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對現今大量文獻資源的統計和分析發現,國內外對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以及平臺建設的報道很少,其資源共享意識淡薄。基于此現狀,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可為我國科技檔案共享系統的整體性統一標準制定和統一規劃設計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 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現狀分析;可行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 S-0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846-03
熱帶農業是我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國熱帶農業生產中,科技檔案信息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然而當前,熱帶農業科技檔案開發利用中還存在科技檔案資源整合度低、缺乏統一的管理規范、科技檔案數字化程度低、科技檔案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另外,受傳統觀念的束縛,科研單位普遍存在著重科研輕推廣的現象。一項研究工作一旦結束,成果檔案隨之進入檔案柜,很少有人再去研究這項技術成果的開發利用,導致大量科研成果永久積壓而不被開發利用[1]。因此,以國家標準規范為依據,以相關檔案法律和安全保障措施為指導,對科技檔案信息資源進行合理開發、整合與共享,最大限度地挖掘科技檔案的價值,已成為檔案事業發展的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基于此,筆者立足于國內外信息技術發展及數字化檔案建設的需求,試圖以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整合為途徑,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各科研所檔案資源為基礎,利用信息技術、數據庫技術等構建起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達到檔案信息資源能被方便、快捷、充分利用的目的,更好地繼承和延續熱帶農業科研事業,促進現代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
1 現有工作基礎與優勢
1.1 國內外現有技術、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現狀及預期分析
1.1.1
國外研究現狀。資源共享的實踐最早產生于公元前200年的別迦摩圖書館與亞歷山大圖書館間的館際互借,但其理論產生于19世紀末期,由美國圖書館協會提出并獲得廣泛認同[2]。
20世紀初美國開始探索信息資源共享,最早的信息資源共享是通過紙質和手工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費時費力,效率低下。60年代后,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興起和大規模應用,信息的傳播和共享變得空前的迅速和方便,這使得資源共享的客體由傳統紙質資源向電子資源轉變,數字環境下的館藏資源數字化、元數據、數字鴻溝等問題隨之成為研究熱點,館際間的合作范圍也從單一的資源共享向技術、服務等多方面拓展。美國檔案館先后開發機讀目錄系統(MARC)和計算機網絡數據庫、檔案文獻機讀目錄交換格式——USMARCAMC、EAD編碼標準和檔案信息導航系統(NAIL),信息導航系統目前已能檢索到200多個檔案館的數字化檔案,到目前為止,NARA已將全部檔案實現了數字化[3]。
為充分利用資源、提高檔案等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和館藏機構的服務能力及水平,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了適合本國國情和實際的較為成熟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模式,具體有以區域協作為基礎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模式,如美國的AMIGOS、OPAC、Ohio-net、INCOLSA等,此外還有跨區域的協作網絡,比如美國中東部著名大學組成的CLCNET;以協作團體或信息中心為基礎開展的資源共享模式,如美國圖書館協會(ALA);以館際互借為主要手段開展的信息資源共享模式。館際互借是國外圖書館開展信息資源共享服務最早也是最普遍應用的手段之一,美國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領先地位,使其在館際互借方面占據著絕對優勢,德國則采用RAP-DOC來改善傳統館際互借效率低的狀況,受到了用戶的歡迎和好評。也有研究者認為,可以分為館藏地域協作模式、館藏主題協作模式、館藏組織協作模式和協作采購制度模式。
國外檔案信息資源對外共享服務主要采取網站模式,如美國國家檔案與文件署網站提供檔案研究目錄、檔案利用數據庫、縮微膠片目錄以及在線公開獲取目錄等;英國國家檔案館網站提供國家檔案館目錄、在線檔案、電子文件在線、祖先數據庫、英國政府網站檔案等;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網站提供文件檢索數據庫、照片檢索數據庫等。用戶不僅可以通過以上網站查詢檔案獲得檔案信息,還可以獲取到豐富的教學資源等共享服務。
自從UAP(出版物世界共享)計劃被制定以后,為更好地開展信息資源共享相關研究,西方國家逐步建立起了各自的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在國外比較著名的資源共享體系有英國的ICOLC、美國的Ohiolink、中西部機構協作委員會CIC以及佐治亞州圖書館聯機教育體系等[4]。
1.1.2
國內研究現狀。與國外比較我國信息資源共享出現相對較晚,20世紀60年代才出現信息資源共享研究的熱潮,而且僅限于圖書情報領域,到90年代,信息資源共享在檔案方面的研究逐步展開[5]。
