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結合聊城市實際,深入分析了聊城市災害性天氣信息溝通機制的構建問題;在統一指揮、分工合作、目標明確、權責一致、穩定性和適應性的原則指導下,對信息溝通機制的具體組成部分進行了探討,認為該機制應由應急領導小組、應急管理值班室、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小組、決策支持小組和信息溝通小組構成,各小組之間有著嚴格的組織邏輯關聯;最后,還提出了構建聊城市災害性天氣信息溝通機制的具體對策,包括推薦氣象應急管理體制建設、創新氣象應急管理機制、加強保障體系建設、建立預警信息員和聯絡員隊伍等。
關鍵詞 氣象災害;信息溝通;機制構建
中圖分類號 S1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677-02
聊城市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生態環境脆弱,氣象災害頻發,尤其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頻發且災害加重的趨勢,給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為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2007年聊城市氣象局開始進行災害性天氣應急管理相關業務的體系建設,該體系主要包括災害信息的監測、綜合觀測資料顯示、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災害信息接收及傳播、氣象協管員、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等內容。從實踐來看,聊城市在災害性天氣信息溝通機制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無論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我國其他地方相比,均存在一定的差距[1-3]。為更好地構建聊城市災害性天氣信息溝通機制,筆者從設置原則入手,深入研究了機制設置的具體構成、運作機制以及建設對策,為進一步完善聊城市災害性天氣信息溝通機制做出一些探討。
1 聊城市災害性天氣信息溝通機制的構建原則
1.1 統一指揮、分工協作原則
在災害性天氣的信息溝通機制中,所涉及的職能和主體繁多,要想實現同一目標,需要進行統一指揮、分工協作,使得整個信息溝通機制能夠得到有效運行。
1.2 目標原則
信息溝通機制直接是為減輕或減緩災害性天氣所帶來的巨大損失服務的。在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時,必須明確目標,所有的機構設置均是為了這個目標服務的。
1.3 權威原則
災害性天氣的信息溝通中所涉及的主體較多,既有氣象部門,也有政府部門,其中的信息來源也各不一致,信息內容也不盡相同,因此,此機制中,無論信息的發布渠道、信息的內容等均必須保證其權威性。
1.4 權責一致原則
作為災害性天氣的應急處置需要充足的資源予以保證。而現實情況是氣象部門在災害性天氣的應急處置中始終是作為咨詢服務機構發生作用的,一旦災害性天氣發生了災害性后果之后,往往又會以通報不及時、方案不科學等理由而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責難。因此,科學合理的配置權責是極其必要的。而權責一致既包括此機制下組織機構內部的權責一致,也包括內外部的權責一致。
1.5 穩定性和適應性原則
災害性天氣的后果是巨大的。必須要考慮到災害性天氣條件下組織結構的穩定性和適應性。也就是說,作為信息溝通和發布的機制,應該有一定的冗余性。
2 聊城市災害性天氣信息溝通機構的組成
根據災害性天氣信息溝通機制所應具有的功能和特點,結合上述構建原則,聊城市災害性天氣信息溝通機構的具體組成可以按照功能模塊的劃分來進行區劃,同時據此來設計組織機構及人員構成。
2.1 災害性天氣應急領導小組
成立由市氣象局局長作為組長的應急領導小組,在災害性天氣的應急管理中,其工作職能包括接受上級領導對災害性天氣應急處置進行決策和部署,為政府或上級部門的災害性天氣應急處置提供備選決策方案,對外發布災害性天氣信息以及宣布或解除災害性天氣警報等。
2.2 災害性天氣應急管理值班室
該值班室內設于聊城市氣象局辦公室。常態下,由局辦公室主任負責值班室的日常運作。非常態下,氣象局主管業務副局長全權負責值班室的工作。其成員為氣象臺臺長及相關負責人。主要負責收集和整理災害性天氣信息、初步研判災害性天氣的預警級別、協調氣象局內部以及氣象局與其他政府部門在應對災害性天氣過程中的關系。
2.3 氣象局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小組
該小組直屬于聊城市氣象局災害性天氣應急領導小組,在組織結構上,由聊城市氣象臺和專業氣象臺共同組建。聊城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兼任監測預報小組組長,成員包括氣象臺預報員。主要責任是檢測災害性天氣的氣象要素,及時預報災害性天氣。
2.4 氣象局災害性天氣決策支持小組
成立聊城市氣象局災害性天氣決策支持小組。決策支持小組另建專家庫,其成員由氣象預報、應急管理等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決策支持小組的主要責任是根據監測預報小組的氣象災害信息的通報以及上級領導的應急管理意圖,擬定災害性天氣的緊急應對方案供上級決策;根據災害性天氣的性質和級別,預算應對該災害的應急物資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對于災害性天氣的演化發展過程進行預測,判斷災害性天氣的發展狀態。
2.5 聊城市氣象局災害性天氣信息溝通小組
該小組隸屬于聊城市災害性天氣應急管理值班室。信息溝通小組設新聞發言人。其職責根據環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常態下,信息溝通小組的職責是發布正常的天氣信息;通過影視或廣播的形式進行氣象科普教育。非常態下,信息溝通小組的職責是根據應急領導小組的授權,將災害性天氣信息及應急處置信息及時對聊城市民、政府決策部門、各相關單位等進行發布;接受聊城市民、政府決策部門、各相關單位等對災害性天氣應急處置的反饋等。
