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然而,進出口貿易額的增加,也產生了國內企業巨額的海外應收賬款及高壞賬率等問題,這無疑給外貿企業帶來了嚴重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究其原因很多,包括國際結算的問題值得關注。通過研究國際結算中的風險防范的問題,對當前國際結算中的風險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國際結算中的風險防范措施,希望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國際結算;風險;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5-0242-02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然而,進出口貿易額的增加,也產生了國內企業巨額的海外應收賬款及高壞賬率等問題,這無疑給外貿企業帶來了嚴重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究其原因很多,包括國際結算的問題值得關注。本文通過研究國際結算中的風險防范的問題,對當前國際結算中的風險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國際結算中的風險防范措施,希望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國際結算的風險分析
(一)匯付方式風險
匯付結算方式具體可分為“預付貨款”和“貨到付款”兩種。“預付貨款”又稱為“先結后出”(先T/T),是進口方先將貨款匯交出口方;出口方收到貨款后發運貨物。這種方式顯然對進口方不利,而對出口方非常有利,因為進口方單獨負責融資并負擔出口方不按合同規定貨運貨物的風險。為了保障自身的權益,進口商要求出口方銀行提供履約擔保,在收到銀行擔保書后再辦理匯款。對于預付貨款,由于中國對于付出外匯有國家外匯管制問題,因此在德國福伊特的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一定風險。根據2002年7月25日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發布《保稅區外匯管理辦法》的通知第七條保稅區與境外之間的一切經濟往來,必須以外幣計價結算,不得以人民幣計價結算。保稅區與區外之間保稅貨物項下交易,必須以外幣計價結算,不得以人民幣計價結算;非保稅貨物項下交易,可以以外幣計價結算,也可以以人民幣計價結算;服務等非貿易項下交易應當以人民幣計價結算。
(二)托收方式風險
1.運輸方式產生的風險
跟單托收方式下,在議付單據中最重要的是代表物權憑證的文件。在海洋運輸方式下,如果出的是正式的海洋運輸提單,那這提單就是運輸公司收到了貨物的證明,就是SHPIPER和運輸公司之間的運輸的契約,就是買方據以提貨的物權憑證。而在航空運輸方式下,航空提單并不是提貨用的物權憑證,因為,空運單在收貨人一欄只能具名,不能寫成TOORDER.因此,它不能被轉讓也就不是物權憑證,只能由客戶提貨。且貨物到港時是憑航空公司的到貨通知提貨。從原則上說,客戶可以徑自提貨而不去贖單。而德國福伊特在銷售給客戶的零部件由于體積小,重量輕,多采用空運的方式。因此在這種運輸方式下,采用DP/根本就無法達到制約客戶付款的目的,此其風險一。
2.貿易條款產生的風險
通常情況下,德國福伊特與客戶簽訂的是FOB價,但在托收的條件下,德國福伊特是先交貨再通過銀行向客戶收款的過程中,存在客戶拒付毀約的可能,所以德國福伊特不能不關心貨物裝運后,客戶付款以前,貨物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如果以CIF、CIP條件成交,由德國福伊特自辦保險,萬一貨物在途中遇險、客戶又拒付貨款,由于出口人掌握有保險單,就可以據以向保險人索賠;而如果采用FOB條件成交,當貨物遇險而客戶又拒付貨款時,其所有損失就有可能落到德國福伊特身上。在退一步說,即使客戶自己辦保險,貨物遇險后可向保險公司索賠,但保險單在進口人手中,貨運單據因客戶拒付仍為客戶掌握,要向保險公司索賠,除非是客戶將保險單轉讓給德國福伊特或將貨運單據轉讓給德國福伊特。可是,這時的客戶已經拒付,貨運單據不可能轉讓,在因拒付引起關系緊張的氣氛下,雙方能否取得協議,由客戶將保險單轉讓給德國福伊特也是一個疑問。
3.商業信譽風險
鑒于長期合作,相互依存的關系。德國福伊特與客戶都有良好的信譽,如果用這樣的方式來制約客戶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達到制約的效果,客戶會有不信任感。這些對于零部件的銷售可能沒有很嚴重的影響,但如果該客戶要上新的項目,那么這種不信任感將影響他們的判斷,造成了商業信譽的風險。
二、國際結算中的風險的問題分析
(一)融資業務操作管理粗放化
融資業務操作管理粗放化增加了國際結算業務的融資風險。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是本幣業務,國際業務的比重相對較少,在機構、人才、客戶方面均不占優勢,以致大部分人不愿意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去發展國際貿易融資,因此造成了商業銀行對貿易融資業務的重要性和風險認識不夠。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涉及的風險有很多,這些風險的管理需要先進的技術手段將銀行相關部門之間、分支行之間高效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而目前中國銀行在外匯業務的處理程序方面較為落后,銀行內部缺乏有效的防范管理體系,風險控制手段落后。
