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竹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浙江素有“中國竹子看浙江”的美譽,其快速發展的竹業已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促進了竹文化的更新。該研究為更好發揮竹文化對浙江竹業經濟及對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在做好竹業規劃,完善竹業文化、技術、產業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議,以期使竹業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
關鍵詞 竹業;對外文化交流;竹文化
中圖分類號 S7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632-02
Abstract Regarded as the mark of Chinese culture, bamboo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culture, working as a representative in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With a reputation of “China’s bamboo industry l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rapidly developed bamboo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has not only enriched and updated bamboo culture but also promoted bamboo industry development. Aiming at bettering the effect of bamboo culture on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this paper tentativel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like perfecting bamboo industry planning, completing policies on bamboo cultur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etc., so as to make bamboo culture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omprehensiv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Bamboo industry;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Bamboo culture
竹子具有生長快、成材早、周期短、產量大、價值高等特點,只要經營合理,可一次種植永續利用,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于一體[1]。隨著竹產業工業化生產逐步開展,以竹代木、節約木材已成為保護森林資源、加快造林綠化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必然趨勢[2]。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竹類70余屬1 200余種。中國有竹類植物40余屬500余種,目前中國竹林面積、竹材產量、竹林培育水平、竹材加工利用水平及竹產業產值均居世界首位[3],故中國有“竹子王國”的美譽。據第7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全國竹林面積 538.10萬hm2,其中毛竹林 386.83萬hm2,雜竹林151.27萬hm2,竹林株數829億株,其中毛竹91.57億株,雜竹737.43億株[3]。竹林面積的快速增加促進了一個由資源培育、加工利用、休閑旅游到出口創匯的新興產業的形成。21世紀以來,中國竹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近 23%,為我國經濟繁榮、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世界竹業發展等做出了很大貢獻[3]。
中國竹文化博大精深,且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而不斷融入新內容[4]。
現代竹文化是在距今6 000年左右的西安半坡村仰韶
文化和7 000年前的浙江余姚縣河姆渡原始社會竹文化的基礎上隨著竹業生產實踐而形成的[5]。
隨著竹炭產品、竹醋液、竹人造板、竹纖維、竹保健產品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竹文化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是對外文化交流的載體。
1 竹文化在對外交流中的作用
1.1 竹文化促進對外文化交流,并成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竹文化起源早、涉面廣,對日本、韓國等竹文化影響深遠,反過來,中國竹文化也嵌入了國外竹文化元素。
以日本為例,自唐朝以來,中國的團扇、筷子等傳到日本后,與日本的民族文化緊密結合,產生了折扇、晴箸、割箸等物品。尤其是孟宗竹傳入日本后,其應用范圍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超過日本自生的苦竹,讓“孟宗孝母”的典故深入人心。日本人制作的折扇是宋朝的宋日貿易中最主要的交易商品之一,深受中國上流社會和文人的喜愛[6]。此外,至今日本茶道竹制器皿的廣泛使用對中國的茶藝也影響頗深。
1.2 竹文化促進中外竹業學術交流活躍開展
中國竹產業協會于1996年開展了“中國竹子之鄉”評選、1997年舉辦了“中國竹文化節”,并開展了國際竹子研討會、竹業博覽會、竹產品竹畫展等活動。1998年以來,中國竹產業協會會員參加了一系列國際竹子學術研討會,國際竹林培育、加工和利用研討會,竹藤研討會,國際林聯(IUFRO)大會和國際竹材利用學術研討會等[7]。
