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石松扦插繁殖的方法。[方法]采用扦插基質、插穗長度、插穗類型、浸水時間4因素3水平的正交試驗,對石松進行扦插繁殖試驗。[結果]扦插繁殖平均成活率為59.12%;“插穗類型”因素對扦插成活率影響較大,“插穗長度”因素具有一定的影響,“扦插基質”、“浸水時間”2個因素對成活率無顯著影響;扦插苗莖生長的平均長度為2.17 cm,平均粗度為0.13 cm,生根數量為0,扦插苗生長緩慢,生根難。[結論]扦插繁殖在石松繁殖中不宜采用。
關鍵詞 石松;扦插繁殖;正交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552-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cutting propagation methods of Lycopodium japonicum. [Method] The Cutting propagation of Lycopodium japonicum was experimented in the orthogonal test using cuttage matrix, cutting length, cutting types, soaking time of 4 factors and 3 levels.[Result]The average survival rate of cutting propagation was 59.12%;\"cutting types\" factors w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cuttings, \"cuttings length\" factors had some impact, \"cutting matrix\" and \"immersion time\"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survival rate.The average length of cutting seedling stem growth was 2.17 cm, the average diameter was 0.13 cm, the root number was 0, cutting seedling growth slowly, difficult rooting.[Conclusion]The cutting propagation should not be used in breeding of Lycopodium japonicum.
Key words Lycopodium japonicum;Cutting propagation;Orthogonal test
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為蕨類石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貴州等長江以南省區,黔東南雷公山地區盛產。石松又稱伸筋草,全草入藥,有舒筋活血、怯風散寒、利尿、通經等藥效[1]。藥理試驗表明,伸筋草超臨界提取物具有顯著的抗炎鎮痛作用,且毒性低[2];孢子粉現廣泛應用于農業果樹人工授粉,醫藥業制造藥物包衣、嬰幼兒爽身粉等;也是冶金工業的模型鑄造中優良的分型劑和照明工業的閃光劑,廣泛應用于冶金和國防工業。石松四季常青,枝葉奇特美觀,是重要觀賞蕨類植物之一,是良好的插花材料;石松莖匍匐生長,枝葉錯落有致,翠綠幽雅,具有良好的草坪、地被綠化觀賞作用。目前,石松利用依靠采集野生資源,由于生存環境逐漸縮小,野生資源在產量、質量上呈下降趨勢,人工繁殖栽培成為開發利用石松的重要途徑。為了研究石松的人工繁殖方法,筆者于2012年進行了石松扦插基質、插穗長度、插穗類型、浸水時間4因素3水平扦插繁殖正交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石松特性概況
石松匍匐莖蔓生,分枝上葉疏生。直立莖高15~30 cm,分枝。營養枝多回分叉,密生葉,葉針形,長3~4 mm,頂部有易落的芒狀長尾;孢子枝從第二、第三年營養枝上長出,遠高出營養枝,葉疏生;孢子囊穗長2.5~5.0 cm,有柄,通常2~6個生于孢子枝上部;孢子葉卵狀三角形,頂部急尖而尖尾,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孢子囊腎形[1]。匍匐莖下側生有不定根,不定根在莖上著生間距5~10 cm。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為貴州雷山縣城關附近農田,海拔880 m,年均氣溫15.4 ℃,最高氣溫35.6 ℃,最低氣溫達-8.9 ℃,無霜期265 d[3]。土壤有機質含量22.79%,氮1.91 g/kg,有效P 17.2 mg/kg,速效K 104.64 mg/kg,pH 4.6。
