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幾年,全國掀起繪本閱讀熱潮。繪本讀物成為幼兒園閱讀教學活動的首選材料。那么教師在5~6歲幼兒繪本閱讀活動的組織中,要運用什么樣的提問方法,引導幼兒閱讀、理解呢?筆者認為作為教師應巧妙發問引導幼兒閱讀畫面信息、理解故事情節;引導幼兒推測、判斷,深層閱讀理解。
關鍵詞 5~6歲幼兒 繪本閱讀 巧妙發問 提問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Clever Questions and Ask with Skills
——5~6-years Old Children Question Method of Picture Books Reading
ZHONG Meiling
(Fujian Xiamen Haicang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Xiamen, Fujian 36102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untry set off a wave of picture books to read. Illustrated books become the kindergarten teaching reading material of choice. So teachers in the organization 5-6 years old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in the reading activities, what kind of questions to use methods to guide children to read, understand? I believe that as a teacher should be clever to read information on the screen to guide children to ask questions and understand the story; guide children to speculate that judgment, deep reading comprehension;
Key words 5-6-year old children; picture book reading; clever question; question methods
周兢教授在《早期閱讀發展與教育研究》一書中指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幼兒早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支持者和示范者”。在繪本閱讀教學中,非常注重教師的“導”,而“導讀”最直接、便捷的手段就是提問。教師的巧妙發問,問而有法,能大大引發幼兒閱讀的興趣,引導幼兒自主閱讀,提高幼兒的閱讀水平。然而不同的閱讀指導就有不同的提問方法。下面筆者就談談5~6歲幼兒繪本閱讀教學的提問方法。
1 巧妙發問,引導幼兒閱讀畫面信息,理解故事情節
日本圖畫書之父,繪本大師松居直指出:“繪本里有非常出色的文章,非常出色的圖畫。”繪本里的圖畫是繪本的生命,它傳遞著大量的信息,敘述著一個完整的故事,即使是不識字的孩子,他們也能通過閱讀畫面,了解繪本的基本故事內容。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要運用追問法、對比提問法、歸納提問法,引導幼兒閱讀畫面,關注細節、捕捉信息,理解繪本故事情節。
1.1 運用追問法,理清幼兒閱讀思路
在繪本閱讀教學中,當孩子對畫面的理解偏離主題時,當孩子生成一些問題時,當孩子的回答單一時,教師要通過有效的追問引領幼兒扣緊繪本閱讀理解。當然追問不僅僅是“就這樣嗎?”“還有沒有不一樣的?”“你還知道什么”等類似口頭禪語,而是要結合幼兒的回答,有效地“導”,有效地“追”。
如:5~6歲幼兒繪本閱讀《搬來搬去》講的是鱷魚和長頸鹿住在一起,他們的身高差距大,長頸鹿住進鱷魚家處處碰壁;鱷魚住進長頸鹿家麻煩不斷;其中有一個畫面描述的是鱷魚站在晾衣繩上,為長頸鹿晾衣服;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該畫面:“圖上講的是什么事?”明一說:“鱷魚在走鋼絲,在表演雜技。”很明顯這個孩子對畫面的理解有誤,于是教師立馬追問明一:“你是從哪里看出他在表演雜技?”明一說:“她站在細細的線上走。”教師追問:“這是一根什么線呢,線上有什么?”明一說:“線上有衣服、褲子。”教師“你仔細看看鱷魚的手里有什么呢?”明一:“手里拿著鱷魚的內衣,她在晾衣服。”教師:“是呀!觀察畫面的時候,我們不能只看一個部分,而是要把圖畫上的細節,多看看,多想想,才能讀懂畫面意思。”教師就是在追問過程中,引導幼兒進一步觀察畫面細節,梳理閱讀的思路,理清閱讀的脈絡。
1.2 運用對比提問法,引導幼兒關注畫面細節
對比是使幼兒發現事物異同。在畫面的觀察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關注不同人物的行為、動作和表情,并進行簡單的對比,通過對閱讀中內容的對比進行提問,能引發幼兒進一步對比分析,更積極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如:5~6歲幼兒繪本《國王生病了》故事風趣十足,輕松愉快,通過有趣的圖畫故事,說明人需要適當的運動,需要確確實實的運動。只要幼兒細心觀察畫面,他們不難發現,無論是爬山、騎馬、游泳等運動,國王都是坐在轎子里或躺在椅子上,觀賞別人的運動。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幼兒關注細節:“看看國王和大王子、大臣們有什么不一樣呢?”“國王在干什么呢?王子和大臣他們又在做什么呢?”這些問題引導幼兒去關注畫面的細節,從細節中的不同以及變化,去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在很多的繪本圖畫中,往往隱藏著很多細節,而教師就是要引導幼兒關注這些細節,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背景、人物動作表情等線索,細致閱讀,理解故事情節。
1.3 運用歸納提問法,引導幼兒理解故事情節
