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口老齡化是人類所面臨的共同發展趨勢,老齡化的到來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養老壓力。為解決農村的養老問題,黨和國家在2009年就實施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即新農保,新農保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三部分構成,而集體補助占到很大一部分。而集體補助的資金又源于農村集體經濟,因此農村集體經濟是新農保的重要資金來源。這樣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無疑就是新農保的重要的強勁動力,如何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就事關新農保的實施。
關鍵詞:新農保;集體經濟;對策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5-0076-03
農村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是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的重要保證。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村級組織統一支配的財力雄厚,就會有能力為全村人辦大事,有錢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1]。集體經濟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堅強支柱。因此,探討和發展我鎮村級集體的發展,搞活集體經濟這個資金龍頭,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意義重大,其中之一就是就能使農民群眾享受到新農保政策更多的好處。
一、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與農村集體經濟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由如下三部分構成:
1.個人繳費。參加新農保的農村居民應當按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繳費標準目前設為一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個檔次,試點縣(市、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檔次繳費,多繳多得。省政府依據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等情況適時調整繳費檔次。
2.集體補助。有條件的村集體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補助標準由村民委員會召開村民會議民主確定。鼓勵其他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個人為參保人繳費提供資助。
3.政府補貼。政府對符合領取條件的參保人全額支付新農保基礎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分別由中央財政和試點縣(市、區)財政按確定的標準給予補助。
從新農保基金的構成來看,集體補助占到相當大一部分,集體補助的多少直接關系到參保農民的養老金的多寡。農村里大部分村民收入較低,無法支付新型養老保險的費用,比如一些低保戶、一些無親無故的人,如果他們能夠購買新型養老保險,他們老年時期的生活就有了保障。但是,現實情況就是每個月國家所發的200元低保補助都不夠維持基本的生活需要,特別是近年來,物價急速上漲,低保農民連基本的生存都成問題。因此集體經濟的發展顯得十分重要,農民個人無條件繳納新農保的費用,需要集體和政府的資助,而政府的補貼是一定的,所以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對新農保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農村集體經濟的現狀
石亭鎮位于醴陵市最西部,距離醴陵市區20公里,距離株洲市區17公里,東鄰神福港鎮,南鄰均楚鎮,西與株洲縣洲坪鄉和南陽橋鄉毗鄰,北與株洲縣仙井鄉接壤。全鎮轄區面積107平方公里,擁有耕地面積2 101.1公頃(其中:水田面積2 020公頃,旱土面積81.1公頃),山林面積55 71.3公頃,有小一型水庫兩座,小二型水庫11座。設12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共9 790戶,總人口3.8萬人。
石亭鎮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淥江河流經境內7個村,S313線橫穿東西方連接京珠高速,屬于市縣“半小時經濟圈”和以市縣城為中心的“三星拱月”鄉鎮之一。近二年石亭鎮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拓寬改造鋪筑水泥路面61.5公里,公路四通八達,形成“二縱三橫”的交通網絡。程控電話、移動基站覆蓋全鎮。擁有50萬伏高壓線和22萬伏高壓線兩條線路,方便生產、生活和工業用電。
石亭鎮種養業經濟以優質稻、荸薺、湖鴨、鮮蛋、生豬為主產品,工業產品以鞭炮、煙花、化工產品為主。民營企業異軍突起,以長塘村、石亭居委會、樟樹村為主體的工業小區初具規模,初步實現以“農業重鎮”向“工業重鎮”的轉變。
總的來說,石亭鎮集體經濟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鞭炮及煙花產業、化工產業、村級魚塘產業、土地承包、農副產品產業等。
盡管石亭鎮的集體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并沒有充裕的資金來支持新農保。主要是其集體經濟的發展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收入少,底子薄。我鎮有12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不足萬元的村有4個,可見收入少,底子薄。村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相當突出,一些村的收入只能勉強應付日常的工作開支或做些小修小補的工作,至于建橋修路、挖渠修堤、建設農村文化陣地等工作卻力不從心,只能依靠上級撥款或群眾集資投工投勞等方法解決。
2.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渠道狹窄,經營性收入十分有限。村集體經濟的保值增值缺乏有效的途徑,自我積累能力脆弱。S313路旁有兩個大型的工廠,磚廠和鞭炮廠,但都是私人企業,不屬于集體經濟。
3.發展模式單一,科技含量低。在全鎮的村級集體經濟中,養殖實體多為“一村一塘”,但很少搞魚塘立體綜合生產,管理粗放,收入不穩定。此外,除了部分集體土地承包轉讓和有限開發外,“公司+村”、“機關+村”、“農戶+村”等合資合營、引資聯營、股份合作的實體很少。這種模式單一、低科技含量的狀態,大大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和效益。
4.農村集體經濟缺乏帶頭人。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一定要有好的帶頭人。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現在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帶頭人。村干部思想僵化,觀念守舊,跟不上市場經濟的新形勢,缺乏開拓創新精神,沒有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
5.農民集體主義觀念淡化。農民群體處于集勞動者和小私有者于一身的社會基層。既有要求走集體致富的要求,又有個人發家致富的強烈愿望。人民公社體制解體后,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集體主義意識有所弱化,認為“搞集體經濟賺了是自己的,虧了是大家的,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大有人在,因而參與集體經濟的熱情不高。只顧眼前利益與自身利益,經常為土地、鄰里界限鬧矛盾、引爭議,阻礙了國家建設和集體事業發展[2]。
