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媒體稱為近些年高校大學生交流、娛樂、學習,尤其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大學生群體輿情接受特點及新媒體基本情況進行實地調研,運用SPSS軟件進行了多變量交叉列聯統計量化分析,描述出大學生輿情現狀基本特征與存在的問題,結合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實際發揮功能,探尋在高校開展大學生新媒體輿情引導的多元立體模式。
關鍵詞 共青團 新媒體 輿情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Students' New Media Public Opinion Feature Analysis and Guidance Strategies
LI Lei
(College of Humanities,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Abstract New media as recent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cation, entertainment, learning,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ay to obtain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 popul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to accept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new media field research, carried out using SPSS software multivariable cross reference statistics quantitative analysis, describe the statu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ublic opinion problems with the actual functioning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ollege, explore new media in public opinion to guide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Key words Communist Youth League; new media;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不斷深入,“窗戶打開了,清新的空氣進來,同時蒼蠅和蚊子也會進來”。尤其受各種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群體的輿情動態呈現輿情源多樣化、傳播迅捷化、影響劇烈化等特點。新媒體就是“窗戶”,豐富精彩的輿情內容就是“新鮮的空氣”,而不良的信息就是“蒼蠅和蚊子”,而這一負面輿情一旦形成,將會對廣大師生思想意識、校園和諧,甚至社會穩定產生影響。因此,高校共青團組織如何把持好新媒體這扇窗子,安裝一扇“隱形紗窗”既要讓新鮮空氣流進來,又要過濾掉蒼蠅和蚊子,關注大學生群體的輿情特征及其發展趨勢,對保障大學生群體健康成長和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相關概念界定與解讀
1.1 新媒體
新媒體強調的“新”并不是指出現時間的先后,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有別于傳統媒體就可以稱為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影響最廣泛的新媒體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網絡新媒體,如網絡論壇、QQ、人人網、微博等。另一類是通信媒體主要指手機為連接終端的新媒體,如手機QQ、微信、飛信等。
1.2 大學生輿情
大學生輿情主要是指高校大學生群體對有關國際重大問題、社會焦點難點問題、時政問題以及有關校園社會和學校管理等與其自身利益切實相關問題的情緒、看法、意見和態度。它不僅包括其對國家、社會的政治態度,也有對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種追問和表達,是要求學校不斷改善其現狀的一種訴求和意愿的集合。
2 大學生輿情現狀調查與分析
為了全面客觀反映我校大學生網絡輿情現狀,做好輿情研究工作,對學生心理和思想狀況進行科學分析與預測,此次調查采用了自填式問卷的調查方法,從一個本科專業中選取2012級和2011級兩個年級共4個班級進行了整群抽樣,共發放調查問卷110份,其中回收有效問卷108份,占發放問卷總數的98%,由于采用整群抽樣,教室直接發放,現場指導填寫,學生各自填寫完畢當場收回的方式完成,問卷共設置14道問題,其中7個多選題,7個單選題,共設置了51個測量變量,從而保證問卷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運用IBM SPSS 20.0版本進行了統計分析。
2.1 大學生對新媒體利用時間上凸顯矛盾
隨著現代信息化社會發展,網絡和手機等新媒體方式已經在大學生群體中普及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調查中發現有53%的大學生每天使用互聯網時間是1~3個小時,有34%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進行信息獲取與人際溝通時間達到3~5個小時。說明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已經達到非常充分的程度。但調查中我們也發現另一種現象就是部分學生過度依賴新媒體媒介,占用大部分學習與生活時間。調查數據表明每天使用網絡超過5小時以上占13%,而手機使用超過5小時的大學生群體占總調查人數的29%,每天有限的學習時間中有超過一半時間都是離不開網絡與手機,長時間勞累勢必會影響到大學生的身心發展,也會對學習帶來不良影響。
2.2 新媒體使用目的單一,且學習功能弱化
