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學建設師生共組科研創新團隊是提升教學質量工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以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為例,闡述了師生共組科研創新團隊的內涵,并分析其重要意義,并探索構建師生共組科研創新團隊的舉措,以期為實踐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實踐教學;師生共組;科研創新團隊;實踐舉措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830-02
Abstract Scientifically construc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grou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engineering and talents quality. Taking College of Life Engineering, She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connotation was elaborated, the significance was analyzed, the measures were explor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form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grou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Practice measures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社會對人才的標準越來越高,不僅要求有過硬的理論知識和一定實踐水平,而且要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將新想法付諸于實踐,才能推動企業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目前,各高校都在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的創新。其中,師生共組科研創新團隊在實施教學質量工程和實踐教學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人才的動力源泉。因此,院級的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就是實踐教學建設的關鍵。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在園藝與園林這兩個特色專業實踐教學建設中,依托實踐基地及實驗室建設平臺,根據質量工程要求和專業發展特點,結合多年的探索和教學實踐,打造了一批具有明確研究目標、共同興趣愛好、良好合作精神、結構合理、相互協作的院級師生共組科研創新團隊,并把此科研創新團隊的建設作為實踐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1 師生共組科研創新團隊的內涵
自20世紀70年代歐美學者研究日本企業成功的秘密時正式提出了“團隊”概念之后,團隊即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引起了學者的高度關注。團隊是指具有著共同的目標的特殊群體,成員為了目標共同努力,互相承擔責任。創新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資源或社會要素創造新的矛盾共同體的人類行為,或者可以認為是對舊有的一切所進行的替代。師生共組,是由專業教師和優秀學生共同打造的一支科研隊伍。
結合高校的特征和學術研究規律,將師生共組科研創新團隊歸納為以教師的科研項目、重大課題及學生實踐創新為內容,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專業教師科研、教學水平為主要目的,由擁有團隊精神的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科研創新群體。是高校進行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思維創新以及培養高層次學術人才的重要單元[1]。
2 重要意義
通過開展創新的實踐活動來實現某種特定目標而組建的師生共組科研創新團隊,對于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及提高教師自身科研水平均具有重要意義。
2.1 有利于開展教學研究,促進教學改革
教學中普遍運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師講生聽,填鴨式的被動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創新兼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而現實是,高校的教學改革進展非常緩慢,分析及歸納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缺乏可持續性。高校的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時效性差,而領導不斷換屆,新任領導為了抓成績往往把重點放在科研、課題等方面;另一方面,教師自身懈怠。有經驗的老教師雖然知識豐富,但思想守舊,他們適應了灌輸式教學方法,不愿意投入大量精力去重新備課;而新教師雖有創新思維及充沛的精力,但是經驗不足、知識面不夠寬,缺乏統籌改革的能力[2]。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科研創新團隊勢在必行,它可以為教學改革提供一個小的平臺。在團隊里,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從興趣出發,主動學習,而教師則起著領路人的作用,點撥學生思路,傳授實踐經驗,培養創新精神。通過團隊的運行,緊密的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2.2 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
目前,隨著各高校的擴招,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通過科研創新團隊可吸收部分基礎好、專業知識基礎牢固、思維活躍的學生參與到科研項目中,不僅為教師提供了科研助手,也為新形勢下人才分類培養模式提供平臺,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2.3 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
學生可通過參與教師的重大課題及科研項目的整個管理及研究過程,包括計劃的制訂、項目的實施、日常管理、數據分析及文章的撰寫等,培養專業興趣,激發創新潛能,逐步養成嚴謹的工作態度、團結協作的精神和高素質的道德修養,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真正實現“應用為本,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為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實現自我價值奠定基礎。
2.4 有利于提高教師科研素質
學生知識結構新、不易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思維活躍,而教師知識體系完整、經驗豐富,二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一方面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豐富教師的科研思路,在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與專業發展前沿密切關聯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知識,提高科研素質。
3 實踐舉措
沈陽工學院是新獨立的二本院校,其辦學理念是“應用為本,學以致用”。近年來,學校高度重視教師的科研水平及學生的創新能力,立足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確定了“強基礎訓練、重應用能力、塑創新精神”的實踐教學理念,以科研創新團隊和實踐教學改革為切入點,不斷加大實驗教學基地及科研實驗室的建設力度,形成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制定了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和科研獎懲制度,加大了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
3.1 建立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梯隊結構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困境與突破》中談及影響創新的因素時指出:有機的結構對創新有積極的影響,它能提高團隊的靈活性、適應性以及跨越職能工作的能力,從而使團隊更容易創新。目前,生命工程學院已形成了具有生命特色的創新團隊20余個,如芳草園藝、守望者動物保護、綠手指化學服務、“綠之夢“天然護膚品、生物碳土壤改良等創新團隊,其中每一個團隊都其特色人才。如,芳草園藝創新團隊的組成,隊長具有組織能力,隊員中有的擅長栽培養護,有的擅長生理指標測定,有的擅長數據分析等等,各負其責,各展才能,相互配合,彼此協作,才構成了高質量、高效率的創新團隊。
