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北蟲草人工培養條件。[方法] 對北蟲草人工栽培條件pH、不同加水量、不同接種量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結果]適合北蟲草生長的最適pH為7~8;添加營養液的培養基中,子實體產量最高;小麥培養基和大米培養基的最適加水量分別為50~55 ml和 45~50 ml;最適接種量為2.5~5.0 ml/瓶。[結論]為工業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 蛹蟲草 ;栽培條件 ;子實體產量
中圖分類號 S188;Q939.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511-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artificial culture conditions of Cordyceps millitaris. [Method]A relatively systematic study of cultivation conditions of Cordyceps millitaris was studied, such as pH, different water addition and different inoculation amount. [Result]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st suitable pH value for the growth of Cordyceps millitaris was 7-8; Fruitbody yield was the highest in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nutrient solution,; In wheat and rice medium the optimum water addition were 50-55 ml and 45-50 ml; The most suitable inoculation quantity was 2.5-5.0 ml per bottle.[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technical support for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
Key words Cordyceps millitaris; Conditions of culture; Fruitbody yield
蛹蟲草又名北冬蟲夏草、北蟲草、蛹草等,與冬蟲夏草同屬異種,是蟲草屬的模式種,屬于子囊菌亞門蟲草屬,其宿主主要為鱗翅目蠶蛾科、舟蛾科、天蠶蛾科等[1]。蛹蟲草所含藥用成分主要有蟲草素、蟲草酸、蟲草多糖、SOD、硒等[2],可以起到抗疲勞、提高免疫力、抗菌消炎、抗癌等功效[3]。許多學者對蛹蟲草人工栽培技術進行了探索[4-5],但不同菌種、不同地區及人員不同,栽培條件均要重新優化。筆者對本實驗室篩選的菌種進行栽培條件優化,以期為工業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種
1.3.4
培養[8-10]。
菌絲生長發育階段:在菌絲生長階段要避光培養,將室內溫度調至17~18 ℃,每天向室內地面潑水,將濕度保持在65%~75%,保證瓶內氧氣能滿足發菌的需要,此階段會持續15 d左右,菌絲即可吃透培養料,完成營養生長。
原基形成階段:菌種吃透培養基后,應給予光照和通氣。每天持續光照10 h以上并保證室內空氣清新,中午和晚上打開窗戶約20 min,換氣和進行溫差刺激。
控制室內溫度在20~22 ℃,空氣濕度80%~90%為最佳。此階段持續10~15 d,原基形成,其特點是菌絲輻射外圍生長。
子實體生長階段:將瓶口劃開兩條縫,進行空氣交換,放出二氧化碳,輸入新鮮空氣。用噴霧器進行地面和培養瓶上噴水,控制空氣濕度80%~95%。將室溫保持在20~22 ℃,并保證持續光照12 h/d以上。
子實體采收:當子實體高度達7 cm以上,子座上部出現橘紅色小點時進入采收階段。當子座高達8 cm左右,上部有黃色突起物出現以及頂端長出許多小刺,整個子座呈橘紅色或橘黃色且不再生長時,表明已經成熟,可以采收。草體采收后,烘干并稱干重。
1.4 蛹蟲草栽培試驗
1.4.1
不同pH試驗方案。處理①:小麥30 g+營養液42 ml;②:大米30 g+營養液42 ml。營養液配方為葡萄糖20 g+蛋白胨10 g+磷酸二氫鉀1 g+硫酸鎂0.5 g+VB10.5 g+1 000 ml水,用5%HCl和5%NaOH調pH為6、7、8。
1.4.2
添加營養液試驗方案。處理①:小麥30 g+自來水42 ml;②:小麥30 g+營養液42 ml;③:大米30 g+自來水42 ml;④:大米30 g+營養液42 ml;⑤:小麥30 g+蒸餾水42 ml;⑥:大米30 g+蒸餾水42 ml。營養液配方:葡萄糖20 g+蛋白胨10 g+磷酸二氫鉀1 g+硫酸鎂0.5 g+VB10.5 g+1 000 ml水,以上各種培養基pH均為自然,重復5次。
1.4.3
培養基不同加水量試驗方案。大米和小麥培養基配方見表1和2。以上各種培養基pH均為自然,每個處理重復3次。
1.4.4
不同接種量試驗方案。培養基成分:大米25 g+小麥5 g+水45 ml,接種量為0.5、1.0、1.5、2.0、2.5、5.0 ml。每個處理重復5次。
3 結論
蛹蟲草子實體瓶栽培養試驗結果表明,pH對蛹蟲草子實體的生長有一定影響,當pH 7~8時,更利于蛹蟲草的生長;無論大米培養基還是小麥培養基,對蛹蟲草子實體的產量影響很小。添加營養液的培養基中,子實體產量最高。大米培養基最適加水量為45~50 ml,小麥培養基的最適加水量為50~55 ml,蛹蟲草子實體菌絲萌發時間較早,蟲草長勢較好。接種量為2.5~5.0 ml/瓶,子實體的長勢和產量最好。
參考文獻
[1]
李志超,楊姍姍.食藥用菌生產與消費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289-295.
[2] 羅信昌.冬蟲夏草研究進展[J].中國食用菌,1994,13(4):3-5.
[3] 龍綮新.冬蟲夏草的研究與利用[J].昆蟲天敵,1992,14(2):96-100.
[4] 暴增海.我國的蟲草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與展望[J].昆蟲天敵,1994,12(1):49-53.
[5] 梁佩瓊,陸大京.冬蟲夏草生物學研究新進展[J].食用菌,1990(3):2-3.
[6] 林樹錢,余美蘭.人工蟲草的研究和開發現狀[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1996,16(1):5-7.
[7] 葛蓓蕾,江曉路.北蟲草的研究現狀[J].中國食用菌,1999,18(1):26.
[8]李楠,龔長虹,張宏.北冬蟲夏草人工栽培技術研究及保健品研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1,20(1):36-37.
[9] YAMAGUCHI N,YOSHIDA J,REN L J,et al.Augmentation of various immune reactivities of tumorbearing hosts with an extract of Cordyceps sinensis[J].Biotherapy,1990,2(3):199-205.
[10] 姚國洪,劉喜屏,劉廣紅,等.蛹蟲草菌絲生長研究[J].微生物雜志,2003,23(1):61-62.
[11] 卯曉嵐.中國大型真菌[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12] 王建芳,楊春清.蛹蟲草人工栽培及產品開發研究概況[J].時珍國醫國藥,2006(2):268.
[13] 代君君,范濤,吳傳華,等.人工栽培蛹蟲草研究的概述[J].安徽農業科學,2007(18):5469-5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