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了私人投資農村社區的現狀,對其導致的利弊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仍需要完善的管理模式加以規范和推廣。
關鍵詞 私人投資;農村社區;新農村建設;模型構建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799-03
Abstract The status of private investment in rural community was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ere deeply analyz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it need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ode of specif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Private investment; Rural community;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odel building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建設農村社區面臨著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如何結合各地實際進一步明確農村社區建設的目標、模式定位和發展方向。然而,在具體的實踐甚至學界都對此存在著困惑與分歧,這些分歧不僅影響到對于當前農村的現狀、問題及未來發展和改革方向的把握,也直接影響到如何推進新農村建設以及如何推進農村社區建設。
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必須明確農村社區建設目標,合理定位、適時創新建設模式,探索和選擇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河北省任丘市在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便開創了自己的道路,筆者團隊走訪了當地的一些村莊,看到了不一樣的鄉村場面。筆者將主要描述當地這種新型的新農村發展形式,分析其利弊,進而為全國的廣大農村提供一個樣板,希望能夠不斷推動農村經濟文化政治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1 私人投資農村社區的現狀
農村社區是指擁有廣闊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以村或鎮為活動中心、以從事農業為主的社會區域共同體。對此,費孝通先生曾經以“熟人社會”加以表征。因此,傳統的農村社區是一種在自然狀態下,由于長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體。但是,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傳統農村社區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現代國家的建構,外部性因素日益向鄉村社會滲透,農村社區不再是自然狀態,更是一種國家規劃性制度變遷的產物。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重大問題決定》提出“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至此,展開了全國轟轟烈烈的農村社區建設運動。
但是,私人對農村社區進行投資還是一個新興事物,目前只在極少數的地方實施,據筆者團隊了解到河北省任丘市是這一發展模式的先驅,而且當地的農村社區建設得相當不錯。
河北省任丘市是一個民間資本投資農村社區建設的典型城市。在河北省任丘市石門橋鎮,筆者看到了不一樣的農村。嚴格來講,它并不像是一個農村,更像是一個精心設計過的小城鎮。由于這里地處平原,所以地勢平整,很難看到山和水,而且毗鄰106國道,所以人員興旺,經濟也相對發達。一排排的居民樓,一條條整齊的柏油馬路以及馬路兩旁規規整整的民房和花草樹木將這里裝點成一個現代與傳統的集合體。在這里既有現代社會的高樓與便民服務中心,又有淳樸的民風與居民。根據筆者的走訪調查了解到:這些樓房是由當地一些財富比較豐厚的農民向村委會報備后投資建造的,建造完成后將這些樓房出售給當地的村民。自從建設好這個樓房小區后,當地也配備了垃圾桶、垃圾池等,修建了排水溝,徹底解決了農村的“臟亂差”現象。當地的經濟發展除了種地之外,便是制造業,幾乎每家每戶都制造鏈輪、鋼材或門窗,因此,這些樓房很快就銷售一空,越來越多的農民過上了城里的日子。當地的文化精神生活也很豐富多彩,每天晚上都會有老人在小區內進行體育鍛煉(小區內提供鍛煉器材),還有部分男女老少們聚在一起跳廣場舞,減少了賭博現象,農民的生活更加健康。任丘市現轄4個街道辦事處、15個鄉鎮、2個省級開發區(工業園區),413個行政村。據筆者了解現在已經有7個鄉鎮開始了這種類型的農村社區建設,目前政府對于這種形式的投資建設是支持的,因為這既節約了政府的資金,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與新農村建設進程。
2 私人投資農村社區的成效
2.1 節約了政府和村委會資金,加快了新農村建設進程