1.3 竹文化促進竹產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竹產業集群通過自主創新提高竹林覆蓋率,使竹產業競爭優勢增強、竹生態旅游業發展迅猛,竹農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林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竹文化作為內在動力推動竹產業集群穩步前進[8]。
到2010年底,中國竹材加工企業達1.27萬家,年產值5 000萬元以上的竹加工企業163家,全國竹業總產值821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18.5億美元,全國竹文化生態旅游產值達到76億元,竹業從業人員1 800余萬人[8]。
反觀近年來日益受歡迎的竹產品可知,文化內涵、精神寓意和生態性是影響竹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環保、低碳生活已成為全球性趨勢的今天,竹類植物優越的生態性正被人們所關注。美國克林頓圖書館、西班牙馬德里國際機場、德國寶馬展廳、歐洲IBM總部等都使用了中國制造的竹地板,因其符合健康、自然、環保的理念,故深受國外人民喜愛[9]。
2 浙江竹文化在對外交流中的特色優勢及存在問題
2.1 浙江竹產業和竹文化特色優勢
浙江省現有竹林74.75萬hm2,占森林面積的13.5%,年產商品竹占全國的1/5。2011年全省竹業總產值280億元,約占全國的40%。到2011年為止,全省竹類產品加工企業達到 6 000余家,其中竹材加工企業有5 000余家,竹筍加工企業400余家;年產值億元以上的10多家,5 000萬以上的30多家[10],竹業已是浙江林業的支柱產業。
隨著浙江省安吉縣、臨安市、德清縣、龍游縣和余杭區先后被評為“中國竹子之鄉”,當地竹文化旅游蓬勃興起。地方政府正挖掘地方特色,推出一系列竹文化產品,包括菜品飲食、樂器、傳統手工產品與工藝品、日用品、印刷出版物等,品種豐富多樣,初步統計已有近300個品種[11]。同時,國外注重環境保護等理念也為竹文化旅游經營者和地方官員重申了“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這一當今世界共同關注的主題[11]。
2.2 竹文化在浙江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拓展載體,創新機制,有效地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在國際上宣傳浙江、展示浙江文化魅力。這符合國家的文化對外交流政策,也與德國政府提出的“文化關系是繼政治和貿易之外國際關系的第3個層面”,即文化應與政治、貿易并列為對外政策的“三大支柱”及美國把文化視為政治、貿易和軍事之外對外關系的第4個層面的觀點不謀而合[12]。蓬勃的文化交流使浙江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內外開放格局,成績斐然。
竹文化在浙江對外文化交流、宣傳方面獨樹一幟,推動了竹產業更好“走出去”。國家林業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自1993年起在總部杭州開辦了由商務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和印度政府等資助的援外竹業培訓班/研討班。20年來共培訓了來自100多個國家的1 800多名學員。這些學員學成歸國后都成了發展當地竹(林)業的骨干力量。因竹業培訓產生的“中國援助盧旺達竹子種植與加工技術合作項目”(2年1期,2009年2月至今已開展了2期)扭轉了當地嚴重的水土流失狀況,有效地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緩解了當地居民尤其是婦女的就業問題。學員不但快速掌握了竹業加工技術,更從竹產品出口周邊國家的外匯中改善了生活。目前盧旺達政府向中國政府提出了開展第3期項目的請求,目前正在進行中。
2.3 存在主要問題
2.3.1 宣傳不到位。
由于宣傳不到位,盡管有各類竹業活動,人們對浙江竹業的認識仍大多停留在安吉的“大竹海”。要更好地讓浙江竹文化、竹產業為更多人所熟知,宣傳是重要的一步,可通過舉辦竹業學術研討會、竹鄉生態旅游節,邀請媒體前來參觀報道等提高浙江竹業的知名度。
2.3.2 基礎設施落后。
全面展現竹文化要將竹文化和當地的特色元素有機結合,迎合不同參觀者的需求。浙江竹文化產業配套設施總體檔次不高,不能契合消費者的預期。如竹鄉里的“農家樂”數量雖多,但環境設施、菜色樣式、服務好的比較少;各類酒店遍布竹鄉,星級酒店依然很少,難以滿足大都市高端客戶的需求[13];竹產品缺乏特色,有影響和競爭優勢的品牌產品不多;參觀點裝修落后,難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各景區(點)的衛生設施、管理、娛樂條件較落后,市場競爭力較差。
2.3.3 經營模式單一。
很多竹鄉通過相似的仿古建筑、圖片展示以及竹產品購物區展現竹文化的特色,商業嵌入模式生硬,商業氣息過重,導致本末倒置,竹文化旅游最后成為簡單的竹產品購買,游客的滿意度不高。觀光模式、旅游產品和線路設計亟待調整提高。
3 提升浙江竹業在對外交流中作用的幾點思考
3.1 做好浙江竹產業規劃
根據《全國竹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浙江需要在竹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成熟的竹產品消費氛圍、提高產品附加值及市場競爭力上下功夫。制定竹產業發展規劃,充分挖掘竹資源、產品、環境保護、緩解“三農”問題等方面的潛力,針對“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現狀推進建設生態浙江,走上環境、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使竹業在浙江的受益面更廣,成為惠農、利于生態環境保護、豐富生態文化等的重要支柱產業[14]。
3.2 改善現有竹業資源和設施
除穩固毛竹林開發利用外,還應加大力度引進培育和開發其他優秀竹種,豐富竹林資源。加大低產林改造力度,逐漸改變粗放型經營模式,大力提高竹林的集約經營效益[15]。政府部門制定竹業優惠政策,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竹林道、蓄水池等基礎設施建設,激發竹農的勞動積極性,提高竹林基地投入與產出的比例[10]。浙江省林業廳在《浙江省林區道路建設規劃》中提出至2020年竹林區林道網密度要達到30.0 m/hm2,即在目前竹林區林道網密度為14.9 m/hm2的基礎上,全省需建設竹林區林道1.56萬km[16]。
