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良好的教學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達到優良的教學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會學課程教學活動中使用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獨立思考;同時也有助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社會學 教學 改革 獨立學院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Reform of College Non-sociology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Teaching Philosophy
XU Jianjiao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on, Xinhua Colleg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Abstract Good teaching methods have a very important role for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results. Using the case method teaching sociology courses a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in favor of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play a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and promote independent thinking; while also helping teachers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and ultimatel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sociology; teaching; reform; independent college
1 社會學概論課在高校非社會學專業中的開設的意義
1.1 內化價值觀念,傳遞社會文化
社會學主要研究人的社會化,每個人生活在社會當中,都扮演著社會人的角色。而社會學則站在社會整體的角度,不僅關注社會的子系統,更加關注若干子系統及其與社會整體之間的關系。個人在群體或者社會中,都要與他人進行交往,都要有一定的行為準則。一個人從兒童時代過渡到成年時代,都在經歷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個體逐漸成長為一個遵紀守法、合格的公民。這一過程事實上就是社會文化的繼承、傳遞和延續。
1.2 掌握生活技能,培養社會角色
社會化過程就是角色學習的過程,角色學習首先必須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專門技能的掌握為基礎,例如,在課堂扮演學生的角色,在家庭扮演父母或兒女的角色,在工作崗位上扮演職責的角色,在此基礎上了解自己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按社會中所規定的規范行事。使每一個社會人都能夠符合社會的要求,使其在社會生活中承擔起特定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社會學的社會化研究就是要使個人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掌握各種生活技能,并履行好所扮演的角色。
2 社會學概論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2.1 課前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是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在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的教學過程中,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根據啟發式教學的特質,筆者一般會在每個章節講授前,通過資料、視頻或設計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思考。例如在“社會網絡與社會群體”這一章的講解前,提出“什么是社會網絡與社會群體”、“社會網絡和社會群體的氛圍哪幾種類型”、“我國的社會群體有哪些”等問題供學生們思考,增強學生們主動探究知識、探究社會的積極性。
2.2 多元情景教學
社會學概論是理論與實際結合非常緊密的一門學科,是否有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技能也是學業評價的關鍵內容。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使學生理解、掌握并真正內化為自己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必須設身處地地進行角色扮演才能完成。因此,采用情景式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及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例如,在學習“人的社會化”和“社會角色互動”等內容時,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學生在小組內部扮演自己期望的社會角色,通過上臺編排表演情景劇,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活動結束后,每個小組由一位學生進行總結發言,點評各小組的表現,教師根據不同的小組表現進行過程性評價。
2.3 案例教學
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都可以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成為教學的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常常選取社會生活中熱點和焦點事件,如教育、養老、醫療、就業等典型案例作為學生討論的話題,因為此類問題貼近現實生活,學生感覺案例的研究和討論能夠對自己現在或將來的生活、工作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從而激發他們參與案例討論和辯論的積極性。例如圍繞“社會保障與社會工作”這一章節內容,引導學生們發散思維,比較討論全國不同地區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差異以及完善的對策;圍繞“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學生參與了“一年一度大遷徙之春運”的熱點問題討論。針對不同的案例,采取不同的討論方式,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自由發言和點名發言相結合,讓學生針對案例各抒己見,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者全班分成不同小組,由一位學生充當小組組長,在小組內部討論,匯總整個小組意見后再上臺發言。
2.4 立體化教學
課堂是第一教學場所,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發展的課外、校外實踐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實踐課是利用課堂以外的時空組織的教學活動,主要采用參觀、實地調研、現場參與等形式。使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生活,接觸社會,在課本之外進行實地調查,親自了解社會。例如在學習“社區”這一章節時,帶領學生們深入社區進行實地考察,使同學們真切感受到社會化過程中社區所發揮的作用;在學習“社會變遷與社會現代化”這一章節時,鼓勵學生了解自己家鄉三十年以來的歷史變遷和發展變化,調研家鄉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狀況的改善情況;在講到“社會保障”這一章時,組織學生去福利院慰問老人,了解老人的喜怒哀樂,傾聽他們的心聲。社會實踐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層理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2.5 參與式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法過分重視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效果,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創造力和表達力,筆者采取了參與式的教學形式,具體做法是: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把書本上的內容拿出一些章節,每個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內容,以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的形式提前備課,等到提前備課的章節,小組同學來當老師,輪流上臺講課。學生在課后對自己上臺講課的內容做足了準備,都能把所講的內容講得生動活潑,有滋有味。或者針對某一個社會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社會中做調查,把調查的結果整理匯總,到課堂進行展示。通過這種讓學生換位扮演教師的角色自我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模式,激發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同學們也普遍反映更能接受這種教學方法,更能深入掌握學習內容,經過這樣的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也大大增強。
3 結語
總之,社會學概論的課程對于高校非社會學專業學生的“社會人”角色的轉變具有重要作用,教學是一個雙向過程,教師要有效地傳播知識,學生應當有效地接受知識。“教”與“學”之間應有良好的互動。在非社會學專業的社會學概論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非社會學專業特點,充分把握好教學的理念和原則,這樣才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社會學的積極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3.
[2] 鄭文昭.試論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6(1).
[3]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49.
[4] 李芹.《社會學概論》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