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濉溪縣氣象局氣象資料和柳豐種業、濉溪縣小麥新技術研究所的數據,分析2013~2014年度小麥生產周期增產的氣候條件。結果發現,濉溪縣2013~2014年度小麥生產周期,返青后氣溫持續偏高,抽穗、開花提前,灌漿期延長;日照充足,灌漿期氣候條件優越,穗粒數、千粒重增加,是小麥產量實現新突破的主要原因,其產量突破7 500 kg/hm2。
關鍵詞 小麥;穗粒數;千粒重;氣象因子;濉溪縣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685-02
濉溪縣地處黃淮平原南緣,是安徽小麥主產區。自2005年以來,全縣小麥連續8年增產,2010年突破7 000 kg/hm2,然而受氣候的影響,2012年赤霉病重發,2013年因干旱晚播和穗部凍害[1],單產連續2年下滑。2014年創歷史新高,產量突破7 500 kg/hm2。筆者利用濉溪縣氣象局氣象資料和柳豐種業、濉溪縣小麥新技術研究所的數據,分析2013~2014年度小麥生產周期增產的氣候條件,為今后提供借鑒。
1 2013~2014年度小麥生產周期氣候條件
據國內有關研究資料,冬小麥從播種到成熟對光溫水的要求分別為日照時數1 300~1 600 h,>0 ℃積溫1 700~2 400 ℃·d,降水量400 mm左右。1961~2010年濉溪縣10月中旬~翌年5月下旬日照時數1 374.9 h,>0 ℃積溫2 121.1 ℃·d,降水量252.3 mm,光熱資源能夠滿足小麥生長發育的需要,降水略感不足[2-3]。
3 結論
濉溪縣是安徽小麥主產區,近年來全縣小麥增產明顯,2014年創歷史新高,產量突破7 500 kg/hm2。筆者利用濉溪縣氣象局氣象資料和柳豐種業、濉溪縣小麥新技術研究所的數據,分析2013~2014年度小麥生產周期增產的氣候條件。結果發現,濉溪縣2013~2014年度小麥生產周期,返青后氣溫持續偏高,抽穗、開花提前,灌漿期延長;日照充足,灌漿期氣候條件優越,穗粒數、千粒重增加,是小麥產量實現新突破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趙彬,周景春,張存嶺,等.濉溪縣2013年小麥減產的氣候原因分析及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6):38,133.
[2] 陳峰,劉玉,曾廣飛,等.小麥生育期間氣候資源配置與高產栽培途徑[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4):207-212.
[3] 周景春,蘇玉杰,陳若禮,等.淮北小麥生育期間適宜氣象因子指標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651-652,656.
[4] 楊光,陳若禮,張存嶺,等.淮北小麥灌漿特性及與氣象條件的關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1):5454-5456,5460.
[5] 蘇玉杰,張懷念,周景春,等.濉溪縣氣象服務糧食安全行事歷[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4):4332-4333,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