3.3 增大企業規模,提高產業化程度,增強企業競爭力
盡管這些年浙江竹業領軍全國竹業,但該省竹企業規模整體上較小,經營、營銷和自主研發能力相對不高,全省竹類加工企業有3 806家,但年總產值在億元以上的只有21家,5 000萬元以上的也只有41家,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直接導致竹產品在國際市場未能吸引主流消費群體關注[17]。對竹文化的陌生是橫亙于竹產品和國外消費者之間的障礙,這也使得中國竹產品難以較好地開拓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美市場。
3.4 緊密聯系政府部門,制定合理發展規劃
主動向政府反映企業自身的發展優勢和困難,爭取政府的支持,包括制定優惠政策,撥付定向扶持資金,推廣先進技術,創造各類交流平臺,如投資貿易洽談會、學術論壇等。從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國內外資源、生產技術和市場走向,有的放矢地制定近、中、長期規劃。
3.5 樹立品牌意識,加強企業間、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托、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做好自主研發工作,加強企業同科研院校以及企業間的合作,推出高新技術產品。牢固樹立品牌意識,降低產品同質化,提升產品質量、附加值和品牌效應。做好市場調研,建立營銷網絡,改變營銷模式,拓寬銷售渠道,提高竹產品核心競爭力,擴大產品的國內國際市場份額。
3.6 加強宣傳,為更好地“走出去”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各地竹文化節、竹文化旅游節、竹鄉聯誼會、竹業峰會、竹子學術論壇、研討會、竹(木)產品博覽會、義烏森林博覽會等為契機,做好企業和產品推介。加大與電視臺、報紙等媒體的合作,利用好政府組織的各類“走出去”合作機會,主動與相關組織機構合作開展國際合作交流。
3.7 新開發一些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設施及景觀資源
3.7.1 竹子博物館。
建立竹子博物館可以提升竹鄉的竹文化品位,展示竹鄉竹文化底蘊和風采,吸引更多的游客。要更好地宣傳浙江的竹文化,應體現古今中外竹文化涉及面廣泛、層次清晰、內涵豐富及人類文明的重要推動作用,因此竹子博物館的設計要恢宏大氣、物品陳列要細致全面、結構布局要層層推進、文字說明則要深入淺出,給參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建于1996年的安吉竹子博物館歷經幾次更新、改造,已經成為當地竹文化宣傳的標簽,值得各竹鄉參考。
3.7.2 竹文化體驗區。
設立竹文化體驗區,讓游客有機會參與一些竹產品的手工制作,如竹編、毛筆、種竹、挖筍、筍干等。設計一些體現竹精神文化的旅游活動項目和緊密聯系竹文化的活動,如朗誦以竹為題材的詩歌、寫毛筆字、演奏竹樂器等。
3.7.3 竹筍宴和竹文化紀念品。
品嘗竹筍食品是竹文化旅游的重要環節。游客在欣賞自然竹林風光、參觀竹子博物館和體驗竹文化產品制作后,品嘗當地特色的竹筍宴,使游客的竹文化之行回味無窮。而作為竹文化之旅的重要紀念,竹制紀念品應在選材、設計、價位等因素上有綜合性的設計與開發,才能讓游客開心消費。
參考文獻
[1] 劉澤英.中國竹業走在綠色產業發展的前端[J].中國林業,2012(5):16-23.
[2] 周芳純.竹資源培育與利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
[3] 李增耀.發展竹產業實現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J].生態經濟,2001(4):34-36.
[4] 張宏亮,王琴,程亦勝,等.淺談安吉竹文化與產業開發[J].世界竹藤通訊,2007,5(4):45-48.
[5] 胡冀貞,輝朝茂.中國竹文化及竹文化旅游研究的現狀和展望[J].竹子研究匯刊,2002,21(3):66-75.
[6] 畢雪飛.日本竹文化符號及其內核特征的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6):981-983.
[7] 劉紅.中國竹產業協會成立十周年[J].世界竹藤通訊,2003,1(4):49-50.
[8] 張國良,張付安.生態文化視角下的竹產業集群自主創新發展對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2,30(4):43-46.
[9] 郭明,武新艷,張金鳳.竹產品競爭力影響因素研究[J].世界竹藤通訊,2012,10(4):1-7.
[10] 巴承,朱永法.浙江省竹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25):174-178.
[11] 李睿,王蓉蓉,吳良如.竹文化旅游商品的創意轉向和深度開發[J].竹子研究匯刊,2010,29(3):57-62.
[12] 唐虹.非政府組織和對外文化交流——以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經驗為例[J].歐洲研究,2009(2):51-60.
[13] 駱高遠,劉旭,童海芳.安吉竹文化和旅游[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2(5):7-11.
[14] 全國竹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Z].國家林業局,2013.
[15] 翁甫金,朱云杰,樓云臺.浙江省竹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竹子研究匯刊,2004,23(1):9-12.
[16] 麻錫亮,程愛林,姚衛紅,等.浙江省竹產業轉型升級體系構建[J].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3):19-24.
[17] 賈佳,單勝道,溫國勝.浙江省竹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研究[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2,29(3):44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