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能力與知識創新已經成為組織競爭關鍵優勢,很多組織按照組織學習與知識管理創新理論進行了改造。傳統型出版社需要適應復雜多變的內外環境挑戰,這就要求建構學習型出版社。知識創新過程是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互相轉換過程,推進知識創新就要求組織要有學習能力;學習過程也有邊學邊干、搜索學習、科學學習、邊使用邊學習、知識外溢等學習類型。以知識創新模型與組織學習過程類型內在機理為基礎,提出構建學習型出版社幾條路徑與建議。
關鍵詞:組織學習;學習型出版社;知識創新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5-0174-04
引言
組織學習已經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一個組織生存的關鍵優勢資源。對組織學習的研究較早始于20世紀70年代,其基本含義是發現錯誤,并通過重新構建和調整組織而進行修正的過程[1]。由于組織可以將個人知識凝聚在一定方向并給予支持,組織學習與知識創新有著內在的關聯。野中和竹內將組織學習看成一個企業推進知識獲取、創新并使之傳播到整個組織,體現在產品服務和組織體系的能力。野中和竹內還創建了一個知識創新模型,這個知識模型的核心是通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互相轉換(四種類型),使得知識的質量得到很大提高[2]。組織學習的過程有四種類型:邊干邊學、搜索學習、科學學習、邊使用邊學習和知識外溢學習。組織知識既是組織學習的前提,又是其生成的結果,而組織學習是組織知識創新過程與能力。當下學者與企業界強調組織學習與知識創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組織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內外環境的挑戰,只有不斷學習和提高知識創新質量,才能迎接這一“自然選擇”的適應性過程。
當前出版企業同樣面臨復雜性的內外環境挑戰,需要不斷學習與更新組織知識,才能適應這些挑戰。日本學者小林一博曾經在《出版大崩潰》中描繪了日本出版業的悲慘景象,中國出版業的局勢也不容樂觀,尹飛舟等呼吁要做學習研究性的出版人[3]。在這種背景下,有學者指出,建設學習型出版企業一方面旨在回應組織復雜變化情況適應性改變,另一方面也是出版社內部變革的內在要求,有利于凝聚企業競爭優勢路徑的生成[4]。出版社作為傳承文明、傳播知識的專門機構,把它打造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令人驚訝的是大多數出版社對這一問題并未給予應有的重視[5]。出版社是知識密集企業,建構學習型組織不僅僅是因為適應性問題,而且還事關整個中國知識更新問題。面對激烈競爭的圖書市場,出版社只有創建學習型出版社,才能有效解決出版社面臨的問題[6]。
本文擬通過揭示SECI知識創造模型內在邏輯,分析組織學習的四種類型如何才能更有助于知識創新,基于此我們分析當下中國出版社構建學習型出版社促進學習以及生產優質知識的幾個策略。
一、組織知識創新模型與組織學習的四種類型的內在機理
組織在面臨復雜多變的環境下,要想生存就要不斷地創新,但是新產品與新模式往往具有高度的風險性,這是由于創新需要處理復雜的知識,而組織的理性能力往往是有限的。管理知識諸多創新模型的基礎在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區分,盡管學者對于二者定義有所差異,但這一區分是從知識的可表達性角度而言的。所謂顯性知識是指那些能夠清晰地用語言表達的知識,諸如公式、概念體系、圖標、手冊等都是顯性知識的典型代表。顯性知識側重要“know what”,是可以更容易傳遞與積累的清晰知識;所謂隱性知識,主要是指那些難以用語言表達(不是不可能)的知識,隱藏在主體的實踐活動中,或者存在于組織的常規之中,主要側重于“know how”,不少人能夠精致地做出一些產品,但卻不能表達出來。企業之所以具有特殊的氣質難以模仿,一方面是因為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另一方方面主要是隱性知識難以傳遞與學習所致。組織創新的復雜性就是意味著易于處理的知識難以指導實踐,這時候模糊的隱性知識就非常關鍵,往往是一個組織區別另一個組織的重要標志。
野中和竹內的SECI理論將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互相作用稱之為知識轉換,這種知識轉換有四種模式:
第一,他們將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換過程稱為“社會化”,即組織成員個體互動性交流,難以通過概念化的符號、公式、體系傳遞。盡管如此,成員互相交換隱性知識,往往因為更生動因而易于掌握。就組織層面而言,由于隱性知識主要實踐操作層面的知識,因此,往往物化在企業的常規里,這些常規一般是外人難以模仿的。
第二,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換被稱為“外在化”。隱性知識盡管對企業很重要,但是,由于難以表達出來,轉換成為可供研究與創造知識,就限制了隱性知識發展。因此,組織需要促使成員將模糊的隱性知識轉換成為清晰的顯性知識。就組織層面而言,諸多的經驗、常規等需要轉換成為顯性化的手冊、制度等,從而成為企業寶貴財富。
第三,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換被定義為“組合化”。僅僅將隱性知識轉換成為顯性知識還不夠,還要創造性地根據組織目標與現實約束,將顯性知識重新組合、改造,創造出更多的顯性知識。
第四,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換被稱為“內在化”。顯性知識需要轉換成為組織成員實戰經驗以及組織常規知識,才能真正地實現知識創新。僅僅是轉換成為各種各樣的規則、手冊等顯性知識,而不是根據實踐將之內化在組織成員的行動里,就成為空洞的知識。
SECI理論認為,通過這樣的轉換,無論是組織的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質量都得以提升,個人知識就上升到小組知識,最后上升到整個組織的知識,這是一個知識轉換螺旋上升的過程。而知識創新還需要組織的支持,最終形成組織的知識資產。
SECI理論準確地看到了企業知識轉換的過程,刻畫了組織諸多層面的知識創新。但是,這種理論重視的是組織的認知知識、行為知識,卻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情感知識激發功能。情感對于一個組織創新而言,往往起到關鍵性作用,例如,一些企業可能技不如人,實戰操作能力也不如人,但整個組織充滿著積極向上精神以及奮斗的激情,其機會往往會更大一些。近年來一些企業領袖不斷強調情商在組織創新中的地位,就是意識到了組織創新不僅僅是科學制度層面的創新、實踐經驗的更新,而且還體現在情感方面的創新。
不同知識之間的轉換意在說明,無論哪種知識都需要通過學習主體不斷地通過交往、模仿、互相啟發等方式來提升知識創造的質量。知識創造過程是通過組織學習過程來實現的,無論哪種知識轉換形態,都離不開組織成員與組織層面的學習過程。
主流經濟學由于其假設理性經濟人超理性性質,能夠對于市場變化作出及時性的反應,因此學習在新古典模型中的地位就比較弱。但是,隨著西蒙有限理性的提出,學習的必要性就彰顯出來,因為人的理性計算能力與實踐能力是有限的,個人往往通過互相模仿而進行學習,每個人做他人做的事情。模仿成功的個人或組織行為,能夠降低學習成本,但領頭者如果是基于錯誤的信息或信念,跟隨者很可能也會跟著倒霉。個人或組織除了向他人學習外,過去的經驗也會影響學習過程,知識的創造與轉換過程具有路徑依賴的性質,這種路徑依賴同樣能夠節省新的學習成本,但過于關注歷史也可能會導致路徑鎖定,阻礙新學習過程。熟能生巧用經濟學的語言表述就是學習曲線。一些組織在開發某一產品時,前期成本較高,但隨著組織越來越精通其此事,產品無論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得以大幅度提升,企業是沿著某種“學習曲線”的軌跡運作的。一般來說,組織學習過程有五種類型:邊干邊學、搜索學習、科學學習、邊使用邊學習、以及知識外溢學習[7]。
1.邊干邊學類型。邊干邊學是諸多學習類型的基礎,就個人而言,個人工作效率的提高來自于專門化的分工,個人更容易精通某一領域的顯性知識或隱性知識,斯密的制針工廠就是這一類型的典型代表;另外,投資訓練也能夠提升個人效率,如果能夠邊干邊學的學習模式結合起來,更有利于促進個人的工作效率。邊干邊學之所以能夠提升整個組織效率,核心原因在于經驗效應,組織是沿著學習曲線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的。邊干邊學主要是在制造業領域發生的,目的是提高組織成員以及整個組織的技能,提高組織創新能力和生產效率。
2.搜索學習類型。搜索學習主要是與組織活動過程相連,當組織要進行產品創新或設計新的流程,就需要搜索既有的知識以及其他組織的知識。由于企業不可能將所有的知識都考察一遍再創新,因此,組織需要根據既有的知識與戰略目標,在有限的范圍進行搜索,學習其他組織的技能,但其他組織真正實用的知識往往具有模糊性,因此組織搜索學習一般是搜索那些較為成功企業知識,加以模仿或創新。
3.科學學習類型。科學學習是要學習基礎知識,這需要系統的教育,盡管如此,在企業創新階段也可能運用到。科學學習可以擴大組織搜索知識范圍,盡管是沿著某種可能是狹窄的路徑擴展的,而且要多付搜索代價,但組織創新成功的幾率也在增加,它還能為搜索提供重要的工具和理論庫?,F代社會發展很快,過去學會一部分知識就夠用很久的時代已經過去,某一領域的基礎知識也在快速更新?;A知識變更要求組織學習也要不斷地跟進,這也是學習型組織為什么經常派人到大學繼續學習、深造的重要原因。