新農村建設提出雖早,但是由于資金短缺,開展農村社區建設的農村并不太多,而私人投資的出現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從而也促進了村民進行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2.2 激發了當地的消費能力,拉動經濟增長
建設農村社區需要圈地、買材料、請工程隊等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私人投資者可以解決資金方面的問題,勞動力可以聘用當地農民,原材料也可以從當地采購。因此,該模式不僅可以拉動當地經濟的增長,更能夠促進全體村民共同致富。
2.3 轉變了當地風貌,物質精神生活雙提高
政府出資建設農村社區和私人投資農村社區都會取得一樣的成果,但是政府出資周期比較長,從規劃到建設完畢要經歷漫長的周期;而私人投資出資較快。筆者看到這些采用私人投資模式的地區已經初具規模,居民區已經蓋好,服務中心、醫院、學校等設備也一應俱全。同時,還充分調動了廣大村民的積極性,發展文化事業,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一并提高,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果。
3 私人投資農村社區的優勢與弊端
3.1 優勢
3.1.1 私人投資,擴寬資金來源渠道,使得政府能夠節約資金進行更緊迫項目的建設。
在私人投資的農村社區中,小區居民樓均是由當地居民投資,包括學校、醫療以及便利服務中心也是由私人建設的,這就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村委會和政府的資金。當然,樓房的出售價格也相對的要高出政府建設的價格。不過,總體上而言還是利大于弊的,只要村委會能夠想辦法提高農民收入,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3.1.2 有助于新農村建設,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型農村社區。
新型農村社區中,建設的都是樓房,樓房蓋起來,就減少了農民自己蓋房子的需要,節約了土地資源。樓房相對干凈整潔,統一供暖與排放垃圾,有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改變亂丟垃圾、污染環境的惡習。居住、教育、醫療、便民服務一體化,既節約了時間,又提高了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
3.1.3 有助于激發當地農民的競爭意識,促使其奮發向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農民參與改革進程,共享發展成果。私人投資農村社區建設恰恰是對這一政策的貫徹執行,這不僅能夠調動那些比較富有的農民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也大大促進了當地的消費能力提高,并解決了一批人的就業問題。同時,也能夠激發那些比較貧窮落后的農民進步的動力,改變當地的鄉村風貌。鄉村越來越像城市,縮小了城鄉差距,提高了農村的生活水平。
3.1.4 挖掘內部資源,低成本建設農村社區。
私人投資進行農村社區建設,等于資金在內部流轉,利用村內部的資金和人力建設好惠及大眾的農村社區,同時,農村社區中獲得的收益由投資方和村委會共享,再將收益投資到農村的建設和改造中,如此不斷的良性循環,將促進全村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環境的改變。
3.1.5 貼近農民生活,激發農民參與。
美國社會政治學家安東尼說過:”處于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參與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處于較低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們高些。這種差別,確實可以反映出那些較低社會地位的成員在各方面的不利條件,諸如僅享有較低級別的信息和較少的閑暇時間。[1]”在社區建設中,長期以來導致的政府包辦、代辦傾向以及農民參與的被動性,再加上農民自身在經濟上的弱勢地位,“人微言輕”、“邊緣化”使他們往往遠離社區建設,大多數社區農民的弱勢降低了其參與社區建設的效能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建設農村社區必須依靠農民,凝聚農民的建設動力,不然的話,類似于民國鄉村建設運動時,由于忽視底層民眾的動員和參與而導致鄉村建設運動失敗的現象很可能重演。事實上,農民最關心的是自己的直接利益,如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美化社區居住環境等,這些正是激發農民參與、開展社區建設的切入點。因此,私人投資緩解了政府資金緊張的狀況,滿足了農民的這一需要。
3.2 弊端
3.2.1 建設樓房需要占地,在建設過程中容易與村民發生沖突。
在筆者的走訪中就調查到當地的樓房建設占用了一部分居民的住房,有一些經過協商后贈與了樓房和現金作為補助,但是另外有一些“釘子戶”或是不愿意拆遷或是要高價,有個別的還發生了打架、擾亂樓房建設的情況,如何正確的處理好樓房建設與當地村民的協調問題至關重要。
3.2.2 樓房在出售過程中價格相對較高。
由于是私人投資建設的社區,所以可能價格比政府建造的要相對貴一些。據筆者了解到,任丘市農村社區的居民樓一般為五層高,其中最高層五樓的售價不帶車庫還需要30萬元,相當一部分農民買不起樓房。因此,在村里可能形成“兩極分化”的現象,加深農民內心的隔閡。