(二)涉外單據審核制度的缺陷
由于歷史上的國內銀行專業化分工制度,國外業務由中國銀行統一辦理,所以國內銀行在這方面的經驗不足,與國內銀行涉外單據審核制度不完善,不能夠處理復雜的過程,不能把握審計原則,增加沉降業務操作風險,危及安全運行。國際結算業務涉及賬單號碼,雙方結算雙方匯票,本票和支票支付賬單,也有在銀行和支付各種存款證、證券和比爾提單、發票等。因為文件的審閱制度缺陷,缺乏國內銀行文件審計經驗,真實性、合理性鑒別儀器術語,持有人簽名,開證行名稱和比爾密封不能準確把握和識別,增加了經營風險。
(三)風險預測機制不健全
應對市場波動的經驗不足,加劇了國際結算匯率風險。由于國際結算業務中的貨幣交易的種類很多,和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有內部特征,匯率是非常容易改變,而國內銀行沒有健全的風險預測和反饋系統,從而增加了國內銀行匯兌損失的可能性。如果國內銀行和結算方法清理匯率一路走高,而國內銀行預測不足,那么國內銀行將以更高的價格在市場上買的貨幣支付結算方法,假定貨幣匯兌損失。外國金融政策的變化也可能導致國內銀行在國際結算業務中的匯兌損失,如外匯政策的變化可能使國內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匯兌損失,銀行也增加了整體的風險,嚴重影響了正常發展的銀行業務和正常周轉資金流動。
三、國際結算中的風險防范措施
(一)健全風險調查和反饋制度
由于國內銀行不能很好分析國際商品市場和外匯市場的波動,可以及時阻止逾期還款問題,拒絕接受和提供資本和經營風險,所以國內銀行應建立“雙層”周期風險調查和反饋制度,以防止市場和匯率風險。雙重風險的反饋系統的經營和風險管理審計人員反饋系統,即國內銀行業務操作人員的結算業務的新出現的風險因素被確定,給出了風險管理審計人員進行測定和測量,并制定相應的風險防范對策。國內銀行風險管理審計人員還應定期對各業務風險檢查,一旦發現危險因素,立即通知企業經營者加工,每個業務市場風險控制在公差范圍。國內銀行可以跟蹤結算業務參與交易的,多方面的調查,即結算業務的生產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和商品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實時風險調查,及時監測市場風險變化。
(二)完善涉外單據審核機制
為了完善涉外單據的審核制度,國內銀行應當建立完整的單據審核業務指引和業務規程,規范業務人員相關操作流程,結合相應風險控制機制來全面管理國際結算業務中的操作風險。國內銀行的單據審核風險控制機制應當包括以下兩部分。一是調查機制,即通過了解結算對象的業務要求、經營狀況來分析當前的結算風險狀況。二是“三層雙向”的審核機制。三層雙向,就是在單據審核過程中要經過業務經辦人、業務審核人和業務稽核人的三重審查,在審查過程中,這三類人員要互相通報和傳遞結果。在單據真偽鑒別和條款審核過程中,業務經辦人首先對單據上載明的各類名稱、數字、印鑒和條款進行形式審查,形式審查通過后,交由業務審核人進行檢查,將結算業務的標準合同或單據與之相對照,注重檢查單據中與標準條款不同的部分,防止“隱性條款”的產生。業務經辦人和審核人均要對單據檢查,在確認無誤后,再交由業務稽核人進行重點抽查,避免審查過程的錯誤和遺漏。當業務經辦人和審核人審查結果不一致時,交由業務稽核人進行重新復核。
(三)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統
由于國內銀行與結算對象之間存在雙重委托—代理關系,為了降低國內銀行在角色轉換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消除信用風險誘發因素,國內銀行應當建立完善的結算方信用調查機制,結合分層審核制度,通過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對信用數據進行管理和評級,防范信用風險。上級審批部門綜合各類信息,得出此次交易的審批意見,后臺根據此意見對前臺發出批準交易的指令,前臺調動相關職能部門進行此次結算業務。同時后臺將新信用信息傳遞給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對系統內信息進行更新。開辦結算業務的國內銀行可通過此種信用調查和審核機制,對每筆業務進行動態管理,在結算前、中和后對業務進行實時監控,使信息能及時和有序地傳遞到銀行相關職能部門,防范信用風險帶來的資金損失。
參考文獻:
[1] 朱意秋.國際貿易結算方式選擇量化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3,(5).
[2] 高增安.國際貿易付款方式的理性選擇[J].國際商務研究,2012,(2).
[3] 危英.論國際貿易結算方式最佳選擇[J].求實,2013,(11).
[4] 任曉燕,任曉鴻.論國際貿易支付方式的選擇[J].商場現代化,2012,(9).
[5] 劉姝威.如何控制國際貿易融資風險[J].現代商業銀行,2012,(4).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