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民環保意識的加強,公眾更加關注企業的環保責任,企業環境責任成為社會焦點之一。近年來,大量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與國內企業相比,外商投資企業被認為具有更高的環境責任,但是外資企業是否具有更高的環境責任?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比浙江省內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環境責任狀況,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企業環境責任;外資企業;本土企業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5-0239-03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經濟趨向于一體化。由于各國貿易壁壘的逐步增加和生產要素的合理化配置,海外直接投資正在經濟全球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力引進海外投資來適應經濟全球化,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全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 175.86億美元,同比增長5.25%。隨著海外投資的增加,大量外資企業以井噴式的速度進入中國。外資企業的進入一方面給投資國帶來了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外資企業的進入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比如文化侵蝕、政治干涉、核心技術流失和環境污染。在中國,政府和公眾對于外資企業采取雙重的態度,一方面,他們希望外資企業能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以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他們也擔心外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威脅本地的生態環境。因此外資企業的環境責任被認為是消除東道國環境擔憂的最好方法。國民在關注外資企業的環境責任時,常常以較為苛刻的態度去對待,認為外資企業往往由發達國家企業組成,這些國家在環境保護的意識和技術上都領先于中國,所以外資企業的環境責任必然優于本土企業。而相對外資企業,中國本土企業生產方式粗放,仍然以環境代價獲得經濟效益,所以企業環境責任必然低于外資企業。但也有學者認為本土企業的環境責任優于外資企業,畢竟外資企業來華主要目的是獲得低成本的勞動力、獲得低價的原材料或者被迫轉移在母國禁止的高污染行業,而本土企業由于政府嚴格的控制和管理,以及處于對母國的愛護,企業環境責任必然優于外資企業。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爭論,展開調查研究,對比中外企業環境責任的狀況。
一、企業環境責任研究現狀
企業環境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Sheldo在1923年首次提出企業社會責任之后,企業社會責任的包含范圍也越來越廣。而經濟與合作組織(OECD)在2000年更是明確指出企業需要可持續的發展,注重企業的環境責任,增加環保意識和清潔生產,必須關注資源的浪費、排放物的減少和經濟的循環利用。這一觀點也是首次在國家層面上明確了企業的環境責任。2003 年世界經濟論壇做出的定義,企業社會責任包括四個方面——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標準、對人的責任、對環境的責任、對社會和經濟福利的廣義貢獻。
Egri and Ralston(2008)曾指出,由于外資企業的活動涉及東道國的資源利用,必然會給東道國帶來環境的負面影響。潘申彪、余妙志(2005)利用中國1986—2003年度江浙滬三省市工業廢氣排放數據進行研究,用Granger方法對三省市指標分別進行了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外資企業或海外投資的增長與環境污染加劇之間的因果關系明顯,外資企業對當地的環境污染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并認為外資企業的環境責任并不理想。陳凌佳(2008)利用中國112座重點城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外資企業對中國生態環境具有較為顯著的負效應。以上的研究都說明在華的外資企業環境責任并不是很理想。
當然外資企業對東道國的環境影響也有積極方面。馬麗(2003)對沿海地區12省市做出面板分析,從環境彈性系數上發現外資企業明顯遏制住了東都環境的惡化。楊萬平(2008)運用改進的熵值法計算對中國6類污染行業分析得到,外資企業的進入,有助于中國環境質量改善。此外,很多學者都認為外資企業有較強的環境責任意識,尤其是嚴格的綠色生產環境標準和技術,對于中國的環境改善起到積極的作用。
反之,根據2012年中國環境報告顯示,中國29個重度污染的行業中,超過60%的為本土企業所擁有,本土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讓人擔憂。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以浙江省的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作為對比對象。浙江省作為中國最早引進外資的省份之一,在2011年外資投資額度超過130億美元,全省超過29 000多家外資企業。同時浙江省作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強省,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綠色GDP概念,全省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企業的環境責任。