3.2.3 私人投資建設的農村居民樓屬于小產權房,相對來說保障性能較低。
樓房一般規定使用年限為70年,但是私人投資在農村建設的樓房據悉屬于小產權房,沒有固定期限,可能隨時都面臨著拆除的危險,所以這對于辛辛苦苦勞累了一輩子的農民來說,把血汗錢投資在一個高風險的項目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3.2.4 改變了農村淳樸的民風。
樓房屬于現代產物,而農村是傳統觀念遺留比較嚴重的地方,在傳統的地方建造新興事物勢必會使傳統“傷筋動骨”,尤其是睦鄰友善的民風可能會因為居住樓房而有所改變。這也就造成了傳統與現代的正面交鋒,如何使現代產物在傳統中較好融合,發揮其優勢是今后我國需要研究與改進的問題。
4 私人投資農村社區的管理對策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轉型,在農村產業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動下,原始村落通過改造或重建向農村社區轉型。農村社區既是國家管理農村社會的基礎單位,又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平臺,還是農民生產和生活的全新載體,因此,農村社區管理在實質上是國家和社會管理的基層連接點,需要國家和社會的復合管理,實現新農村建設和農民生活新空間建設的雙重目標。當前農村社區管理實踐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較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科學的社區管理模式予以指導,尤其是針對私人投資農村社區這種新生事物,更需要不斷探索,摸索出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
4.1 加強黨政領導部門及村委會的指導及監督
建設農村社區是一項惠及廣大農民的大工程,一定要確保新農村建設工作“不變味”。尤其是針對私人投資來講,要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不能貪圖經濟利益,要確保廣大農民能夠享受到政府的關心和愛護,發現有偏離方向的行為應及時制止和教育。
4.2 私人投資應向政府建設部門進行報備
私人投資應首先像政府申請,政府考察同意后才允許建造。同時應對其給予幫助和扶持,尤其是針對居民樓,變小產權為大產權,確實保障農民的權益。
4.3 堅持多方參與的原則
農村社區的參與式管理主體是社區居民,所有的居民都享有參與社區管理的權利。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管理,主要是對社區的公共事務和決策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并且擁有平等參與社區事務和各項社區活動的權利。通過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使社區決策更能維護社區居民的根本利益,突出社區管理主體是社區居民的地位,從而也能夠提高農民的參與意識,使決策更加民主和公平。農村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方式可以根據社區實際情況進行設定,通過社區居民大會制訂一定參與制度和程序,便于社區居民參與管理的實施。
4.4 加強立法和相關的體制機制建設
私人投資農村社區還屬于新興事物,還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的約束,因此,在其實施過程中,為了確保其實施的規范性,應該加強試驗,確定一套完善的實施管理細則,同時,加強這方面的立法和規范,盡快走上法制化的軌道,給其他地方提供以借鑒。
5 結束語
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村社區建設是我黨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提出的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惠民工程”。各地均根據實際情況展開了探索與改造,本次筆者團隊挖掘出了另外一種發展模式,雖然此模式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筆者相信其出現順應了時代潮流,并將在全國農村建設運動中發揮其積極作用,因此,目前,只有不斷的加強相關立法和管理,才能將此種發展模式推廣至全國。
參考文獻
[1] 安東尼·奧羅母.政治社會學——主體政治的社會剖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90.
[2] 范學忠,龔印明,高煥成.城里人的方便,我們也體會到了[N].農民日報,2009-11-19(001).
[3] 袁方成.“兩型”社區:農村社區建設的創新模式[J].探索,2010(1):130-135.
[4] 李博.我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問題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3.
[5] 徐勇.農村微觀組織再造與社區自我整合——湖北省楊林橋鎮農村社區建設的經驗與啟示[J].河南社會科學,2006(5):8-11.
[6] 賈康,白景明.縣鄉財政解困與財政體制創新[N].中國財經報,2004-02-05.
[7] 王平.問責權法治化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