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討論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中國在這方面的立法還遠遠不夠,從這一現實出發,對精神損害賠償的必要性,賠償數額,適用范圍進行討論。
關鍵詞:精神利益;精神損害賠償;法律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5-0276-02
中國1986年《民法通則》第120條第1款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予以要求賠償損失”。這一條所說的就是人格權的一部分,而這里所說的賠償損失,很顯然即包括財產損失,也包括精神上的損失。可以說,民法通則的規定是對中國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論的重大突破。
人格不是商品,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那么為什么對受害人精神上的損害要用金錢來進行賠償呢,為正確認識精神損害賠償,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這種法律責任的性質。
對精神損害的補償性:精神利益雖不像物質利益那樣用金錢準確的加以衡量,但精神利益在正常、安全,未受到損害時可以向物質利益轉化的,因而,二者又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損害了一個的精神利益,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侵害了其潛在的物質利益,使其對未來物質利益的追求變得不可能。另外,受害人的精神在恢復的過程中,也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如交通費、醫療費、誤工費等這筆費用是由于侵害人的行為所致,理應由侵害人承擔。由此看來,精神損害賠償同財產損害賠償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賠償以損害為前提,損害不能恢復原狀的,就應賠償,而賠償數額主要取決于損害的程度,而不是加害人過錯的輕重。如因服用“梅花K”中毒的幾十名病人將運用法律手段向“梅花K”生產廠家及有關藥材銷售商、廣告代言人提出賠償要求,在此之前南京一患者因服用“梅花K”中毒,獲賠償人民幣貳仟元整。
精神損害賠償,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受害人得到撫慰,平息其因非財產價值被侵害所產生的痛苦,失望和怨恨,內心的創傷,使內心的怨憤得以消散。因而,精神上的損害不能以金錢來計算,它僅具有撫慰性質。例如,“梅花K”中毒案中的受害人中,仍然有3名重病者在住院治療,最重的至今昏迷不醒,沒有脫離死亡線。人的生命是無價,是無法有金錢來衡量,就算賠償受害人再多線,也無法挽回受害人健康的生命,只是給予受害人精神上的撫慰,對侵害人的懲罰性:對侵害人的懲罰性質,可以起到制止或減少侵犯人格權行為發生的作用,這也是確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目的之一。判令加害人對受害人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既是承擔因自己行為而產生的法律責任,又是國家對加害人的一種法律制裁,從而最終起到撫慰受害人,制裁侵權人,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應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精神損害事實:精神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是構成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精神利益是人格權法律關系的客體,精神損害由侵犯人格權的行為引起,但是,侵犯人格權不僅能產生精神上的損害,往往還會隨著財產損害,也就是由精神上的損害而導致了財產上的損害后果,這種財產損害既可能是直接的,又可能是間接的或轉化的,但無論如何,這種財產損害都是現實,客觀的,在各國的民法中都是受到保護的。一般情況下,人的精神利益和人格權是對應的,人的精神利益具有復雜性、廣泛性,不是法律已有規定的人格權所能涵蓋的,因而,在精神損害賠償中存在一般人格權概念,只要侵犯了一般意義上的人格權,就要承擔賠償責任,但這種賠償請求所要求的條件較為嚴格。
2.違法行為:毫無疑問,構成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行為是違法行為。人格權是一項絕對權,任何相對人都富有不侵犯他人人格權的義務,任何侵害、干涉行為都是違法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往往會出現個人的精神利益與社會利益相互沖突的問題。如攝影與肖像權;新聞與隱私權等,對于這種現象,現代各國民法都以行為是否超出一定的范圍界限。一般認為,出于公益目的,在一定范圍之內的而且行為人主觀上并無惡意的妨礙利益的行為并不違法。
3.侵權人有過錯:精神損害賠償責任一般情況下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但這一點并不絕對。精神損害賠償責任適用何種規則,原則取決于造成精神損害的行為本身適用何種規則,例如,新聞報道不實所造成的侵犯適用過錯責任形式,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也是適用過錯責任形式。無論如何,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不應成為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主要標準,確定民事法律責任應主要看損害事實,看侵權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損害程度。行為人的過錯程度是應考慮的因素,是依據之一,但不是主要的。