(1)構建了自成體系的信息資源共享網絡。1993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圖書情報網絡開始啟動;1997年,以國家圖書館為中心,成立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中心;1999年,全國124個圖書情報單位簽署《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倡議書》,按照“自愿參加、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建立以國家信息資源網絡為主、地區信息資源網絡為輔的全國圖書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網絡。
(2)
加強基礎信息資源建設。在國家科技計劃的支持下,我國建成了國家數字圖書館、國家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庫、藥用植物園、全國畜禽牧草種質資源保護中心、魚類資源種質庫、微生物資源保藏中心、國家化石和巖石標本庫等一批文獻資源、自然科技資源以及信息資源等。
(3)研究范圍和研究方向不斷拓展。隨著我國信息資源共享研究的逐步深入,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的領域和范圍不斷拓展,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覆蓋了社會各行各業,形成了科技、文化、城建、教育、水利、民生、氣象、醫療等百花齊放的研究格局。研究方向則主要聚焦于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現狀研究、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實現研究、實現原則、實現模式及機制研究4個方面。在研究內容上,已從館藏資源電子化、數字化等純技術研究拓展到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管理、整合、規劃、共享模式、共享平臺建設、共享體系構建、共享效率、共享系統績效評估、共享策略、共享隱私保護等各方面[6]。
1.1.3
小結。通過對文獻資源的統計和分析可以發現,國內外對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從軟件、硬件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但對于80多個位于熱帶地區的國家和地區的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研究報道很少,特別是對于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以及平臺建設的報道則更少。
基于此現狀及預期分析,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可為我國科技檔案共享系統的整體性統一標準制定和統一規劃設計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了更好地發揮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適應熱區農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檔案信息資源,從根本上消除檔案信息資源利用的屏障,提高檔案利用率的需要,擴大檔案工作的影響,為檔案工作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需要。
1.2 主要參與單位研究基礎
包括已有的研究開發經歷、科技成果、科研條件與研究開發隊伍現狀等。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是以信息研究、科技開發、期刊、圖書、檔案于一體的科研事業單位,已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熱帶農業科技信息開發研究、農業信息化技術研究、農業科技服務多方面的人才隊伍。研究所內部具備共享平臺開發所需的網絡硬件層,即包括交換機、服務器、防火墻、存儲設備等基礎網絡設施,而且所辦公系統即將被納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已構建的自動辦公系統(OA系統)中。研究所依靠自身的技術與人才力量,先后完成了“國家農業科學數據共享中心——熱帶作物科學數據共享分中心”、“中國-東盟熱帶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等平臺項目的建設,并在研究所門戶網站上運行使用。
該檔案館保存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屬下14個研究所在5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所積累的豐富的熱帶農業科技檔案,包括10萬余卷(冊)熱帶農業科技開發、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紙質檔案,以及500多幅考察、交流的珍貴圖片檔案。利用現有的“南大之星”檔案管理系統,該館已建立相關檔案目錄10萬多條。2012~2014年,檔案館獲得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本級科研業務專項費用的滾動支持,對院1960年以來的橡膠作物科技檔案資料進行了數字化處理,并掛接到“南大之星”檔案管理系統,運行良好。檔案館目前已有檔案高速掃描儀3臺,能對各種紙張類型的紙質檔案進行高速掃描,并擁有資深的檔案鑒定、管理和數字化操作人員。
以上工作為該項目的開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以及堅實的前期基礎、人才資源與協作條件以及網絡環境等條件。
2 研究內容與考核指標
2.1 研究內容、技術路線和創新點
2.1.1
研究內容。
(1)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共享平臺相關標準規范制定。①信息資源整合和處理標準規范,包括分類標準、數據庫結構標準等;②數據管理和系統操作標準規范;③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標準規范;④信息共享與服務標準規范。
(2)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收集、整理及數字化加工。開展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檔案館現存檔案(包括紙質檔案、影像圖片、實物檔案等)的類型、數量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建院以來所有檔案的歸屬、未交檔案館的檔案數量及類型的調查,并爭取能將所有屬于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檔案歸檔,將所有檔案進行標準化、數字化加工整理。
