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了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指出農村需要重點解決黨員干部作風不正、組織觀念不強、服務能力較弱等突出問題。要緊密結合農村實際,通過創新活動載體、發揮大學生村官優勢、加強黨員隊伍建設。
關鍵詞 農村;黨的群眾路線教育;黨員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813-02
按照中共中央部署,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農村是社會的基礎,是改革發展的前沿,也是開展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的重點。農村黨員干部能力的高低、作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和諧新農村的建設大局,因此,有必要深入探析農村如果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1 農村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
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是黨在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大舉措,是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
1.1 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是深化農村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搞好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直接關系貫徹落實全面深化改革各項任務”。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轉型期,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困難挑戰更多,發展任務更艱巨。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根本力量在于農民,辦法來自基層。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團結帶領群眾深化改革、實現發展藍圖。
1.2 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是夯實執政基礎的重大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發展農業、造福農村、富裕農民、穩定地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我國有6.4億農民,人數多、力量大。農村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黨團結帶領農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斗堡壘,其執政能力強弱直接關系著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關系著黨在農村執政地位的鞏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農村黨組織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載體,是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有力抓手,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要求。
1.3 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是有效解決農民反映強烈突出問題的重要途徑
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解決了許多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讓黨風一新、政風一清。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面對的問題會更具體、更深入,解決問題的效果也會更直接、更實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以人為本,解決農民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準,讓群眾看到變化、增強信心,把我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2 農村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難點
由于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民文化水平低,在農村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還有一些難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農村黨組織對開展群眾路線教育認識不到位
一些農村黨組織對農業生產、計生工作、信訪穩定更加重視,而對農村黨員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到位,不重視。有的農村黨員干部認為,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就是看看書、讀讀報、寫寫心得體會。這種現象的存在,固然和農村農業生產任務繁重、計生工作、經濟工作有硬性指標有關,但更重要的還是農村黨組織自身的軟弱渙散,組織生活不正常,服務管理水平低。
2.2 農村黨員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這種轉型不僅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也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劇烈震蕩。農村經濟條件較差、經濟基礎薄弱,使得一些農村黨員受市場經濟趨利性的沖擊,注重金錢和物質上的追求,放松了對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改造,對思想教育工作輕視。另外,農村不比機關,黨員、群眾都有個人的小營生,不少農民還外出務工,人多、分散,不容易集中,給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也帶來了一定困難。
2.3 農村黨員干部年齡偏大、文化素質偏低
當前,許多地方農村人才流失嚴重。農村有文化的青年通過高考升學,外出務工等渠道外流,使農村黨員干部可選擇性較小。另外,受傳統思想影響,往往一些在當地有聲望、年齡偏長的同志擔任農村兩委干部。因此,造成許多農村黨員干部年齡偏大、文化素質偏低,缺乏開拓進取精神和活動創新意識。
