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城鎮化建設已成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現代化建設步伐的戰略點。城鎮化水平是衡量一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第三產業發展是解決就業、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方向。從中國第三產業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背景出發,以1978—2012年的數據為基礎,從實證分析的角度研究中國第三產業和城鎮化水平之間的互動關系。
關鍵詞:第三產業;城鎮化;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5-0204-02
引言
產業結構的變革是城鎮化發展的主線之一,而第三產業的發展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城鎮化與第三產業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研究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有利于調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統籌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協調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17.92%增加到了2012年的52.57%,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進城務工的農民,轉為了城鎮暫住人口,這是中國城鎮化發展的主流形勢。由此可以看出城鎮化本身承載著農村人口轉移、產業結構由農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的轉移。城鎮化水平提高的同時,第三產業增加值也由1978年的872.5億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231 406.5億元。
一、文獻綜述
對于城鎮化與產業結構的互動關系,國外研究最早是從工業化的角度展開的。錢納里和塞爾奎因(1975)提出比較城市化率與工業化率的世界發展模型,指出在工業化率、城市化率處于0.13左右水平以后,受到工業化的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化率開始超過工業化率。國內學者黃文華(2002)指出城市化對城市基礎建設、區域市場一體化、第三產業等對經濟增長有巨大作用;尹繼東、張文(2007)建立了雙重演進模型,即“兩產業三部門”模型,結論表明加快城鎮非農部門,即二、三產業的發展,使其達到集聚效應,是實現城鎮好的重要前提;于春暉(2003)分析了城鎮化和產業結構之間的關聯關系,指出產業結構的升級會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城鎮化水平的高低也會影響產業結構的演變以及更替,由此可知,城鎮化與產業結構之間是存在相關性的。
二、第三產業發展與城市化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的平穩性檢驗
在城鎮化和第三產業發展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的分析中,主要選取了兩個指標:(1)用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X來衡量第三產業發展水平;(2)用城鎮人口數占Y來衡量城鎮化水平。樣本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3》,數據區間選取1978—2012年。對樣本數據分別取對數,記為:LnX、LnY。
采用ADF方法對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以考察時間序列數據的平穩性。經ADF單位根檢驗知,原數據(LnX、LnY)均為非平穩序列,在5%的顯著水平下不能通過單位根檢驗,其一階差分為平穩序列,在5%的顯著水平下通過單位根檢驗,即LnX、LnY具有一階單整性I(1)。
(二)數據的協整檢驗
由以上分析可知,兩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具有平穩性,滿足協整檢驗的前提。現用EG兩步法檢驗變量之間是否具有協整關系,即同階單整的序列做回歸后,檢驗回歸殘差項e是否為平穩序列。若回歸模型的殘差估計值為零階單整,則兩變量間有協整關系。
根據殘差項e的時序圖,選擇不含有常數項和趨勢項的檢驗方程。據AIC和SC最小準則,確定滯后階數為3;ADF檢驗值為-2.99,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即殘差序列e是平穩的,這表明LnX、LnY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檢驗結果(見下頁表1)。
(三)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的基本思路是檢驗一個變量的滯后變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變量方程中,若一個變量收到其他變量的滯后影響,則它們之間具有格蘭杰因果關系。由于LnX、LnY之間存在協整關系,進一步利用格蘭杰因果檢驗考察變量間的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由檢驗結果可知,第三產業發展與城鎮化水平之間互為因果。也就是說,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會使第三產業的規模擴大,第三產業規模的擴大反過來也會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四)建立協整回歸方程
根據以上得出的結論,建立以城鎮化為因變量,第三產業增加值為自變量的回歸模型:
LnY=0.23*LnX+8.28+[MA(1)=1.27,MA(2)=0.282]
R2=0.97,F=2 971,DW=1.76
由以上回歸結果可知,修正后的模型不存在自相關,第三產業增加值每增加1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提高0.23個百分點。
同理,可以建立第三產業增加值為因變量,城鎮化水平為自變量的回歸模型:
LnX=4.19*LnY-34.49+[MA(1)=1.36,MA(2)=1.04,MA(3)=
0.57]
R2=0.997,F=3 543,DW=1.88
由以上回歸結果可知,修正后的模型不存在自相關,城鎮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增加4.19個百分點。
三、結果分析與結論
以上實證分析的結果與當前的經濟社會現狀相符,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水平的發展進程與第三產業的發展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其理論機制可以這樣解釋:人口較為密集、企業相對集中的城鎮有著一定的購買力,這可以刺激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又可以為城鎮化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而就業機會的增多又可以吸引外來人口和生產要素進一步向城鎮集中,這又促進了城鎮化進程的發展。近些年來,中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比重相對有所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這是產業調整和城鎮化發展的表現。
中國的第三產業與城鎮化水平之間存在嚴格的雙向因果關系。但是第三產業對城鎮化發展的拉動力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中國的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雖然近些年來第三產業的發展持續上升,但是第二產業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依然嚴峻,第二產業的主導地位加速了技術和資本對人工的替代,大量擁有較低素質的產業工人被排擠在外,所以要解決集聚城鎮的人口失業問題,必須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一產業的農產品的加工等或許可以增加勞動力就業,但這畢竟太有限。第二產業雖然可以適度地放緩結構提升的速度,但這不能解決長期問題。因此我們只有利用第三產業門檻低、門類光、就業容量大的優勢,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孕育,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進城鎮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