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占用學生課余時間,教學環節的適用性和考核方法的合理性等方面對種苗學課程研究性教學效果進行了調查分析,以期為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種苗學;研究性教學;教學效果;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825-02
Abstract Based on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aking students' spare time, the applicabi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rationality of assessment method, the research teaching effect of seedling propagation curriculum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reform of research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 Seedling propagation course; Research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 Investigation
研究性教學是一種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新途徑[1]。本科研究性教學是高等學校提升教學質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一項重要教學改革措施。種苗學是東北林業大學林學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之一,也是經濟林學、森林保護、水土保持與荒漠化治理、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種子科學與工程、農學、藥學、園林等專業的重要輔助課程[2]。種苗學作為黑龍江省級精品課程,近年來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調整[3],增加了許多新的知識內容,采用了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課程組根據學生問卷調查結果,決定就種苗學課程對2009級林學專業開始實施研究性教學,并初步構建了課程的教學模式[4]。該教學模式由于是初步構建的,必定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以期通過改革逐步完善。研究將以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為基礎,對種苗學研究性教學效果進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改革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1 調查目的與對象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想了解學生對研究性教學實施的意見和效果評價。調查時間為2012年6月課程授課結束后,調查對象為2009級林學專業學生。
2 調查內容
3.1 種苗學研究性教學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作用
由表2可知,對于采用研究性教學與以往傳統教學相比是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問題1)這一問題,近30%的學生認為很有幫助,超過65%的學生認為有些幫助,只有約6%的學生認為沒有幫助,沒有學生認為采用研究性教學有負面作用。對于研究性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主要體現在哪方面(問題2)這一問題,提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排在首位(超過50%的學生選擇了此項,其次是提高學習能力(超過1/3的學生選擇了此項),再次是提高自身分析理解能力(近30%的學生選擇了此項)。
3.2 學生對種苗學研究性教學占用課余時間的態度
對研究性教學占用課余時間(問題3)這一問題,約8%的學生表示很占用課余時間,超過一半的學生表示占用一些課余時間,近30%的學生表示占用較少課余時間,大約10%的學生表示沒有占用課余時間。對于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再增加相關環節而占用更多的課余時間是否愿意接受(問題4)這一問題,約12%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有一半學生表示愿意接受,近27%的學生表示無所謂,近10%的學生表示不愿意接受。
3.3 學生對種苗學研究性教學相關環節的評價與建議
對于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哪些環節更能鍛煉綜合能力(問題5)這一問題,課程演講被認為是最鍛煉綜合能力的環節(超過70%的學生選擇此項),其次是課堂提問與討論環節(44%的學生選擇此項),再次是章節提要環節和課程論文環節(分別有40%和38%的學生選擇此項),相對較差的環節是命題模擬和課堂筆記環節(分別有15%和10%的學生選擇此項)。在問及以上6個環節最喜歡哪一個(問題6)時,課程演講是學生最喜歡的環節(近一半的學生選擇此項),其次是課堂提問與討論(超過20%的學生選擇此項),排在第三位的是章節提要(13%的學生選擇此項),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的是命題模擬和課程論文(分別有10%和8%的學生選擇此項),課堂筆記是學生最不喜歡的環節(沒有學生選擇此項)。對于問題7,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綜合能力,研究性教學過程中還有哪些環節值得采用?學生各抒己見,總結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增加創新實驗、動手實踐環節;②增加實習參觀環節;③增加主題講座環節;④增加撰寫科研小論文環節;⑤增加自主演講與討論環節;⑥增加學生參與課程講授環節;⑦增加雙語教學環節;⑧增加試卷分析環節。對于問題8,教學過程中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更多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這一問題,學生想法很多,總結起來有如下幾點:①選擇相關主題,分組討論;②知識競賽,頒發獎品;③學生參與相關課題研究活動;④增加師生互動環節;⑤提高平時成績,增加加分環節;⑥提供網絡課程,拓寬知識面。
3.4 學生對種苗學研究性教學課程考試體系的評價和建議
對于種苗學研究性教學的課程考核方法是否合理(問題9)這一問題,21%的學生認為很合理,71%的學生認為比較合理,只有8%的學生認為不太合理,沒有認為很不合理的學生。對于課程期末試卷試題難度(問題10)的看法,50%的學生認為比較合理,23%的學生認為還應該提高難度,12%的學生認為應該降低難度,還有15%的學生建議增加活題。對于課程總成績中平時成績占40%的比例(問題11)這一問題,63%的學生認為比較合理,17%的學生認為應適當提高比例,另有17%的學生認為應適當降低比例,還有2%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對于課程獎勵加分制度的看法(問題12),56%的學生認為比較合理,29%的學生認為應該適當提高獎勵加分,有8%的學生則認為應適當降低獎勵加分,另有8%的學生則建議取消獎勵加分政策。
3.5 學生對種苗學研究性教學的綜合評價
對于種苗學課程研究性教學的綜合評價(問題13),44%的學生非常滿意,46%的學生很滿意,10%的學生一般滿意,沒有不滿意的學生。
4 調查結論
對種苗學課程研究性教學5個方面的調查結果分析表明:絕大多數學生(95%以上)認為研究性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較更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尤其是有助于提高思維和表達能力,同時也對提高學習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有幫助。大部分(超過80%)學生認為研究性教學占用了少量或一些課余時間,認為占用較多或不占用課余時間的只是少數學生;對于占用更多課余時間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問題,90%左右的學生表示愿意接受或無所謂,只有10%的學生明確表示不愿意接受。在研究性教學所采用的所有教學環節中,課程演講最受學生歡迎,其次是課堂提問與討論環節,再次是章節提要環節和課程論文環節,命題模擬和課堂筆記是相對較差的兩個環節;根據學生的意見,可以考慮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增加8個環節并采用5種形式來提高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絕大部分(約92%)學生認為目前的考核方法比較合理或非常合理,只有8%的學生認為不太合理;對于期末試卷難度的評價,一半以上學生認為比較合理,約1/4左右的學生建議增加難度,約1/10左右的學生建議降低難度,還有約1/10左右的學生建議增加活題比例。對課程采用研究性教學的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大多數(90%)學生很滿意或非常滿意,少數(10%)學生一般滿意,沒有不滿意的學生。以上調查結果表明,種苗學課程初步建立的研究性教學模式還是比較成功的,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參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同時調查結果也體現出該體系在有些方面還存在不足,在課程教學環節、授課形式和考核體系等方面還需要調整和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陳小鴻.高校研究性教學的內涵、評價與管理[J].高教與經濟,2008,21(3):7-11.
[2] 沈海龍,楊玲,張鵬,等.森林種苗學課程體系及教學法探討[C]//陳曉陽.林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123-126.
[3] 張鵬,沈海龍.東北林業大學“種苗學”課程實踐教學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國林業教育,2012,30(2):65-67.
[4] 張鵬,沈海龍,郭敏.東北林業大學“種苗學”課程研究性教學的調查分析及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林業教育,2014,32(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