4.邊使用邊學習類型。在消費者使用產品后的反饋,對于組織學習更重要,邊使用邊學一方面通過對于使用者反饋知識的整理,可以修正那些產品設計的必要缺陷或營銷策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使用過程來改進生產過程,提高產品質量。邊使用邊學習策略與邊干邊學小都運用了反饋機制來修正工作,但邊使用邊學習側重于通過產品使用功能評價進行學習的。
5.知識外溢學習類型。組織學習不可能僅僅局限于一個部門或組織,知識的來源也可能來自于外部。這種外部知識可以通過閱讀期刊、手冊等顯性知識來獲得,也可以通過交往來獲得那些具有模糊的隱性知識,這些隱性知識也可能通過交流越過組織邊界,因此,知識具有外溢性質。組織可以利用這種性質向其他組織、大學以及研究機構學習。一方面組織在知識外溢型學習過程中提高了學習能力與知識創新質量,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大學、研究機構創造知識的積極性。
二、組織學習的路徑對學習型出版社的構建
數字化時代給傳統出版社帶來巨大挑戰,以新媒體為代表的新生力量改變了人們的獲取知識、傳遞信息的模式。新聞出版總署負署長蔣建國指出,新媒體這匹“狼”來了,給傳統新聞出版業帶來了重大沖擊,德國有多家報刊倒閉,美國正在構建三維制造革命[8]。構建學習型出版社的目的在于迎接各種環境變化的挑戰,提升出版社生存競爭能力。當下出版社存在著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短期行為嚴重,缺乏創新精神,其結果是圖書產品大量積壓;營銷方式徘徊于不重視營銷與過度商業炒作的兩端;集約化程度低,而且存在市場分割,等等[9]。這些問題也要求我們要以不斷學習與創新知識思路去尋找新的出路。學習型組織以及知識管理理論近些年來得到廣泛應用,很多企業按照學習型組織理論進行改造,在出版界赫赫有名的湯姆森出版集團就改名為湯姆森學習集團[10]。傳統出版社要想在新環境下生存并壯大起來,需要按照組織學習與知識創新理論進行改造,構建學習型出版社。
通過上述組織學習與知識管理創新理論機制揭示,我們可以為創建學習型出版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出版社本身就是知識密集型企業,其最重要功能是幫助生產知識并傳播知識,因此,出版社不僅僅要學習不斷變化的顯性知識,還要積累隱性知識,使得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轉換螺旋能夠持續下去。知識創新模型所揭示本質是知識螺旋式創新過程,內在地要求出版社要不斷地更新既有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新媒體的挑戰要求出版社不斷學習新的媒介時代數字出版的知識,開拓新領域。中國出版社知識創新層次相對讓然薄弱,特別是創新人才不足比較嚴重。創新隊伍的劣勢集中體現在創新產品上,其中意見最大的是專業圖書內容擂臺,同一專業題材,書名不同,內容大同小異[11]。在注重認知能力學習、實踐能力學習之外,還要從情感角度激發員工創造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熱情,推進知識創新。
選擇合適學習類型,對于建構學習型出版社非常關鍵。但一般來說,每一種學習類型都有其局限性,因此,要構建學習型出版社,盡量要從全面學習的視角來構建出版社學習與知識創新的基本路徑。
第一,邊干邊學有利于促進出版人員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技術水平。無論是平時交流、模仿、師傅帶徒弟等隱性知識學習,還是通過培訓、手冊學習、研討會等顯性知識的交流,都會顯著提升出版社學習能力。出版社要為成員交流提供平臺,通過模仿學習、心得交流、樹立榜樣、激勵先進等途徑,促進邊干邊學活動,從而提升出版社的組織學習能力與知識創新進程。
第二,出版活動重要任務是搜索組織所學要的信息。出版社為了增進學習而要搜索的不僅僅是作者的信息,還要包括市場需求變化的信息。搜集信息時需要辨別、甄選,才能尋找到符合出版社需求的信息。訂購單信息反映了讀者需求的偏好,通過解讀、分析,可以獲取再次向他們銷售圖書的可能性。信息無處不在,但要學好鑒別、撲捉到關鍵信息,采集信息要在平時工作中進行,對時效強的信息要及時利用和開發。有學者指出,現代學科出現縱橫交錯的局面,選題策劃人首先必須是雜家,學識淵博,還要力爭成為學者型專家[12]。這就要求編輯既具有專門技能,又具有廣博知識,最關鍵的是要具有學習創新能力。
