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重要途徑。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踐、教學評價等進行深入探討,以期構建積極、多元、完整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eepen the Refor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QIN Meifa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Center,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8)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promote students' overall growth.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evaluation in depth, in order to build a positive, diverse, overal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受高校課程定位與傳統心理學理念的影響,本課程教學存在許多弊端與缺陷。(1)教育理念消極。將學生作為存在心理問題的假設體,從傳統的病理心理學的視角,把讓學生了解各類心理疾病的行為表現、背景成因及矯正方法,及幫助學生解決各類心理問題作為教學目標,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應有的積極性、發展性與整體性的教育理念,削弱了課程教育的原有功能,不利于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培養。(2)課程設置隨意。學時較短、時間安排不科學,不能滿足不同時期、不同群體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需要。(3)教學內容雜亂且負面。課程教學內容五花八門,幾乎沒有統一的內容。但受傳統心理學的影響,內容選擇基本偏重正異常心理狀態的區分、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等消極內容。使大多數學生不知如何激發與維持自己的積極情緒體驗與如何去發展與挖掘我們自身內在的希望、自信、感恩等積極的人格品質。(4)教學方法刻板。首先,教學過程以傳統的理論教學為主,單一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主體性不強,未能凸顯課程的體驗性、積極性。其次,未能融合校園文化及其他課程資源,有目標、有組織、有計劃地使學生間接、內隱地獲得心理發展方面的積極體驗、人格的完善與潛能的開發。(5)教學評價單一。大多數高校未能思考與探索出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評價的有效途徑,基本上是通過單一的考試形式來對本課程教學進行評價。但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內隱性,導致課程的教學結果同樣具有內隱性,單純以量化手段進行評價是難以真實完整地反映出課程教學的效果及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狀況。
2 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深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其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應該把人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為出發點,提倡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要用積極的理念進行解釋,便可以激發人自身內在的正能量和積極心理品質,且可利用這些正能量與積極心理品質來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良好的生活與行為習慣。①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不僅僅對心理疾病與心理障礙進行研究,更應研究如何發揮、激發、培養和挖掘人自身存在的正能量與積極心理品質。近年來,在積極心理學思想影響下,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開始逐步從“問題模式”向“發展模式”的方向轉化。這種轉變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為進一步開發和挖掘全體學生的潛能與積極心理品質,發揮高校其它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作用提供了更為開闊的思路。
2.1 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基礎優化課程教學目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應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解決心理疾病與心理障礙;二是解決心理問題;二是科學預防,開發學生積極人格,挖掘學生潛能。以積極心理學理念作為課程的理論基礎,兼顧一、二層次目標,強化第三層次目標。在關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同時,面對全體學生,重視大多數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將注意力轉移到挖掘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品質上,從“問題模式”向“發展模式” 轉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到全體學生。而教學目標也應在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進行優化,課程目標的制定不僅是消極地矯正心理疾病,而且應遵循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回歸到以人性為主體的平臺,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差異相協調、相統一,以“面向全體”、“科學預防”、“積極引導”、“重在發展”的教學理念,積極、正面地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使學生具備積極的生活態度及發展成才。
2.2 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為目的改革課程教學內容
積極心理學提倡用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解釋,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正能量和積極心理品質,并利用這些正能量和積極心理品質來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能并獲得良好的生活與行為習慣。②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側重于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激發和挖掘,如愛的能力的挖掘、幸福感的增進、感恩品質的培養、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自信心的樹立、人際關系的優化、創新能力的探索、情緒情感的優化、問題的積極應對、心理潛能的開發及生命意義的探索等等,以達到增加大學生心理素質與積極心理品質的目的。
2.3 兼顧顯隱課程,以積極情緒體驗為重點整合課程教學實踐
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我們可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致分為兩種,即顯性課程(explicit curriculum)和隱性課程(implicit curriculum),在這兩種課程形態下,融入切合大學生實際、操作性強的內容。如顯性課程,可在課程教學中通過心理微電影、小型工作坊、團體心理輔導等將主觀幸福教育、人際交往、感恩教育、創新教育、愛的教育等內容有效地融入,培養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挖掘學生的潛能。而隱性課程是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有組織、有計劃地通過其他相關課程(如體育教育)、校園文化、家庭教育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積極情緒體險,通過無意識的心理反應來影響其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2.4 以積極評價為視角完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全體學生健康成長為目的,注重引導及促進學生學生樂觀的心理和積極的行為,及積極心理品質與人格培養。因此,本課程的評價應采用綜合的模式進行,從積極評價出發,注重對學生多元正向的評價及學生主動、及時的內省與反思,量質化相輔,多角度、多種方式相結合,如采用問卷調查、自我主觀評價、同學間正向互評、師生積極交流與評價等方式,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體驗到積極評價,產生積極體驗,感受自我存在的價值。
注釋
① 任俊,葉浩生.積極: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核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06-110.
② 林靜,胡敏輝.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改革[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