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代學生由于對鉗工工種的錯誤認識,客觀上傳統的鉗工實習學生易疲勞,加上內容枯燥,教師教學模式單一陳舊,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本文通過分析傳統鉗工實習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提高鉗工實訓教學質量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 鉗工 實訓 興趣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Reform Exploration of Fitter Practical Teaching
WU Bangrong
(Jiangsu Hanji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mistake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 to fitter jobs, the objective fitter traditional student interns' fatigue, coupled with the contents of boring, outdated teaching model of a single, affecting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problems in fitters, targeted proposed some idea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itter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fitter; practice training; interest; skill; teaching
對于職業學校而言,實驗實訓課是全面提高學生能力的理想環節,而鉗工又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特別是工科)的重要工種之一,但傳統鉗工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到“無趣”,學生也總是處于被動訓練的狀態,缺乏獲取能力的主動性。再加上鉗工是以手工操作為主,客觀上是環境差、體力消耗大而效率往往是最低的,有種“鐵杵磨成針”的意境,學生中每每美名其曰為磨鐵,實是非常不愿動手操作,甚至非常懈怠,所以往往讓學生望鉗工實訓而卻步。筆者近年一直擔任省市技能大賽的指導老師,以前孩子能干肯干,容易出成績,而現在帶了幾批學生,基本上干了幾天就“閃”了。為了改變這種狀態,認真研究了鉗工實訓教學的自身特點,我校的鉗工教學在這方面作了嘗試,找出一些新思路,希望讓學生從消極對待變成積極參與。
1 認清地位作用
傳統鉗工實訓操作所用設備和工具比較簡單,學生對鉗工沒有好奇心,缺乏求知欲,而且主要以手工操作為主,勞動強度大,體能消耗大。相當多的學生(甚至老師)還錯誤地認為以手工操作為主的鉗工技術與現代高精度制造生產技術水平相差甚遠,即使掌握了,也沒發展空間。對“鉗”是知之少而不屑,也就更不清楚鉗工的作用和地位。所以筆者第一次上鉗工課時總告訴學生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差距最大的就是材料熱處理和裝配技術,而裝配技術就是鉗工的范疇,讓學生認識到學習鉗工是非常有前途的,在工廠中很有地位。而且鉗工在機械行業被譽為“萬能工”,要熟練掌握劃線、鏨、鋸、銼、鉆孔、攻、套螺紋、刮、研、測量等操作技能。這些技能操作方便、加工靈活,是機械制造行業中其他機械或工種不能替代的。
2 轉變教學理念
現代企業生產對鉗工技術人員能力的需求,不僅局限于只會劃線、鏨、鋸、銼、鉆孔、攻、套螺紋等單項技能和“小鉗工”,而是能對裝配、調試、維護、保養、制造等各方面領域都能上手的“大鉗工”。這就要求現在的鉗工教學應從傳統的鉗工實習向能力訓練轉變。傳統的鉗工實習只注重基本理論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簡單訓練,實踐證明這種理念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企業生產對實訓教學的要求,應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傳統鉗工課上最易操作的教學方法是采用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操作。這種傳統的方法,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規范了技術訓練,使學生少走彎路。但模仿操作型教學方法,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鉗工實訓對工科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要提高學生基本操作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養。鉗工實訓教學必須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充滿生命力的教學模式。另外,教師應不斷補充鉗工范疇以外知識。不應該在鉗工中學鉗工,而應跳出鉗工來教鉗工,要吸收新知識和和新技術,如數控加工技術、納米技術等。
3 豐富實訓內容
職業學校的學生從初中升入中專,絕大部分都未接觸過工業制造等專業方面的知識,再加上現代學生過多依賴電腦,大部分動手能力較差,其操作技能幾乎為零,創新能力就更不要說了。作為工科專業必修的鉗工技能訓練對學生在較有限時間內獲得零件加工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精神都有非常大的幫助。鉗工實訓初期必須加強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強化基本技能的訓練、熟悉工量具及相關設備的使用。更為重要的是要豐富訓練內容才能達到培養的目標。為此,我校把傳統的錘頭的制作改為專業圖標和字體(姓名、班級等)的加工。讓學生帶著興致完成了本來很枯燥單一的鋸割、鏨削、銼削,還進一步加強了鉆孔、鉸孔、攻螺紋、研磨、刮削、彎曲、裝配等現代企業中使用較頻繁的技術的訓練。為了拓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我校一般以周為單位訓練時間安排集中訓練,白天安排實踐動手內容、晚上安排第二天訓練的課題,引導學生自主設計,但老師要學生規范要求。實踐證明,通過這樣的安排,不但鞏固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訓練效果,而且還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教師還要為學生盡量拓展鉗工新知識和新技術。如在鋸割訓練時給學生補充講解帶鋸加工,在銼削訓練時補充講解砂帶加工,在鉆削訓練時給學生補充講解鈦涂層鉆頭、群鉆的結構等。這樣有效拓展了學生對鉗工的認識深度和廣度。
4 提高學生興趣
傳統的鉗工實習,學生在基本技能的練習中,極易疲勞,加上動作單調,內容枯燥,影響學生實習的積極性。這就需要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加以改進,使之生動有趣、難易適當、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最終使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學好鉗工操作技能。所以我們要求學生把訓練的鉗工制作件自己設計為個人感興趣的零件(專業圖標、心形、姓名等)。這樣既增加了訓練項目,又提高了學生的創作興趣,就把枯燥單一的技能訓練融合進一個有趣的項目中,使每個學生能在趣味中訓練,增強創新能力。經過兩年多的教學實踐表明,教學效果非常好,改變了過去學生不愿動手、不勤動手、結果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課后在學生的教學反饋中,幾乎所有的學生反映非常好,雖覺得操作強度高,體能消耗大,但是很充實,因為有興趣也就不太感覺疲勞了。實踐證明,這樣的一個教學設計的變化,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呆板單一、枯燥無味的弊端,促進了學生的創新性和學習的主動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5 拓展教學手段
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僅靠原有教學手段,根本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必須轉變傳統思想觀念,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要引進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拓展教學方法和手段,多利用電教片、幻燈片以及多媒體 CAI課件等手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分組討論在實踐中是比較好的教學方法,而且不受限于教學的硬件設施。筆者在鉗工教學中經常適時穿插學生分組討論,這樣既能讓學生休息,恢復體能,又能通過對關鍵性內容的討論,使學生對該部分內容加深理解,強化訓練的重點內容,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俞國良.創造力心理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2] 姜波.鉗工工藝學[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3] 謝增明.鉗工技能訓練[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