3 農村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農村開展教育實踐活動,要聚焦作風建設,積極回應群眾期盼,堅持邊學邊改、邊查邊改,把學習教育、解決問題、正風肅紀貫穿始終。
3.1 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干部作風問題
在農村干部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中,集中整治作風霸道、對群眾態度惡劣、隨意訓斥群眾,處事不公、優親厚友、肆意欺壓群眾等現象,重點解決為政不廉、違法亂紀、涉黑涉惡,公款送禮、公款吃喝,打白條、耍賴帳,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問題。堅決查處不按“四議兩公開”程序議事決策,在集體資金使用、工程項目發包、宅基地安排、上級專項資金使用等工作中,暗箱操作、以權謀私等問題。
3.2 解決農村干部組織觀念不強問題
強化黨風黨紀和道德品行教育,大力解決少數農村黨員干部黨性原則缺失、組織紀律觀念淡薄、道德品行滑坡問題;解決個人和家族利益至上,“選前亂承諾、選后亂作為”,漠視群眾合理訴求,把小問題拖大拖難拖亂,行為不檢、品行不端,以“哥們義氣”代替組織原則等問題。
3.3 解決黨組織服務能力弱問題
當前群眾盡快致富、參政議政、公共服務的期盼和愿望越來越強,要重點解決村干部致富帶富能力不強,發展思路辦法不多,因循守舊、得過且過等問題;幫助解決公共設施嚴重落后、村莊面貌多年依舊等問題。
3.4 治理村級班子軟弱渙散問題
治理村級班子不健全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村主任長期缺職;解決民主管理不規范,村務“一言堂”、“家長制”;村“兩委”關系不協調,爭權奪利,內耗嚴重等問題;解決臺上臺下矛盾突出,拉幫結派,明爭暗斗問題;解決班子軟散,推動工作不力,不能扛硬活、打硬仗,遇到困難“撂挑子”問題;解決個別村干部“只拿補貼不干事”,不服從領導和管理,不完成分配任務等問題。要堅決打擊換屆選舉中的拉票賄選、破壞選舉行為。對問題嚴重的班子要先進行組織調整,再開展活動。
3.5 解決黨員發揮作用不夠問題
解決黨員意識不強、組織觀念淡薄、不發揮黨員作用甚至起負面影響的問題。對長期不參加組織生活、不完成黨組織分配任務、帶頭組織或參與無理訪、參加非法邪教組織的黨員,進行嚴肅批評教育或組織處理。
3.6 整治“三資”管理不規范問題
對村級資產、資金、資源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專項檢查,堅決查處非法轉讓、出租集體土地,侵占、挪用、私分集體資產,不執行村務財務公開、村財鄉鎮委托代理服務制度,違反規定無據收付款,造假賬、假公開等問題。
4 農村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措施
緊密結合農村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實際,積極創新活動載體和抓手,重點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
4.1 創新活動形式
針對農村實際,要克服時間、地點上的困難,創新活動形式。在學習教育上,可以利用空閑和晚上時間學,對一些外出務工和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黨員,還可以通過發明白紙、由兒女帶學、發短信的形式,保證他們都能了解活動精神;在聽取意見上,不但要征求黨員、村民代表、老干部的意見,特別是要到貧困戶、上訪戶家中實地了解情況、征求意見建議;在查擺問題上,要對照《農村基層干部廉潔履行職責若干規定(試行)》進行檢查,開好組織生活會,開展黨員民主評議,鄉鎮黨委要派人指導村級組織生活會;在整改落實上,要列出整改清單,村書記向群眾作出整改承諾,及時公布整改情況,接受群眾評價和監督,必須認真落實,決不能給老百姓開空頭支票。
4.2 開展村干部作風問題專項整治
對照需要解決的6個方面問題,組織農村干部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村主任,對照檢查,認真整改。在自查自糾基礎上,鄉鎮黨委逐村進行清查、督促整改。對發現的問題,責令限時改正,問題嚴重的予以問責。自查自糾情況要通過適當方式向黨員群眾公開,廣泛接受監督。積極開展農村黨員干部培訓,深刻認識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重要性。
4.3 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官優勢
大學生村官是指到農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助理或其他村“兩委”職務的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應屆或往屆大學畢業。一是要發揮大學生村官理論水平高、知識面廣的優勢,對文化程度偏低、理論接受程度偏弱的農民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他們聽得懂、記得住,學有所獲、學有所用。二是要發揮大學生村官思路廣、洞察能力強的優勢,梳理和歸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幫助查找分析制約本村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協助制定整改落實措施。三是發揮大學生村官上下協調、信息暢通的優勢,利用網絡、新媒體等手段宣傳本村事跡,解決實際困難。
4.4 切實加強黨員隊伍建設
按照“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總方針,嚴格黨員發展程序,重點在有崇高理想、有文化知識、有致富能力的優秀青年中加大培養力度,進一步優化農村黨員隊伍結構。深入實施黨員“雙育”工程,突出黨性教育和技能培育,切實提高農村黨員的雙帶能力。妥善處置不合格黨員,疏通不合格黨員隊伍出口,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4.5 整頓后進、打造黨建示范村
對村黨組織建設情況進行全面排查,把軟弱渙散、班子不健全、干部不廉潔、信訪問題多的村,全部納入后進整頓范圍,確保在活動期間實現轉化提升。通過建立整頓臺賬,明確聯系領導、整頓措施、轉化時限和標準,實施掛賬督辦,確保任務落實。按照科學布局、精品創建、統籌推進的原則,圍繞“建堅強堡壘、建骨干隊伍、建服務平臺、建有力陣地”,結合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堅持項目化推進、品牌化創建、動態化管理,沿城鎮周邊、沿旅游景區、沿交通要道,集中區域打造黨建示范村。
參考文獻
[1] 黃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村黨員隊伍建設[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2] 郝亭娥.論新時期農村黨員思想政治教育[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1.
[3] 高琪.增強黨員意識建設高素質農村黨員隊伍[J].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09(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