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對淮河流域18個站點近50年的歷史降水資料分析,闡述其暴雨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結果表明,1958~2007年淮河流域暴雨日數和暴雨量的年際變化幅度均較劇烈,尤其20世紀90年代末,暴雨日數和暴雨量均明顯增加;且淮河流域暴雨呈準2年周期振蕩。從空間角度分析,暴雨中心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西南部地區,北部地區相對較少。
關鍵詞 淮河流域;暴雨;氣候特征;農業生產;影響
中圖分類號 S1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662-03
Abstract By selecting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observed data of 1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Huai River Basin and using the methods of wavelet analysis, the interannual change and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rainstorms over Huai River Basin during 1958-2007 and the influence on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annual changes of the number of rainstorm days and precipitation from 1958 to 2007 were fierce. As a result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East Asian circulation system, there had significantly 2year 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s on rainstorm in summer. In the late 1990s, rainstorm days 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obviously due to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ppeared the decadal significant weakens. Because of water vapor and terrain, rainstorm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southwest over the Huai River Basin, but less on the north .
Key words Huai River Basin; Rainstorm;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fluence
暴雨是一種影響嚴重的災害性天氣,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社會經濟帶來嚴重損失。暴雨降水是洪澇災害發生的直接原因,也是淮河流域主要農業氣象災害之一,且暴雨頻數存在增多的趨勢,對國民經濟特別是對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影響[1]。筆者利用淮河流域18個站點1958~2007年的歷史降水資料,采用滑動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淮河流域暴雨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通過分析淮河流域的暴雨氣候特征,得出對預報有意義的規律,以期為淮河流域暴雨預報提供氣候背景,更好地為農業防災減災服務。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況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東部,介于長江和黃河兩流域之間,由淮河和沂、沐、泗河組成,東西長約700 km,南北寬約400 km,流域面積達27萬km2,跨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春恿饔蛭髌鸱I健⑼┌厣?,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江淮丘陵、通揚運河及如泰運河南堤與長江流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泰山為界與黃河流域毗鄰?;春恿饔蛭鞑?、西南部及東北部為山區、丘陵區,其余為廣闊的平原。山丘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平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3?;春邮俏覈粭l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處于我國南方雨量豐沛和北方干旱少雨的過渡地帶,同時也是半濕潤氣候到半干燥氣候的過渡地帶。淮河流域冷暖和旱澇的轉變非常突出,降水的季節變化較大,是我國代表性的暴雨極端天氣多發區域。
1.2 資料和方法
利用淮河流域18個地面觀測站(圖1)1958~2007年逐日降水觀測資料,采用滑動平均法分析淮河流域(18站平均)暴雨的年際變化規律;運用小波分析揭示暴雨日數和暴雨量的主要周期;選取暴雨日數和暴雨量較多的4年為代表進行分析,研究暴雨的空間分布特征。
3 結論
(1)淮河流域暴雨日數和暴雨量20世紀80年代前趨于正常,80年代開始兩者年際變化較激烈,90年代末兩者均呈明顯上升趨勢,洪澇災害也較為頻繁。且兩者具有很高的相關系數,因此,暴雨日數的年際變化特征可以代表暴雨量的年際變化特征。暴雨日數和暴雨量存在顯著的準2年周期振蕩。
(2)暴雨日數中心和暴雨量中心多集中在淮河流域西南
部地區,北部地區相對較少,暴雨日數的空間分布特征同樣能夠反映暴雨量的空間分布特征。
(3)由于暴雨引致的洪澇及次生的地質災害對農業生產會造成嚴重的損害,因此了解淮河流域暴雨的氣候特征,有助于防御暴雨帶來的災害。
參考文獻
[1] 唐杰,曹明會,周靜.高要市暴雨天氣氣候特征分析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486-487.
[2] 馮強,王昂生,李吉順.我國降水的時空變化與暴雨洪澇災害[J].自然災害學報,1998,7(1):87-92.
[3] 王華.暴雨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湖南農業,2008(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