作為團隊的指導教師,首先,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長遠的戰略眼光和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優化團隊目標;其次必須具有很強的協調能力和卓越的管理能力;最后能夠善于運用激勵措施,充分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使團隊和諧有序的運作。
3.2 搭建創新實踐平臺,培養創新及團隊精神
創新實驗室是學生創新團隊開展科技項目實驗研究的平臺。通過此平臺可以指導本科生進行創新實驗,同時鼓勵他們在交叉學科、跨專業等領域進行自主創新,提高綜合創新實踐能力[2]。因此,加強實驗室建設勢在必行。
3.2.1 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
以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為例,現已具有30余個實驗室,面對龐大的實驗室體系,學院采取了專人專管的管理體制。即根據實驗室的用途及承擔的課程,由相應的專業教師作為實驗室的安全負責人,具體負責實驗室和實驗儀器的開放與管理、衛生與安全等工作,并建立配套的實驗室管理制度,督促學生自覺愛護實驗室,保證實驗室的可持續發展。
3.2.2 加強開放實驗室平臺的建設。
實驗室采用開放式管理,學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隨時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同時,遵守實驗室管理的規定,每次使用實驗室及大型儀器要告知實驗教師并進行登記,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實驗室及大型儀器的利用率,而且方便了學生自主靈活地參與實驗,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由于實驗內容的多樣化、方法的靈活性,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3-4]。鑒于此,生命工程學院實驗室全面開放已經實施,并取得了一定成績。由專業教師專門負責的實驗室,做到了時間開放、實驗項目開放、實驗資源開放、指導教師開放、實驗對象開放等全方位開放,使其成為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
3.2.3 建立新型綠色教研工廠。
對于獨立承辦涉農專業的院校來說,實踐教學基地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科研平臺。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的實踐基地——綠色教研工廠實際上就是一個完整的生產線,學生可以近距離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更重要的是,學生利用這樣一個平臺,可以將基礎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線上來,解決放大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的園藝、園林專業,目前已建成5棟日光溫室和1棟大型連棟溫室,分別進行設施內無公害蔬菜的生產與加工、常用盆栽觀賞花卉及綠化花卉的培育與生產及設施果樹的栽培管理等。面對這樣的綠色教研工廠,一方面,教師可以開展科研項目的研究,利用此平臺還可以更好地使科研項目與企業對接,形成校企合作模式,不僅提高了師生的實踐能力,還能獲最新的市場信息,并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把科研項目和企業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作為實驗項目向學生開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與畢業設計有效結合,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解決畢業設計給學生帶來的壓力,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3.3 建立科研創新團隊體系
通過創新平臺,建立更多的創新載體,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實踐機會,不斷加強創新能力,根據共同的興趣,建立合理的團隊體系,同時,有必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和帶動作用,以教師的創新帶動學生創新能力的增強[5]。一方面利于培養學生創新及實踐動手能力,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因此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建立創新團隊。
3.3.1 以教師的科研項目、重大課題為載體建立團隊。
沈陽工學院處于迅猛發展期,師資力量雄厚,青年教師比重大,每年學校都會撥款鼓勵青年教師進行科學項目及課題的研究,專業教師可通過這些課題吸納優秀的、思維活躍、勇于創新的學生共同完成,組建科研創新團隊。特別要強調,此團隊的建立不能拘于形式,不能只安排學生做一些打雜及邊角工作,要讓他們切實參與到項目的主體活動中,如參與項目研究方案的制訂、修改;定期討論項目的實施進展、實驗方法的創新及解決項目進行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項目的結題驗收或產業化對接等,使學生多方面、全方位的得到鍛煉,也為培養科研型人才奠定基礎。
3.3.2 以大學生科技競賽為契機建立團隊。
目前,全國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越來越規范,參與面越來越廣。動植物標本大賽、挑戰杯、全國英語競賽、創投大賽等學術型科技競賽為展示廣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實踐能力提供了廣闊舞臺。同時,學校設立一些獎勵機制,對于獲獎學生在綜合素質評定中給予一定的加分,因此,通過參與這些高水平科技創新競賽,既能檢驗大學生實踐動手及創新能力,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科研、學習的積極性,為濃郁良好的校園學術科技氛圍,推進教學改革奠定基礎。
3.4 建立激勵機制,保障可持續發展
麥克利蘭的激勵需要理論指出,人有追求成就的需要,如果工作本身能讓人們發揮其技能和潛力,那么這種工作本身就可以使人感到滿足。創新團隊是一個群體的模式,要想使這一模式長期、有效的運行下去,就需要制定科學的激勵機制,吸引和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首先,每年定期向學校提交創新團隊的申請,根據科研項目、課程建設及欲參加的大學生競賽,制定好團隊的工作規劃及預期成果;其次,鼓勵和指導學生將參與創新實踐的成果寫成研究論文,按期考核創新團隊所承諾的預期成果,并將定性考評和定量考評結合起來評定,根據成果的類型和層次,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學分獎勵或精神獎勵。最后,在科研創新團隊創建運行的過程中形成先進的創新團隊理念,總結摸索團隊的組織原則、發展原則及形成規律,進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創新體系。
4 結語
高校的可持續發展要以教學質量為重點,以推進質量工程為契機,與時俱進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多年來,沈陽工學院本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素質及針對實際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的原則,積極吸引、鼓勵廣大青年學生踴躍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發現:參加創新團隊學生的研究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科技論文撰寫能力、儀器操作能力以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為今后步入工作崗位奠定了基礎,同時順應了時代對創新人才的呼喚。
參考文獻
[1] 李自勝,肖曉萍.師生共組科研創新團隊模式的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9(13):62-64.
[2] 侯文軍.當代大學生創新團隊建設途徑[J].江蘇現代科學,2010(S1):134-146.
[3] 張煒,陳峰,祝勇仁.開放式創新實驗室建設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2):70-73.
[4] 韓焱,莊黛娜.開放實驗室培養創新人才[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3):108-109.
[5] 劉小平,徐海星,李湘南,等.制藥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08,5(9):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