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結合科學課程的特點以及教學的現狀,提出提高實驗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創造性和實踐性等策略,發揮實驗教學的高效性,使課堂教學具有更強的生命力,使學生學習科學的動力和興趣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做到有效干預學生“習得性無助”的形成。
關鍵詞 實驗教學 習得性無助 直觀性 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Strategies of Prevention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Formation
——Play Effici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GUO Qingying
(Zhejiang Quzhou No.2 Middle School, Quzhou, Zhejiang 324000)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visual, interesting, creativ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trategy of high efficiency of experiment teach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has stronger vitality,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scientific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are to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tudents \"acquisition helplessness\".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learned helplessness; intuitive; interest; practice; creative
動機理論指出,學生能否進行高效而持久學習的最重要變量之一就是其是否具備持久而穩定的學習動機。“習得性無助”這一現象涉及的就是學習動機和動力的缺失。初中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課本中設置了大量的實驗,教師能否將實驗教學發揮高效性成為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針對此問題筆者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教學實踐,具體措施及想法總結如下:
1 “慧眼識珠、變廢為寶”,最大程度地提高實驗教學的直觀性
早在十七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在盡可能的范圍以內,一切事物都應盡可能地放在感官的跟前。” 知識是在感知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提高實驗教學的直觀性可以將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就會使學生覺得科學學習內容如此簡單,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積極的驅動,最終會有效預防“習得性無助”的形成。比如在講授凸透鏡成像規律時,傳統的教學是從基本的光路圖一步一步引入到成像規律及應用,這樣的教學學后,學生對凸透鏡成像原理總是很模糊,很多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最后都停留在死記硬背上,很容易讓學生形成“習得性無助”的情緒,筆者針對此種情況,搜集已經淘汰的照相機和幻燈機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究其構造原理,經過小組同學的分析、討論、親自動手操作使用,最后學生總結出其工作原理,這樣通過變廢為寶的實驗改進,學生通過用熟悉的物品進行實驗,使實驗教學更加直觀,消除了對實驗的神秘感,學生不僅對科學知識有很深刻的理解,同時對科學學習保有很強的學習積極性,很好地預防了學生消極心態的形成。
2 “另辟蹊徑、靈活變通”,最大強度地提高實驗教學的趣味性
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如果學生對正在學習的東西感興趣并覺得富有挑戰性,就能有效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會有效預防學生“習得性無助”的形成。在實驗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實驗的趣味性,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敢于“另辟蹊徑、靈活變通”,對演示實驗進行改進創新工作。比如在《溫度的測量》一節中,課本中設計了將兩個手指分別伸入溫度較高和較低的水中,片刻后再將兩個手指同時伸入同一杯水中,讓學生感受同一杯水水溫不同,進而得出僅憑人的感覺來判斷溫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根據課本的實驗教學,學生感覺這個實驗很無趣,因為兩個手指插入同一個杯水中,已經默認溫度相同了。所以筆者在教學中將實驗細節做了調整,先挑選幾位同學來感受水溫,但要將這些同學蒙上眼睛,第一杯和第三杯所裝的水與課本實驗相同,然后在其他學生的注視下,將一個大燒杯中的水倒入另外兩個小燒杯中,這時兩小燒杯中的水溫相同,再做之前的實驗,結果做游戲的學生都認為中間兩個小燒杯中的水溫不同,通過這樣成功的實驗教學方式的改進,不僅成功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克服了學生的思維定勢,學生感覺學習會很有趣,增強學習的自我驅動力。
3 “行針步線,水到渠成”,最大限度地發揮實驗教學的創造性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親身經歷與體驗學習和探究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置實驗情境,真正做到“行針引線”,鼓勵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做一些簡單的實驗,進而“水到渠成”,完成實驗探究的過程,才有可能預防“習得性無助”的形成。課本中設計了兩個氣球相互擠壓的實驗使學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學生能夠按部就班將其完成,但是學生是被動的,缺乏主體參與意識。筆者深入思考,教學情景進行了精心的設置,具體為: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小轎車,小轎車給大家出行帶來便利的同時,有時不小心會出現兩車相撞的意外,幻燈片上出現有兩車相撞的照片,能夠明顯看出兩車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繼而讓學生猜測可能是哪輛車惹了禍,這時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提出了多種猜測,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設計用氣球模擬小轎車相撞的實驗來證實猜測,這樣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做的感覺和效果是有很不一樣的,充分發揮了實驗的創造性,學生參與實驗的熱情度提高。
4 “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最大力度地讓學生感受實驗教學的實踐性
科學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理念。教師要創造條件、提供機會,盡力聯系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把單純的興趣轉化成對學習知識的樂趣,成為學習的動力,也可以有效地預防“習得性無助”的產生。比如教學內容中有關于長度的測量,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有初步的掌握,缺乏的是與實踐的聯系和應用。如果按照常規的教學實施,那么學生的知識必會停滯不前,對實際生活中的長度也是被動地記憶,很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筆者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收效頗為理想,那就是開放課堂,解放學生,真正讓學生從課堂內走出去,動起來。具體操作如下:課堂上利用適當的時間將本節內容的重點予以講解,然后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在校園里自行選擇20項左右不同數量級的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讓學生對測量數據進行整理并匯總,根據學生對大大小小,長長短短不同物體的測量,最后推算一些其他物體的長度,這樣做既能讓學生掌握測量的實際操作,彌補課堂實驗的不足,同時又讓學生在實踐中對一些物體的長度有了較深的體會,給予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實踐的機會,學生為主體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非常樂于學習,樂于實踐。
以上幾點是筆者對實驗教學的一些思考和實踐,通過發揮實驗教學的高效性,不僅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越來越發現科學的魅力、科學的魔力,有效地預防了科學學習中“習得性無助”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沈麗琴.淺談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7.
[2] 張萍.論學業習得性無助感向自我效能感的轉換.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4.
[3] 毛冬珍.重視實驗教學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第一論文網,201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