4.違法行為與精神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侵權人的行為與受害人精神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錯綜復雜,往往一個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精神損害是多方面的,而且持續時間長,并不因侵權人對此做出賠償而立即消失。首先,侵權行為對受害人人格權的侵害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受害人的生命健康,又可能是有關社會價值的名譽、榮譽或自我意識上的精神狀態等,而受害人的精神傷害往往還伴隨著財產的損失。這就是要求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時要掌握一定的度,既要考慮種種侵害方面,又不能盲目地將所有的連鎖損害都進行賠償。其次,侵權人的行為往往不僅僅給受害人帶來精神傷害,其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也會感到痛苦的,如一人死亡,他的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無比傷心。如果名譽權受到侵犯,其家人也會受到影響。對于這種情況,各個國家一般都規定一定范圍內的親屬可要求精神賠償。如深圳市龍崗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了一宗交通事故索賠案,因司機操作不當將正在上班的一職員撞死,該職員的父母和兄妹分別成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原告,原告家境貧寒,父母均在農村,沒有收入來源,且還有一個年僅10歲的妹妹正在上學。該職工的收入是全家的主要生活來源,該職員死后,全家的經濟支柱也倒了。為此原告除索賠死亡賠償費、贍養費外,還索賠精神損失費10萬,法院認為,因被告司機操作不當,是造成該職員死亡的直接原因,應對該職員的死亡而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死者作為家中的唯一青壯年,其死亡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精神痛苦,原告提出的精神損失費10萬元,符合相應的法律規定,法院給予支持,原告成功獲賠精神損失費10萬元。在中國,除父母、配偶、子女等因受害人死亡導致的精神痛苦受償外,其外的侵害,賠償受害人本人的物質和精神損失。精神損害持續的時間往往很長,有些甚至會伴隨受害人終生,如肢體傷殘、機體功能受損等,這種長時間的傷害帶給受害人的痛苦可想而知。因此,在對待因果關系的問題上,不僅要根據時間性、前因后果的原則來確定因果關系,更要考慮到侵害的長期損害后果。另外,還有的認為精神利益的社會性決定了因素果關系也具有社會性,也就是侵權行為對于損害結果的作用往往摻雜著社會因素,如輿論的傳播作用,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
精神損害賠償適用的范圍問題,既是一個法律適用問題,又是一個理論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規定,各國的法律不盡相同,有的采取限制原則,即以法律的明文規定為限,不得任意擴大,有的則作概括規定。中國民法通則采用了限制原則,第120條規定四種人格權在受到侵害時,受害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在實踐中四種人格權以外的人身權受到侵害時,一般也都認為應按照第120條的規定進行處理。主要是以下情況:(1)侵犯公民的生命健康權;(2)侵犯財產權引起的精神損害;(3)因違反合同關系引起的精神損害;(4)婚姻關系中的精神損害賠償。
1.侵犯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在生命健康權受到侵害,特別是受害人致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情況下,會給受害人的肉體和精神上帶來極大的痛苦,僅僅賠償其財產的損失是不夠的。有的國家的法律規定,生命權、健康權受到侵害,予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有的國家甚至把其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再有妨礙或限制他人活動,侵犯自由權的情節嚴重的,也適用于精神損害賠償。
2.侵犯財產權引起的精神損害:中國民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通常認為,對不以恢復原狀的,與所有人的精神利益密切聯系的 價值極大的特定物,所有人有權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法國、日本的民法典明確規定了侵犯財產權引起的非財產損害也應給予精神損害賠償。中國臺灣學者史尚寬先生贊成對侵犯財產權引起的精神損害適用金錢賠償。
3.因違反合同關系引起的精神損害:中國民法沒有規定,因一方不履行合或不完全履行合同,想必將給對方精神上造成一定的損害。但不構成精神損害賠償責任,但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受害人用請求權。正如中國《合同法》第122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的人身,財產權益的,受害人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承擔侵權責任。”
4.婚姻關系中的精神損害賠償:由于夫妻之間一方的過錯導致婚姻關系破裂的情況下,在向人民法院主張人身權利,要求解除婚姻關系的同時,要求過錯方賠償其精神上的損失。這樣,有利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對于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
1.受害人損害的程度:這是確定賠償數額的基本依據。由于精神痛苦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其程度在客觀上不易判斷,不同思想狀況的人承受精神損害的能力也不同。因而,確定損害程度除了考察受害人的主觀意識之外,還應包括所造成的社會影響。
2.侵權人的過錯程度。精神損害賠償有懲罰性因素,因而過錯程度是確定賠償數額的依據之一,另外,侵權人事后是否積極主動地消除影響也應是確定數額考慮的一個方面。
3.侵權人的經濟狀況,賠償時要考慮侵權人的承受能力,以不影響其基本生活為限,但不能把其作為賠償依據,否則會出現類似的情形在不同的案件里賠償數額天壤之別的情況。
除此之外,由于受害人的社會地位、資歷等條件的差別,造成的社會影響不同,這也是損害賠償應考慮的問題。再則,是地域的差別。在中國的發達地區與貧困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制定全國統一的標準不現實的,切實可行的方法是在各地區內確定賠償數額。
雖然中國立法上確定了精神損害賠償,但目前決定的適用范圍過窄,而且規定得過于籠統,沒有賠償標準和數額的一般規定,造成在實際操作中隨意性太大,這些都有待于立法機關對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目前,解決的辦法是,全國各地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臺適應本地區的相應地方性法規。解決中國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帶來的矛盾。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