石亭鎮集體經濟的個案實際上是目前中國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縮影:發展不平衡,村級集體經濟力量薄弱。從而在提供農村公共設施和服務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因此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成為化解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矛盾的關鍵,也是給新農保注入強勁動力的關鍵所在。
三、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對策
1.加快土地有序流轉,盤活農村土地存量。土地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村級集體組織最主要的資源。要順應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的趨勢,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田,加快土地流轉,合理開發集體土地資源,使土地這一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得到最優配置,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
一是要按照“政府引導、法人投資、企業經營、產業化開發”的思路,大力引導各類組織和個人參與土地流轉,促進流轉主體多元化,使土地流轉從以前單一的農戶之間的流轉向農業企業、工商企業、科技人員、專業大戶等參與流轉轉變,切實提高土地流轉實效。二是要根據現有政策規定,按照“自愿有償、土地集體所有和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簽訂合同和備案”的原則,采取轉包、轉 讓、互換和入股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和使用權,確保每村流轉土地的數量和土地流轉租賃收入。
2.盤活村級閑置資產,激活村級集體經濟活力。村級集體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定量的固定資產,如土地、房屋等,一些村還有企業遺留資產,盤活這些閑置資產,對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可通過將集體資產租賃、出售、拍賣、招商引資搞開發、興辦企業等措施,盤活村級閑置資產,這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避免集體資產流失、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和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3.利用資源優勢,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按照“街抓產業、村抓特色”的發展思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結合各村實際,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農民建設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一村一品”。
同時,農業服務要與農村產業經營相結合,在種養業等方面為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有償服務,幫助農民解決農戶或養殖戶“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務,缺的是技術,愁的是銷路”問題,通過有償服務的形式增加村集體收入。
4.加強領導,提供組織保障。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承擔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責任。建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 具體抓,其他領導和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實行黨政機關部門干部與村委會定點掛鉤幫扶制度,由駐隊干部掛鉤各村。各駐隊干部要經常下村了解實情,指導、幫助 村級開展工作,解決實際問題。各有關部門要加大政策法律支持力度,加大資金、技術扶持開發力度,加快交通、水利、通訊、供電、供水、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生產和投資環境,為各村(社區)擴大開放,發展集體經濟創造有利條件。
5.強化管理,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必須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通過制度建設和規范化管理,提高村集體資金使用效率和資產收益率,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一是強化資產管理。村級集體資產發包、出租管理,必須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實施。在盤活集體存量土地的同時,要加強對村集體資產租賃等過程的監管,村集體一律不得為外單位和個人提供經濟擔保。二是強化財務監管。全面推行財務規范化建設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規范村級債務管理。要結合推行村民自治,抓好以財務公開為重點的村務公開工作,村財務收支情況堅持按月逐項逐筆及時規范公布。
6.強化責任考核,建立長效激勵機制。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對村干部年度工作業績的考核內容,認真檢查考核,嚴格兌現獎懲,建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的長效激勵機制。各村按年度村級集體經濟的增長率進行考核,未完成目標任務的,扣除部分年終獎,同時取消村干部當年的評先、評優資格。對駐隊干部實行專項考核,聯系村未完成目標任務,或者工作中參與意識不強、指揮工作力度不夠,造成影響工作的,視其情節扣除部分年終獎。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則進行表彰獎勵[4]。
綜上所述,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聯系緊密,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是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關鍵所在,也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順利的重要條件。相信只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對策科學可行,集體經濟就必能得到了良好發展和快速壯大,新農保的順利實施也就注入了強勁動力,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就一定能得到飛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鶴群.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思考[J].現代經濟探討,2010,(10):74-75.
[2] 譚淑娟,喜超,張世杰,彭德遠.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基于玉溪大營街集體經濟發展的考察[J].經
濟研究導刊,2014,(1):18-20.
[3] 喻磊.湖南省醴陵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問題研究[D].汕頭:汕頭大學,2011.
[4] 郝建利.對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思考[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7,(1):46-49.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