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勻、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大部分地區年均降水量為300~400 mm,集中于7、8月份;年均溫3~6 ℃,氣溫變化劇烈,冷暖懸殊甚大;夏季短促、雨熱同期,冬春漫長、干寒多風沙;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生態環境極易破壞,是我國西部典型的能源富集區和生態脆弱區。全區水域面積較小,河流、湖泊、水庫等僅占總面積的0.8%;地表水資源為671億m3,除了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m3,占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300億m3,占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4]。
近年來,“黑色經濟”帶動了內蒙古經濟的快速發展。2011年GDP為14 359.88 億元,人均GDP為57 974 元。然而,內蒙古城市化水平還較低(為42%),基礎設施仍較薄弱,科教、文衛發展相對滯后。嫩江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和廣大的丘陵地區,易于耕作,適宜發展農業,形成內蒙古重要的糧倉。但第一產業科技含量不高,仍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耕地的生產潛力得不到有效發揮[5]。
2 人口、耕地和糧食產量變化分析
隨著內蒙古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工業快速發展,大量外來人員涌入,使得常住總人口逐年增加,并且有加快的趨勢。常駐人口增多,耕地面積小幅度下降,必然導致人均占有耕地數量的減少。2002~2011年內蒙古人口、耕地、糧食產量等統計數據見表1[1]。
在高速發展的經濟帶動下,內蒙古地區人口不斷增加,從2002年的2 384.1萬增加到2011年2 481.7萬,增加97.6萬,年均增加9.76萬,年均增長率4.09‰。其中,2002~2004年增長幅度較小,年均增長4.30萬,年均增長率1.80‰;2005~2011年增長幅度明顯加大,年均增長11.13萬,年均增長率4.65‰。
耕地面積變化趨勢不明顯。由表1可知,內蒙古耕地面積基本在686.3萬~735.5萬hm2范圍內波動。具體變化表現為:2002~2005年呈波動式上升的趨勢;之后下降明顯,到2006年為713.3萬hm2,比上一年減少了22.2萬hm2;2007年之后穩定在715萬hm2。
糧食總產量整體呈上升的趨勢。表1顯示,內蒙古糧食總產量由2002年的1 406.1萬t增長到2011年的2 387.5萬t,在2002~2003年和2008~2009年出現小幅度下降現象。內蒙古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占糧食總產的68%,小麥占糧食總產的7%,稻谷占糧食總產的3%。其中小麥的產量從2002年的121.5萬t增加到2011年的170.9萬t;稻谷的產量從56.0萬t增長到77.9萬t,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兩者的漲幅并不大,遠小于糧食總產量。人均占有糧食量同樣呈現整體上升趨勢。
綜上所述,內蒙古總人口逐年增加,并且有加快的趨勢。耕地總面積基本呈減少趨勢,其主要原因是礦產資源(特別是煤炭)大規模開發、城鎮建設用地量大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工業園迅速擴建。人均占有耕地減少的幅度遠大于耕地總面積,其原因為人口逐年增加, 而耕地總面積在小幅減少。糧食總產量與人均擁有糧食量雖在不斷上升,但與當地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最主要糧食作物——小麥和水稻的比重太低,對該地區的耕地資源人口承載力帶來了潛在威脅,應引起有關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3 耕地資源人口承載力預測
3.1 人口、耕地和糧食產量預測
從表2預測數據來看,人均耕地逐年下降,且幅度較大,而人均糧食量卻大幅度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大量種植單產高的玉米,而當地居民消費的主要食糧作物——小麥和水稻的比重太低,將來也不會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內蒙古地區隨著煤炭資源開發,經濟快速發展,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小麥和水稻的供給缺口將會越來越大,需從外地大量調入。單從表3預測數據看,內蒙耕地資源人口承載力很大,且有增大的趨勢。但這只是表面現象,隨著外來人口的不斷遷入,潛在的危險會越來越明顯,應引起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4 內蒙古耕地資源人口承載力的保障途徑
耕地資源的人口承載能力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其變化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口和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于以能源建設為主的內蒙古而言,耕地數量的保證、質量的提高、種植結構的調整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是耕地資源人口承載力可持續的基本保障,起著主導作用。
4.1 調整糧食作物種植結構,提高小麥和水稻生產水平
內蒙古糧食生產中基本以玉米(主要作為飼料)為主,馬鈴薯(主要作為蔬菜)的產量也很高,而作為當地居民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和水稻的比重卻很低。這不僅直接影響當地的糧食供給,而且對穩定區域糧食市場及社會穩定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必須擴大小麥和水稻的種植面積,提高在糧食總量中的比重。另外,注重發展優質小麥和水稻,提高蛋白質的含量,使這種當地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在質量和數量上能夠得以保障,來保證耕地資源的人口承載力。只有這樣才能將耕地資源的人口承載力延續下去,并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這對區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4.2 加強能源開采風險評估和廢棄耕地的復墾
作為能源開發地區,內蒙古經濟發展水平與煤炭開采力度呈正相關。大量地開采能源,不可避免地要占用或損害耕地,但是要分清楚哪些是必然性代價,哪些是過渡性代價[9]。因此在能源開采之前,要進行風險評估和合理規劃,注重采礦技術的提高,盡量采用保護性開采技術(如條帶開采、井下充填等)。提高能源開采的效率與質量,盡量減少塌陷造成的損失,從源頭上減少耕地的占用量,減輕對耕地質量的影響。
內蒙古后備耕地資源的潛力十分有限,而因采礦導致的廢棄耕地卻在逐年增加。本著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應加大損毀耕地的復墾工作。首先要完善地方土地復墾的法律和法規;其次要實行 “誰復墾,誰使用,誰受益”的鼓勵政策;另外要因地制宜確定土地復墾的標準和利用方向,把土地復墾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起來;最后要實行土地復墾的保證金制度,把采礦用地供給與土地復墾掛起鉤來,從而減輕耕地數量減少的壓力,達到耕地保護與能源開發協調發展的良好效果。
4.3 堅持耕地保護與城鎮發展相協調
在城鎮建設和發展中,內蒙古亂占耕地的現象比較普遍(特別是各類開發區的建設),并且首先侵占質量上好的耕地。因此要加大土地管理、農業結構調整和土地復墾的力度,防止盲目亂占耕地現象的發生。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既要使城市化水平穩步提升,又要確保耕地數量的穩定,必須認真做好整體規劃工作,挖掘城市建設用地潛力(如提高建筑物的高度、合理規劃道路等)。嚴格土地執法,對城鎮建設中先建后批、圍而不用等違法用地現象加大懲處力度。另外,要提高土地的集約化利用率,利用強大的經濟優勢,發展高效農業,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嚴格控制占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的耕地,實行“占一補一”制度[10],以確保當地整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昌明,鄭度,陸大道,等.地理學研究的發展方向——地理學期刊主編筆談[J].地理學報, 2005, 60(4): 531-545.
[2] 陳百明.土地資源學概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68.
[3] 蒙古學百科全書編委會.蒙古學百科全書-地理[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586.
[4] 韓俊麗,杜君蘭.內蒙古自治區地理[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12-83.
[5]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改革開放30年的內蒙古[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13-15.
[6]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 內蒙古統計年鑒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2012:99-293.
[7] 劉思峰,謝乃明.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55-83.
[8] 陳百明,周小萍.全國及區域性人均耕地閾值的探討[J].自然資源學報,2002,17(5):622-628.
[9] 孫金鑄.內蒙古地理文集[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145-151.
[10] 楊美玲,王艷,曹立鵬.銀川市城市化進程對耕地數量的影響分析[J].寧夏工程技術,2004(3):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