根據此次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大學生對于網絡使用更多還是局限在單一的娛樂休閑,共有108人做出了283次回答,在這些回答次數中,有32.9%的人選擇是娛樂休閑,而應用網絡進行學習只占18.7%,利用手機進行學習只有9.9%,利用新媒體進行學習的功能明顯弱化。同時新媒體也日益替代傳統的交往模式而成為一種新的方式。有40.3%的大學生選擇利用手機進行人際交往。我們也看到19.4%大學生會選擇通過網絡來了解時事新聞和社會形勢,14.2%大學生選擇利用手機來進行了解,可見新媒體對于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3 以“熟關系”和手機通訊為標志的途徑已經替代傳統口頭傳播形式
大學生群體在選擇信息傳播渠道時更容易接受這種以“同學”或“朋友”為主的“熟關系”,而在傳達學校信息時更多以手機短信及群飛信的方式占41.6%,以“強關系”贏得信任,以“即時性”新媒體做途徑是目前學校信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同時在調查中也發現,學校校園網主頁并未發揮其應有功能,雖然具有一定權威性,但由于其更新速度較慢,傳播功能遠不及其他方式,而傳統的老師口頭通知僅占20.2%,越來越被現代新媒體輿情方式所替代。
2.4 大學生群體面對謠言危機具有理性應對和自我研判能力
網絡謠言是指在互聯網上傳播的一種缺乏真實根據,或未經證實、公眾一時難以辨別真偽的信息。互聯網這一新媒體基本精神是自由、共享,在校園塑造“時間流”,傳播速度極快。如果大學生群體盲目相信并傳播,給謠言插上“翅膀”,后果將不堪設想。在問及“如果網上出現關于本校一些負面報道”時,有81.5%的大學生選擇不會受網上影響,既不會隨意相信,也不會盲目發聲辯護,而是建立在以自我判斷為基礎上的。這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性,真正讓謠言止于智者。
3 共青團組織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輿情引導策略研究
3.1 豐富高校共青團門戶網站內容,增強網站互動性功能
共青團組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作為高校共青團的門戶網站,則在高校輿情引導中起到重要中流砥柱的作用。應增強網站互動功能,根據調查發現目前共青團網站難以吸引大學生關注主要是由于其定位以政策事務性為主,內容單一,信息量匱乏,缺少特色欄目和討論板塊。因此,作為高校共青團組織應該高度重視門戶網站建設,完善網站日常管理團隊,開展網絡熱點討論專欄,積極調動大學生群體參與的積極性,增強網站互動性,從而使其真正成為共青團組織對大學生輿情引導的重要媒體陣地。
3.2 開展大學生新媒體素養教育工程,增強政治熱情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責任
大學生媒體素養是大學生傳統素質(聽、說、讀、寫)能力的延伸,包括對各種形式媒介信息的解讀能力,批判地看、收聽并解讀媒體所傳輸的各種信息的能力,也包括利用信息技術來制作各種媒體信息的能力。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群體運用新媒體的目的仍然以“娛樂休閑”和“在線聊天、網絡游戲”為主,“學習知識”的目的越來越邊緣化。共青團組織應引導大學生除進行專業學習和能力提升外,還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利用新媒體媒介并不應僅僅停留在自我展示、自我娛樂的層面,而應鼓勵大學生群體積極投入到社會公共事務討論當中,把交流心得與原創作為網絡評論主要內容。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和政治參與意識,促進大學生在網絡中的成長,加速大學生的大學社會化過程。
3.3 提升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的控制力,規范使用的目的性
調查中發現大學生每天網絡使用時間過長,甚至每天在線時間超過5小時以上人群還有12%,嚴重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甚至調查人群中會出現有網絡強迫癥的傾向,這種網絡濫用的情況若不加以控制,部分學生就可能出現病理性特征。因此,共青團組織應加強大學生對網絡使用的自我控制力,如可組織學生成立小組對網絡使用時間進行相互監督,普及過度使用網絡造成的生理性慢性疾病,定期開展心理普查與心理指導,糾正部分學生網絡使用強迫性,從而發揮網絡對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積極作用,同時可以打造“線上”、“線下”雙平臺,通過開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科技創新和公益活動等,把學生的網絡關注轉移到提升學生文化審美情趣和社會公共責任中來。
3.4 培養新媒體引導的“學生輿情領袖”,引導輿情正確方向
所謂的“意見領袖”就是經常發表意見、并能形成核心意見的人。在輿情傳播過程中,常有少數人是消息和影響的重要來源,這部分人長期頻繁接觸新媒體,比一般人更留心媒體信息,他們發表一些信息和表達看法,能影響普通人,這些人就稱為“輿論領袖”,也有人稱為是“網絡大鱷”。他們既有負面影響,又能發揮積極作用。尤其是在高校網絡環境中,他們的這種“雙刃劍”作用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在調查中也體現了以“強關系”和“熟關系”逐漸取代傳統的傳播方式,當網絡上出現一些虛假信息和極端言論,大學生就需“輿情領袖”來答疑解惑,這體現對輿情領袖強烈的依賴感。共青團組織應該把培養“學生輿情領袖”作為一項重要而長期的工作。在各學院和專業中挑選一些品學兼優的學生組建“網絡輿情領袖”,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充分發揮他們的影響引導輿情走向,倡導符合高校主流價值觀念和輿論導向。
基金項目:吉林農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共青團組織利用新媒體加強大學生輿情引導模式研究”(批準號:YB201324)
參考文獻
[1] 盧艷華.大學生輿情熱點及其傳播規律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3.
[2] 聶鑫.當代大學生輿情引導的策略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5.
[3] 吳萍.構建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3.
[4] 李霓虹等.構建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立體體系[J].瓊州學院學報,2009.11.
[5] 施技文.基于微博平臺的大學生輿情引導策略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