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關注城鎮化“量”的同時更應注重城鎮化的“質”。通過對城鎮化質量內涵的分析,構建包括經濟發展質量等六大類20個指標層的評價體系,對陜西省近六年的城鎮化質量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社保體系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質量;指標體系;熵值法;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5-0206-02
一、城鎮化質量的內涵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城鎮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其本質是社會整體質量的提高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最終目標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1]。然而,縱觀中國的城鎮化進程,由于片面注重農村人口轉化、城鎮數量和規模的擴張,負效應開始顯現:第一,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的不協調,“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的城鎮化”[2];第二,中國一直存在的農民工“半市民化”問題,由于戶籍等的限制導致農民工不能完全市民化;第三,在沒有完全考慮城市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推進城鎮化,出現了交通擁堵、房價居高不下,城市貧富差距拉大等一些列“城市病”。諸多問題的凸顯使得人們更加注重城鎮化的“量”與“質”協調發展[3]。
目前國內學者針對城鎮化質量尚未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城鎮化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城鎮化”,所以城鎮化質量研究應以“人”為落腳點。本文認為城鎮化質量的內涵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鎮化質量反映的是城鎮化進程中“人”的生存狀況和生活質量的現狀;二是城鎮化質量要體現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協調性”,包括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協調發展;三是城鎮化質量不能以犧牲農村地區為代價進行城鎮化,高質量的城鎮化表現為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和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趨于一致,城鄉差距逐漸淡化直至消失,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
二、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
城鎮化質量的評價需要依據一定的反映城鎮化質量水平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必須準確反映城鎮化質量的內涵。首先,所選的指標應簡單明確,數據易于收集;其次,所選取的指標應立足于評價目標,體現出城鎮化質量的本質內涵;第三,指標體系應全面,要涵蓋經濟、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最后,評價城鎮化質量的優劣最終要落到“人”,應選取與“人”生產生活相關的指標。
(二)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及評價方法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把城鎮化質量的評價體系分為6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分別為經濟發展質量指標,包括人均GDP、非農產業占GDP比重和單位GDP能耗增長率;社會發展質量指標,包括每千人中高校在校人數、城鎮化率、城市失業率、人口撫養比和每萬人擁有醫生數量;基礎設計質量包括人均道路面積、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數量,互聯網用戶普及率和城市燃氣普及率;生態環境質量指標包括城市空氣質量(二級指標)、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生活質量指標包括住房保障率、居民人年均收入、恩格爾系數和每百戶擁有私家車數量;統籌城鄉發展指標包括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確定指標體系后,本文采用熵值法對城鎮化質量進行定量分析。熵值法是一種客觀賦權方法,通過計算指標的信息熵,根據指標的相對變化程度對系統整體的影響來決定指標的權重。基本原理如下:
(1)設m為各指標,n為年份,m=1,2,…,j;n=1,2,…,i,則原始數據矩陣為X=X11 … X1j
… … …
Xi1 … Xij,第j項指標下第i個年份的指標值所占比重Pij:
Pij=,同量化后得到矩陣P=P11 … P1j
… … …
Pi1 … Pij
(2)指標的信息熵:ej= -PijLn(Pij);指標差異系數:bj=1- ej
(3)權重的計算:W=(w1,w2,…,wj),其中wj=
(4)綜合評價:Zi=wjPij
三、陜西省城鎮化質量的實證分析
(一)陜西省城鎮化質量出現不平衡性
通過上述方法計算各大類的權重,生活質量指標高達35.18%,經濟發展質量指標所占權重達24.07%,基礎設施質量指標所占權重高達18.10%,生態環境指標所占權重為10.15,統籌城鄉與地區發展所占權重為7.10%,社會發展質量5.41%。
目前,陜西省的城鎮化質量出現嚴重的不平衡,權重最高的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質量權重總和超過一半以上,其中人均GDP占比高達17%,居民人年均收入高達8.47%,兩項之和對城鎮化質量的貢獻超過1/4;社會發展質量偏低,僅為5.41%,社會發展質量的二級指標中每千人中高校在校人數對社會發展質量的貢獻為27.18%,這是由于陜西省高校數量較多,高校在校大學生人數相應的占比就較大,在推動城鎮化質量發展中的作用就會有較好的體現,而城鎮化率對社會發展質量的貢獻僅為11.98%,這與陜西的實際情況是相符合的,陜西省的城鎮化率盡管近年來有所增長,但是和東部地區相比城鎮化率還是較低,以后還是要注重城鎮率的提升。
(二)一級指標綜合評價的歷年增長存在差異
通過分析歷年各一級指標增長狀況,很明顯可以發現,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中增長較快的是生活質量,反映在二級指標中就是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穩步增長,由于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帶動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其次增長較快的是經濟發展質量,人均GDP對其貢獻較大,單位GDP能耗增長率次之,單位GDP能耗增長率連年穩步下降,這與陜西省的實際情況是分不開的,陜西省高校眾多,近年來高校與企業產學研相結合成果顯著,加之具有國家級的高新技術開發區,這些利好因素對陜西省未來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提供了可靠保障;增長最為緩慢的就是社會發展質量,近年漲幅較小,這對陜西未來城鎮化質量的推升指明了新的方向,加快城鎮化率的同時加強社會發展質量的提高。
四、陜西省城鎮化質量綜合評價與啟示
陜西省城鎮化質量綜合水平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圖1畫出了陜西城鎮化質量綜合評價水平的變化曲線,盡管城鎮化質量連年提升,且增速明顯,但是城鎮化質量還是比較低,主要原因是陜西省位于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遠遠落后與沿海發達地區,增長緩慢,城鎮化質量提升的動力不足。
綜上所述,陜西省城鎮化質量在不斷提高,速度也明顯加快,城鎮化就是要站在“人”的角度,實現“人的城鎮化”。針對陜西省的實際狀況,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社會發展質量的提升。由上述分析可知,社會發展質量對城鎮化質量的貢獻較小,所以,陜西省未來城鎮化質量的發展應以社會發展質量的提升為重點。從數據分析得出,社會保障方面對社會發展質量貢獻力度較小,主要是陜西社會保障覆蓋率還比較低,未來陜西應加大社會保障的投資力度,關注民生,提高社會發展質量。
第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陜西省單位GDP能耗增長率雖然連年下降,但是其對于經濟發展質量的貢獻度還是較小。目前陜西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是以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為主,不能因為資源豐富,使用資源成本低就去以大量資源投入掩蓋資源利用效率的瑕疵,未來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變經濟增長方式。
第三,優化產業結構。從統計年鑒可以看出,陜西省第二產業占比較大,第三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相比東部發達省市比較滯后,陜西擁有眾多高校、高科技產業園,應采用高校與企業產、學、研相結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城鎮化質量的提升提供動力保證。
參考文獻:
[1] 葉裕民.中國城市化質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1,(7).
[2] 趙雪雁.西北地區城市化質量評價[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4,(5).
[3] 國家城調總隊.建立中國城市化質量評價體系及應用研究[J].統計研究,2005,(7).
[4] 何平,倪蘋.中國城鎮化質量研究[J].統計研究,2013,(6).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