具體的聊城市災害性天氣信息溝通機制的組織機構構成如圖1所示。信息溝通機構的構成存在著嚴格的組織邏輯關聯(圖2)。其中,監測預報小組與決策支持小組屬于并行的組織,彼此之間實現信息共享,共同的對應急管理值班室提供信息或決策支持的反饋。其信息經由應急管理值班室收集整理后進一步反饋給聊城市氣象局災害性天氣應急領導小組,應急領導小組據此進行決策并進一步反饋給監測預報小組和決策支持小組。同時,根據應急領導小組的決策,信息溝通小組被授權對公眾進行信息溝通。
3 災害性天氣信息溝通機制建設的對策
3.1 推進氣象應急管理體制建設,提高各類突發事件的防范和應對能力
加快建立“監測預警、預報服務、風險評估、應急處置、應對防范、風險管理”有機統一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體系中的各個部分,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群眾參與的”氣象應急管理組織機構體系,進一步理順各級以及組織機構間的職能定位和職責權限。氣象部門內部按照條塊結合、屬地為主、上下協同的原則,完善省、市、縣聯動的應急管理指揮體系[4]。
3.2 創新氣象應急管理機制,提高各類突發事件防范和應對的工作效率
進一步研究和優化部門間的合作模式,加快形成和建立部門之間互聯互通、實時充分共享應急信息交換機制,實現各有關部門包括應急工作信息以及應急科學數據的互聯互通和廣泛應用。建立應急信息評估和通報制度,定期對應急信息進行評估和通報,促進應急信息報告實效性和準確性的提高。進一步規范應急狀態下有關氣象災害應急新聞報道及其發布的組織協調、媒體服務引導、現場采訪報道等工作,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地報道氣象應急工作動態及其處置進程,正確引導國內外輿論[5]。
3.3 加強氣象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增強處置氣象災害的能力和水平
進一步推進氣象預案體系建設,努力解決預案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要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各級氣象應急管理職能部門應分層次、按地區、有重點地組織指導各有關單位開展氣象應急預案編制工作。通過應急預案專題培訓和研討,實行分級指導,強化預案編制組織領導,做好氣象預案編制工作。加強氣象應急預案編制及其執行工作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及時通報情況,不斷完善氣象應急預案體系[6]。
3.4 確定正確的災害性天氣信息發布流程
一般來說,信息流程包含4個步驟:第1步是收集、整理與分析、核實相關災害性天氣信息,確保信息的客觀、準確與全面;第2步是確定災害性天氣信息的發布目的和內容重點以及發布時機,此環節需要相關部門的審查;第3步是確定災害性天氣信息發布方式并適時發布;第4步是根據所獲得的信息反饋與社會輿情適時地進行后續發布與補充發布[7]。
3.5 加快建立氣象預警信息員和聯絡員隊伍,完善群防群控機制
根據各地防災現實狀況和防御突發氣象災害的客觀需要,建立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和鄉村氣象災害義務信息員隊伍,并進行氣象應急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他們全面掌握防災避災知識,肩負起將當地氣象臺站發布的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負責區域內的受影響群眾;對負責區域內群眾的生產生活設施進行日常排查,及時發現隱患并報告轄區政府及氣象等防災部門;對突發氣象災害損失情況進行統計并將信息在第一時間報告當地氣象臺站;協助轄區政府及時組織防御、指導群眾采取科學避災措施,幫助受災群眾,做好思想穩定工作[8]。
4 結論
結合聊城市實際,深入分析了聊城市災害性天氣信息溝通機制的構建問題;在統一指揮、分工合作、目標明確、權責一致、穩定性和適應性的原則指導下,對信息溝通機制的具體組成部分進行了探討,認為該機制應由應急領導小組、應急管理值班室、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小組、決策支持小組和信息溝通小組構成,各小組之間有著嚴格的組織邏輯關聯;最后,還提出了構建聊城市災害性天氣信息溝通機制的具體對策,包括推薦氣象應急管理體制建設、創新氣象應急管理機制、加強保障體系建設、建立預警信息員和聯絡員隊伍等。
參考文獻
[1] 梁培,王秀琴,鄒蓉.寧夏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平臺的建設[J].吉林農業,2011(6):196-197.
[2] 魏虹.江西省氣象預警信息處理與發布平臺的設計開發[J].科技廣場,2008(12):149-150.
[3] 劉錦泉,曾峰,李游.多種發布渠道的氣象服務信息綜合發布平臺的設計[J].廣東氣象,2010(3):63-65.
[4] 易烈剛,陳官清,張強宜.基于B/S模式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平臺設計[J].貴州氣象,2009(5):32-33.
[5] 王遂纏,孫林花.基于Internet平臺的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及氣象信息發布系統[J].氣象科技,2007(2):295-298.
[6] 潘靜,王寶香,張超.精細化氣象災害預警短信息發布系統[J].安徽農業科學,2010(10):14547-14548.
[7] 張迪,李澤椿,施培量,等.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廣播系統總體設計與信息編碼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09(9):8-12.
[8] 褚曉雯.公共危機視角下的政府公共關系[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4):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