兒童文學家彭懿在《圖畫書閱讀與經典》指出:“繪本圖書的畫面是一幅幅連貫起來的,一個故事就被敘述出來了。問題是這一幅幅畫面是怎樣被連貫起來的呢?其實每一本圖畫書的畫面與畫面之間都是被一根線串聯起來的。”而這個線就是繪本的主題情節。要想引導幼兒閱讀繪本,不僅僅要引導他們將前后頁的畫面聯系起來,更要引導他們把握故事情節中的轉折點、關鍵點。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設計時,要結合5~6歲幼兒的特點分析繪本的閱讀重點,確定繪本的教學目標,要運用歸納提問法,設置扣緊目標的問題,引導幼兒解決閱讀重點和難點,理解繪本的故事情節。
余耀在其著作《由圖畫書愛上閱讀》指出:“每個孩子都是讀‘圖’的天才,孩子看到的形象,永遠比他聽到而留下的記憶深刻”。繪本的圖畫栩栩如生、異彩紛呈,極易引起幼兒閱讀的興趣。而教師在組織5~6歲幼兒繪本閱讀教學中,就是要調動幼兒的閱讀興趣,運用各種不同的提問方法,引導幼兒觀察顯性的圖畫,理清故事脈絡,了解故事情節。
2 巧妙發問,引導幼兒推測、判斷,深層閱讀理解
筆者認為5~6歲幼兒繪本閱讀指導有三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并用清楚、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第二個層面是引導幼兒聯系前后畫面信息,理解繪本主要內容;而第三層面就是引導幼兒深層閱讀:即幼兒不僅要對故事的內容、主要情節進行概括,而且還要對故事情節的因果關系做出聯想推測,判斷分析,這才是一種深層閱讀理解能力。于是教師在5~6歲幼兒繪本閱讀教學中,應該巧妙發問,運用討論提問法,引導幼兒判斷、分析;運用預測提問法,引導幼兒聯想、推測,提升幼兒的深層閱讀理解能力。
2.1 運用討論式提問法,引導幼兒判斷、分析
5~6歲幼兒已能用較清楚、完整連貫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能和同伴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辯論,但是他們的判斷、分析能力還是比較欠缺。在繪本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適時地運用討論式提問法,引導幼兒針對繪本閱讀的內容,交流意見,判斷分析想法的可行性,這樣幼兒的判斷分析能力也能有所提高。如在繪本閱讀《鳥窩里的樹》,講的就是鳥太太在孵鳥蛋的時候,孵出了一棵小樹苗,樹越長越大,螳螂先生、甲蟲先生都建議把樹砍掉,而鳥太太保護了這棵樹,最后大家幫助樹搬家,在鳥爸爸的精心照顧下,這棵小樹苗變成了一棵合歡樹……這是一個充滿了愛的故事。
隨著圖書一頁頁的翻閱,教師引出了問題“鳥窩里長出來了一棵樹,怎么辦呢?”于是孩子們開始了一場辯論會:有的孩子認為樹苗要砍掉,因為鳥窩先建在樹上的,樹苗后來長的,樹苗會把鳥窩弄破;有的孩子認為要愛護小樹苗,移植它;還有的孩子認為鳥爸爸和鳥媽媽把窩轉移一下;因為小樹苗是大樹的寶寶,大樹媽媽也愛護自己的寶寶;面對孩子們不同的方法,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你們這些方法都行得通嗎?”孩子們再次思考,發現“鳥媽媽轉移窩”的方法是行不通,鳥爸爸和鳥媽媽已經做好窩了,窩里還那么多蛋,怎么轉移窩呢?教師就在此時又拋出了問題“到底什么樣的方法是兩全其美的呢?”引導幼兒分析這些方法的可行性。然后,又把他們拉回到繪本,那鳥爸爸和鳥媽媽又是運用什么樣兩全齊美的方法呢?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巧妙地運用討論提問法,引導幼兒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判斷應采用怎樣兩全其美的方法?相信長久如此,孩子們的分析判斷能力會有較大的提升。
2.2 運用預測式提問方法,引導幼兒聯想、推測
5~6歲幼兒雖能觀察讀懂一些圖畫信息,但是他們的聯想、推測能力還是比較欠缺的。針對幼兒的這一特點,教師在繪本閱讀指導中,要引導幼兒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預先推測故事的發展情況,進而引導幼兒深層次地閱讀。如:繪本《動物絕對不應該穿衣服》向我們講述了動物穿衣后的有趣事、尷尬事:豬穿上了衣服總搞得臟兮兮的;豪豬穿上衣服,衣服被刺刺得千瘡百孔;母雞穿上褲子,蛋卡在屁股上,真是尷尬極了……類似這樣的繪本,畫面簡單、幽默夸張、詼諧有趣,深受5~6歲幼兒喜愛。于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一些預測性的提問:如“母雞穿上褲子會發生什么事情呢?”“豪豬穿上衣服會怎么樣呢?”“小老鼠帶上帽子你覺得怎么樣呢?”引導幼兒結合動物本身的生活習性、衣裳特點等進行大膽聯想、推測。孩子們就是在一次次的聯想、推測中,“于會心處一笑,于意料之外驚奇”。在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用預測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信息預測故事的發展,接著翻開下一頁,讓他們對比自己的預測和畫面信息是否吻合,再接著繼續觀察畫面的內容,推測故事的發展……這樣一來,幼兒不僅關注到畫面所傳遞的各種信息,還注意到了頁與頁之間的關聯,他們的聯想、推測能力也得以提升。
經典的繪本是一道門,推開它,異彩紛呈;而教師的提問就是一把鑰匙,它引領幼兒去領略繪本的精髓。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繪本選擇不一樣的提問方法,設計具體、簡練、明確、具有指向性的問題,引導幼兒觀察圖畫、剖析情節、深層理解、表達表現。教師更要根據現場的教學情況,及時靈活地調整問題。只有教師把預設的問題與生成的問題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組織閱讀教學活動,提高繪本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周兢.早期閱讀發展與教育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5).
[2] [日]松居直,郭雯霞.我的圖畫書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3).
[3] 余耀.由圖畫書愛上閱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
[4] 彭懿.圖畫書閱讀與經典.21世紀出版社,2006(9).
[5] 朱蕙菁.淺淡5-6歲幼兒閱讀特點及指導策略,2009(11).
[6] 王麗娜,龍竟成.問得恰當 答的精彩——閱讀活動中教師提問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山東學前教育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