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椰子織蛾是一種近期入侵我國的危險性有害生物。運用國際植物檢疫措施實施標準(ISPM)的有害生物風險分析(PRA)程序,建立椰子織蛾傳入風險分析評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多指標綜合評估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福建省分布情況,風險值為3;潛在的經濟危害性,風險值為2.0;寄主植物的經濟重要性,風險值為3;傳播擴散的可能性,風險值為1.78;風險管理難度,風險值為2。椰子織蛾的綜合風險性值為2.3,符合高度危險的外來有害生物條件,已在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等地區定殖,對福建省的棕櫚科植物威脅很大,建議將其列入福建省補充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加強檢疫管理、監測和控制工作,嚴防其傳播和擴散危害。
關鍵詞 椰子織蛾;檢疫;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福建
中圖分類號 S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578-03
Abstract 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 is a dangerous pest which invaded in China in recent days.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pest measurements(ISPM), pest risk analysis (PRA)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e risk level of Opisina arenosella in Fujian Province wa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by the following five indexes: the distribution, the potential degree of damage,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infected host plants,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mission and spreading, and the difficulty of risk management. The risk values of the five indexes were calculated as 3, 2.0, 3, 1.78 and 2,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risk value of the pest was 2.3, which has reached the level of highrisk pests in Fujian. The pest has easily settled down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China, such as Hainan, Guangdong and Guangxi, and will pose a great threat on palm trees in Fujian. I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forestry quarantine harmful pest list of Fujian Province, the quarantine 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prevent the spread and proliferation of harm.
Key words 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 Quarantine; Pest; Risk analysis; Fujian Province
椰子織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又名黑頭履帶蟲、椰蛀蛾,屬鱗翅目(Lepidoptera)織蛾科(Oecophoridae)木蛾亞科(Xylorycitnae)害蟲[1-2],2013年8月在海南省萬寧市首次發現椰子、蒲葵、中東海棗等棕櫚科植物上的一種新紀錄種,主要危害棕櫚科植物[3]。該蟲可危害不同年齡的棕櫚科植物,主要以幼蟲從植物的下部葉片向上取食危害,逐漸向其他葉片擴展,嚴重危害的植株,葉片干枯,除頂端少數葉片外,整個樹冠均被侵害,在短期內就能造成樹體死亡[4-5]。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有害生物已在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發生,并對當地棕櫚科植物造成嚴重危害,產生重大經濟損失。現該蟲已入侵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等省區,并在當地生態系統中成功定殖,對老人葵、海棗等棕櫚科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5]。為有效遏制椰子織蛾在福建省擴散與蔓延,保護園林綠化、森林生態和農業生產安全,參照現有的國際植物檢疫措施標準,采用有害生物風險性分析方法,對椰子織蛾入侵福建的風險性進行分析,為有效遏制椰子織蛾的入侵、擴散以及綜合防控提供依據。
1 定性分析評估
1.1 國(省)內外分布情況(P1)
經調查,椰子織蛾主要危害棕櫚科植物,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海南省萬寧市、三亞市、儋州市、保亭縣、瓊海市、文昌市、海口市;廣東省珠海市、湛江市遂溪縣、中山市、佛山市順德區;廣西自治區防城港市港口區、東興市等地。經調查,在福建尚未發現有椰子織蛾入侵現象。在國外,該蟲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巴基斯坦和緬甸等國家,嚴重危害椰子樹,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近年來,該蟲擴散蔓延到泰國,并在泰國暴發成災。