第三,基礎科學的學習不僅僅能夠扎實組織成員的業務基本功,而且能夠在此基礎上讓創新變得更容易。例如,現代社會是知識大爆炸時代,各種知識呈現幾何式增長狀態,這就要求編輯人員要時時刻刻更新基礎知識,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充電”。對于出版的產品書籍而言,要不停地創造營銷渠道,進行流程改造,這就需要學習組織學習與知識管理創新的基本知識,以此為基礎才能夠把握瞬息萬變的銷售環境。新的銷售渠道的出現,意味著出版商必須改變其經營方式[13]。為了促進科學學習,出版社要提供便利條件促進基礎性知識的學習,例如加大對教育培訓部門、學習場所、基本設施等硬件的建設,同時為員工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最大限度地促進基礎知識的學習。
第四,信息溝通很重要,例如營銷圖書,需要通過營銷代表、計劃依賴人員以及讀者等相關主體的反饋信息,根據這些反饋的信息不斷學習,宣傳冊將隱性知識轉換成為可以交流的顯性知識。企業一旦發現讀者不滿意地方,應當主動采取補救措施,提供良好的溝通渠道使得讀者順利投訴或提供建議,從而有利于對信息的分析整理,從中找出圖書產品的新創意與營銷服務新內容[14]。
第五,知識外溢性質要求出版社要加強出版社各個環節人員交流,再造組織流程。流程再造關注的重點不僅僅在于編輯、生產、財務、營銷等環節科學化,更要關注各個環節人員的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交流,利用知識外溢性,在交流中不斷將隱性知識轉換成為明晰的顯性知識,將組織學習整體知識轉換成為每個成員的操作實踐中去。知識外溢性還要求出版社加強與同行的交流,通過交流促進知識創新螺旋不斷地升級,提高組織知識創新的質量與組織學習的能力。
結語
學習型出版社的構建有利于傳統出版社適應日趨復雜的環境,通過構建學習型出版社,可以提升出版社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質量與數量,形成出版社知識創新的螺旋,同時,激發組織情感,有助于出版社能夠不斷學習,從而對新環境挑戰更有毅力。學習過程五種類型,有助于理解出版社學習的過程,同時也為出版社構建學習型組織提供了基本路徑。當然,要構建真正能夠適應現代社會復雜挑戰的學習型出版社,僅僅從上述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從更多的理論與實踐視角促進出版社的組織學習與知識創新。
參考文獻:
[1] Argyris C,Schon D A.OrganizationalLearning:A The2 ory ofAction Perspective [M].Reading,AddisonWesley,1978.Argyris C,St
Schon D A.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I:Theory,Method,and Practice [M].Reading,Add2isonWesley,1996.
[2] Takeuchi H,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J].New York (NY)-
Oxford,1995.
[3] 周玉波.資源建設與出版競爭力[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 周永斌,劉軍.學習型出版企業的構建路徑[J].科技與出版,2011,(3).
[5] 杜傳貴.出版社:如何構建學習型組織[J].中國出版,2004,(3).
[6] 戎其玉.創建學習型出版社[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5).
[7] 迪爾克斯,等.組織學習與知識創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 北京圖書訂貨會委員會秘書處.2013年中國出版風向標[M].北京:線裝書局,2013.
[9] 顧金亮.出版企業競爭力評價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10] 周蔚華.出版業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1] 王燕梅,等.出版發行產業鏈研究圖書營銷[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12] 易圖強.圖書選題策劃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3] 貝弗斯托克.圖書營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4] 李琛,吳秋琴.圖書市場營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