(3)特色檔案數據庫及主要熱帶作物檔案專題數據庫建設。通過對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進行數字化加工整理,分門別類構建相應的照片檔案、聲像檔案、文書檔案等數據庫;依托各類具有熱帶農業特色和優勢的檔案資源,開發天然橡膠、木薯、椰子、熱帶牧草等特色作物的檔案專題數據庫。
(4)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構建。基于Internet運行環境下,采用“WEB瀏覽器/WEB服務器/數據庫系統”結構以及統一的標準規范、多媒體及空間信息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起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信息發布與共享。
2.1.2
研究方法。
(1)文獻調查研究法。通過走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各科研所資料檔案室,對各所檔案室自建院以來所有檔案的檔案數量、檔案類型進行調研,并全面收集各所檔案數據資料,并及時對電子文件進行歸檔,有效地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分類研究法。 對收集的所有檔案資料按照時間、作物種類資源、類型數據等進行系統分類,為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共享平臺相關標準規范制定和科技檔案數據庫的建設提供研究參考。
(3)比較分析法。 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檔案與國內外對農業科技檔案的基礎設施建設、檔案信息資源建設、標準規范建設、應用系統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現狀進行全面的比較分析,找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在檔案整理與國內外先進科研機構的檔案管理及數字化檔案建設的差距,提出建議及對策。
(4)專家咨詢法。項目執行過程中,對熱帶農業科技檔案數字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咨詢相關領域專家。
(5)分層次分析法。從多角度出發,分析不同層次的業務需求、管理需求和技術需求,搭建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2.1.3
技術路線。見圖1。
2.2 主要技術指標
如形成的知識產權、技術標準、新技術、新產品、新裝置、論文專著等數量、指標及其水平,與國內外同類技術或產品的競爭分析,滿足項目所依托的重大工程建設或重大裝備研制的需求情況等。①制定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標準規范1套,包含信息資源分類標準、數據庫結構標準、信息采集標準等;②建成天然橡膠、木薯、椰子、熱帶牧草等特色作物的檔案專題數據庫;③構建熱帶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2.3 預期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如技術及產品應用產業化前景,在項目實施期內能夠形成的市場規模與效益,對保障國家安全、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及提升我國相關產業競爭力的作用等。
將檔案信息提供給廣大用戶共享,充分發揮檔案資源的價值,大幅提高館藏檔案的利用效率,使檔案館的社會功能得到顯著提升。通過有效管理并提供網絡共享,檔案資源潛在的價值得以釋放,產生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形成良性利益互動。
3 結語
擬建共享平臺將向社會開放,提供公平、規范的信息服務,可在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熱帶、亞熱帶省區推廣應用,主要面向農業科研、生產、農業管理、教學部門和人員等服務對象。在此基礎上,可望對跨院所、跨地區的農業科技檔案信息整合與開發。基于信息化時代,探索科技檔案的共享利用與公共服務,有助于加強和改善科技檔案管理工作,同時也可以從新的角度延伸和擴展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內涵,豐富檔案學的研究內容,從而實現科技檔案信息利用在新形勢下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探索制定我國科技檔案開放信息的指導思想,界定科技檔案信息開放范圍的標準依據,為檔案信息開放的創新方式提供新的視野和新方法。
該研究對科技檔案資源共享標準規范體系嘗試性探討,可為我國科技檔案共享系統的整體性統一標準制定和統一規劃設計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促進各級、各區域的科技檔案資料數據庫和應用系統之間的彼此協作。熱帶農業科技檔案共享平臺的建成使用,真正實現了農業科技檔案信息的流動和廣泛利用,充分發揮了其在促進科研發展和成果應用轉化、決策支持應用和增值潛力等方面的作用,推進了熱帶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 張芳.農業科技檔案資源共享現狀及思考[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8):144.
[2] 孔志軍.國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圖書館建設,2008(5):33-36.
[3] 白娟娟.科技檔案資源共享機制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1.
[4] 李安. 國外幾種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1):100-102.
[5] 馮厚娟. 1987年~2010年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綜述[J].檔案管理,2010(5):55-58.
[6] 王蘭成,李超.論檔案信息共享中的隱私保護及新技術究[J].檔案學研究,2010(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