1.2 潛在的經濟危害性(P2)
椰子織蛾在我國華南地區1年發生4~5代。該蟲雌蟲將卵成堆產在葉片背面,卵通常產在老葉上。1頭成蟲平均產卵140粒,卵期3~4 d,幼蟲共5~8齡,齡期40~48 d。老熟幼蟲在蛀道內化蛹,蛹期8~12 d,成蟲壽命5~8 d,完成1代需60~75 d。該蟲具有繁殖能力強、生長周期短、可全年危害的特點。椰子織蛾在海南省主要危害棕櫚科植物,在廣東省主要危害大王椰子、中東海棗和加拿利海棗。棕櫚科植物作為重要的園林綠化樹種在福建省廣泛栽植,特別是近10年由于福建省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快速發展,綠化苗木省際間調運頻繁,該蟲隨苗木調入福建省的風險性很大。該蟲在毗鄰省份的擴散蔓延,對福建森林生態資源和城市綠化事業的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經評估,危險性有害生物――椰子織蛾在福建省具有重大潛在的經濟危害性。
1.3 寄主的經濟重要性(P3)
椰子織蛾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棕櫚植物種植區危害嚴重,我國福建、海南、廣西、臺灣等地區的棕櫚植物分布區具有相似的生物氣候,是椰子織蛾潛在的適生區。該成蟲有一定的飛行能力,在取食和交配時能自由飛行;成蟲期平均壽命僅7.1 d,但其產卵量可達150~200粒[5],短距離傳播可通過成蟲自由飛行擴散蔓延。而遠距離傳播主要是通過椰子織蛾的不同蟲態寄生在寄主植物內,或附著在包裝材料、交通工具等進行快速傳播擴散。研究發現,當椰子織蛾遇到不良環境時,該蟲能自我調節,減少每年發生的世代數,以適應不良環境。這些特性都為該蟲遠距離運輸傳播提供良好的潛伏基礎。椰子織蛾在調運過程中成活率極高,這是造成椰子織蛾傳播擴散迅速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福建省在城市建設和園林綠化中,大量從外省引進棕櫚科植物。加上有一些地區,植物檢疫力量薄弱,措施不到位,椰子織蛾極有可能通過苗木調運,人為傳播擴散,入侵該省。
1.5 管理難度(P5)
椰子織蛾1年發生4~5代,卵期3~4 d,幼蟲一般5~8齡,幼蟲期40~48 d,蛹期8~12 d,成蟲壽命5~8 d,整個世代需60~75 d[4-5]。該蟲以幼蟲鉆蛀危害,并在寄主植物內化蛹,危害早期不易被發現,在后期發現時已到無法挽救的程度。據了解,由于直接噴灑農藥很難殺死該蟲,現在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應用內吸性強的農藥進行注桿或根施防治,費工耗時,效果不佳。目前國內外椰子織蛾還沒有發現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椰子織蛾入侵后,蛀入葉片內,在蛀道內危害,造成葉片干枯,甚至樹體死亡。因此,椰子織蛾的危險性大,管理難度大。
2 定量分析
2.1 確定評判與量化指標
按照IPPC的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準則(ISPM No.2)規定[6-11],筆者建立了椰子織蛾風險性評估體系,并按實踐需要,微調了定量分析模型,建立了椰子織蛾風險性分析評判的有關指標量化表,確定指標的賦分值(Pi)(表1)。
依據表l數據,經有害生物風險性分析(PRA),獲得椰子織蛾的評估量化分析指標,具體評判結果見表1。
3 小結
通過對新危險性有害生物——椰子織蛾入侵福建進行危險性的評估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椰子織蛾屬于福建省高度危險的外來有害生物。該蟲適生性強,一年多代,繁殖量大,世代重疊嚴重,早期鉆蛀危害,難以發現,其主要寄主棕櫚科植物種類較多、分布范圍廣、苗木調運頻繁。因此,如不對椰子織蛾加強監測和防控管理,一旦傳入定殖,將很難根除,并可能在福建省不斷擴散危害,將對福建棕櫚科植物造成嚴重的威脅。要加強該蟲的蟲情監測與預防工作。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農林植物檢疫機構應加強檢疫檢查,防止該蟲通過人為調運傳入;如發現該蟲傳入,必須嚴格按照程序,立即啟動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應急預案,采取應急措施,快速撲滅,嚴防擴散。同時,有關科研部門要加強對椰子織蛾生物學、生態學、防治檢疫措施等方面的技術研究。另外,要加大有關科普宣傳工作,以提高對椰子織蛾的認識,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 陳慧.椰子黑頭履帶蟲的生物防治[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04(7):36.
[2]MANJANATH T M,黃德聰.香蕉和椰子上的椰蛀蛾[J].福建熱作科技,1987(3):16.
[3] 陸永躍,王敏.椰子織蛾的形態特征識別[J].環境昆蟲學報,2013(6):23.
[4] 閻偉,呂寶乾,李洪,等.椰子織蛾傳入中國及其海南省的風險性分析[J].生物安全學報,2013,22(3):163-168.
[5] 呂寶乾,嚴珍,金啟安,等.警惕椰子織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 (鱗翅目:織蛾科) 傳入中國[J].生物安全學報,2013(1):17-22.
[6] 蔣青,梁憶冰,王乃揚,等.有害生物危險性評價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植物檢疫,1995,9(4):208-211.
[7] 孫楠,黃冠勝,林偉,等.主要貿易國家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研究方法比較[J].植物檢疫,2007,21(2):87-91.
[8] 萬方浩,郭建英,王德輝.中國外來入侵生物的危害與管理對策[J].生物多樣性,2002,10(1):119-125.
[9] 魏初獎.有害生物風險分析[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10] 蔣青,梁憶冰,王乃揚,等.有害生物危險性評價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植物檢疫,1995,9(4):208-211.
[11] 鞠瑞亭,李躍忠,王鳳,等.基于生物氣候相似性的銹色棕櫚象在中國的適生區預測[J].中國農業科學,2008,41(8):231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