1.3 材料及方法
1.3.1 試驗方法。6月初,采集野生石松健康植株,采用L9(34)進行扦插基質、插穗長度、插穗類型、浸水時間4因素3水平的扦插正交試驗,試驗次數9次,每次試驗扦插50株,測定扦插成活率進行方差分析,測定扦插苗莖生長長度、粗度、生根數量等生長情況進行對比。正交試驗設置如表1所示。
1.3.2 材料制備。試驗4因素各水平及配制如下:①扦插基質為稻田土、稻田土+腐殖質、稻田土+細河沙3水平。“稻田土”即把稻田土搗細作扦插基質,“稻田土+腐殖質”用稻田土、森林腐殖土以1∶1體積比均勻混合配制,“稻田土+細河沙”以稻田土與潔凈細河沙按體積比1∶1均勻混合。②插穗長度為6、10、15 cm 3水平。③插穗類型為莖梢、中上部帶芽莖段、側生枝3水平。“莖梢”即取石松健康匍匐主莖梢部,保留梢部頂芽,按試驗設定的插穗長度制備插穗;“中上部帶芽莖段”是在石松匍匐莖中、上部,按照試驗設定的插穗長度截取莖段作為插穗,莖段端部保留1~2個芽(或長度為3~5 cm側生枝);“側生枝”為截取石松匍匐莖中上部生長健康的一回側生枝,保留枝頂1~2個芽,剪除下部多余的二回分枝,按試驗設定插穗長度制備插穗。④浸水時間為1、2、4 h計3水平,按設定時間,以清水浸泡插穗基部2~3 cm。
1.3.3 整地作床。
4月上旬整地一鋤深,搗細土塊,作床120 cm寬、30 cm高,床間步道50 cm寬。在苗床上隨機布置正交試驗的扦插基質3水平共9個重復,每重復基質厚約10 cm,長、寬各1 m。
1.3.4 扦插繁殖。
6月上旬,采集健康野生石松植株,按照試驗設定插穗類型、插穗長度、清水侵泡時間制備插穗。扦插時以鋤頭在苗床扦插基質上開淺溝,深約3~5 cm、寬約7~10 cm,靠溝邊斜放石松插穗,覆土至插穗基部約1/2處,稍壓實,使插穗呈斜插狀,端部及頂芽貼近土面,利于插穗生根生長。每次試驗扦插株行距約10×15 cm,扦插株數50株,共計450株。插后澆一次透水,搭蓋遮陽網遮蔭保濕。
1.3.5 管理及觀測。
試驗管理主要為適時拔除雜草,在干旱天氣進行澆水保苗。扦插后觀察石松生長情況,12月調查扦插繁殖成活情況,并進行方差分析。隨機抽取20株扦插苗(成活株數少于20株的逐株觀測)測定石松匍匐莖生長長度、粗度、生根數量等生長量指標,評測各次試驗扦插繁殖的效果。
2 結果與分析
2.1 扦插苗生長情況
從表1可見,石松扦插苗莖的生長平均長度2.17 cm,其中最高為“稻田土+腐殖質+6 cm+中上部帶芽莖段+4 h”試驗的3.5 cm,最低為“稻田土+細河沙+10 cm+莖梢+4 h”試驗的0.5 cm;莖生長平均粗度平均為0.13 cm,最高為0.2 cm,最低為0.1 cm;生根數量均為0。石松扦插苗生長緩慢,根未見生長,整體長勢弱。經觀察,石松具有新生莖上長出不定根的特性,植株依靠不定根吸收土壤水分及養分。由于插穗下端切口及插穗自身不能生根,未能吸收足夠水、養分提供新生莖生長及生根,僅依靠插穗自身營養維持匍匐莖的小量抽梢生長,長勢弱。
3 結論與討論
石松扦插基質、插穗長度、插穗類型、浸水時間4因素3水平扦插繁殖正交試驗,以保持鮮綠色并有抽梢生長現象的扦插苗視為成活植株進行成活率測定,總體平均成活率為59.12%,最高為94.0%,最低為2.04%。扦插成活率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插穗類型”因素對扦插成活率影響較大,“插穗長度”具有一定的影響,“扦插基質”、“浸水時間”因素對成活率影響不顯著;長度為15 cm的側生枝插穗對扦插成活率影響較為顯著。
各試驗扦插苗莖的生長平均長度2.17 cm,平均粗度0.13 cm,生根數量均為0。由于石松具有依靠新生莖上生長不定根吸收水分、養分的特性,插穗下端切口及插穗自身不能生根,未能吸收足夠的水分、養分提供新生莖進一步生長和生根,扦插苗雖依靠插穗自身營養維持成活狀態并有小量抽梢生長,但生長緩慢、生根難、長勢弱。綜合上述試驗結果及分析,扦插繁殖在石松繁殖中不宜采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第一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109.
[2] 潘利明,葉升儒.伸筋草超臨界萃取物工藝參數優化及藥效驗證[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8):1945.
[3]《雷山縣綜合農業區劃》編寫組.雷山縣綜合農業區劃[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