本文通過抽樣走訪浙江省內的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設計問卷,本問卷以復旦大學環境與經濟研究中心“關于企業環境態度的報告”為設計基礎,增加和改動適合浙江省企業特點的問題,進行調查。此次調查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主要涉及企業的環境態度,包括企業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態度、清潔生產的必要性、環境監管的主體、“三廢”治理的重要性、消費者綠色需求和綠色市場的關注度以及企業是否嚴格執行ISO14000;另一個方面主要探討企業的環境管理,包括企業是否建立綠色管理目標、是否進行員工環境保護意識的培訓、是否增加環境治理的投資,是否實施清潔生產和綠色設計、是否管理廢棄物的排放和回收以及是否實施綠色管理責任制和綠色溝通。以上問題均包含在問卷設計的16題中,問卷的前8題為企業環境態度,后8題為企業環境管理,所有問題按“5分評價法”回答。前8個問題,用“1”表示“完全同意”,“2”代表“基本同意”,“3”代表“中性”,“4”代表“基本同意”,“5”表示“完全不同意”。后8的問題,“1”表示“完全實現”;“2”代表“經常實施”;“3”代表“中性”,“4”代表“偶爾實現”,“5”表示“從未實施”。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如下:
(一)外資企業的調查結果
(二)本土企業調查結果(見下頁表2):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顯示,所調查的兩類企業的標準偏差偏低,證明調查的結果比較客觀和公正,受訪者對于問題的認同性比較集中,所調查的結果就有一定的代表性。從平均值來看,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的受訪者在同一問題的看法上大致相同,然而這并不意味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有相同水平的環境責任意識和環境管理理念,具體來看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
具體地說,在環境的態度方面,兩種企業的受訪者都具有較高的環境保護意識,他們認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然而,他們仍然認為經濟效益比環境有更重要的利益,相比本土企業的受訪者,外資企業的受訪者具有更專業的環境保護知識,而本土企業的受訪者比外資企業受訪者更加注意環境保護。在環境管理方面,本土企業有更多的熱情和投資在綠色產品和綠色市場方面,而且本土企業更清晰地認識到企業未來的戰略要圍繞可持續發展,然而,在綠色審計方面,本土企業遠遠落后于外資企業??偟膩碚f,不同于以往的研究,雖然外資企業有較高的環境保護技術理念,但是在浙江的外資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和環境管理不如本土企業。
四、對策與建議
(一)對企業的建議
第一,對于外資企業來說,由于外資企業本身具有較高的環保技術和知識,所以外資企業容易忽視新的生態技術和綠色項目的投資,而一味地熱衷于原有技術,外資企業應轉變思路,增加綠色技術和綠色項目的投資,開發環保產品。同時保持東道國和母國相同的環境標準,樹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外資企業形象,在為當地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傳播綠色理念和先進的生態技術,為本土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緩解與東道國國民的生態矛盾。此外,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外資企業的員工比本土企業的員工更缺乏環保意識,而外資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往往都是外國人,如果外資企業的管理者可以增加自身環保意識和環境理念的宣傳,這比本土企業單純地進行員工綠色培訓更加有效和快速,因此提高外資企業管理者環保意識和環境管理理念,是外資企業環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對本土企業來說,盡管本土企業的環保責任在近幾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的企業環境責任,中國的本土企業還有很大的差距。本土企業環境責任的提升往往是被動狀態下完成的,他們迫于政府和社會的壓力以及高額的環境處罰費用。此外浙江省的大多數本土以中小企業為主,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經營理念在企業戰略規劃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土企業應該把環保責任放入企業長遠規劃中,尋找和努力開拓綠色市場和綠色產品所帶來的新商機,增加綠色審計,主動地提升企業環境責任。
第三,無論外資企業還是本土企業,都應加強企業員工的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問卷調查,作者發現企業員工關注自己的經濟利益,并認為環境保護是政府的工作,缺乏實際的行動。因此,企業應不斷加強員工的環保意識培訓;增加每個員工的企業的環境責任,從下而上地建立一整套企業環境責任體系和環境責任培訓計劃,樹立一個負責任的企業形象。
(二)對政府建議
首先,政府需要控制好源頭,嚴格控制企業對于高污染行業的準入制度。就浙江省而言,浙江企業主要以制造業為主,因此,政府應該控制高污染排放企業的行業準入標準。對于外資企業,政府因把重點放在引進高科技、低污染并具有良好環境責任意識的外資企業中,嚴格限制甚至拒絕企業環境責任意識低下的外資企業進入。
其次,在生產的過程中,政府在政策偏向上更加照顧外資企業,外資企業由于有政府優惠政策的支持和保護,潛意識地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意識,并依靠母國較好的環境影響,忽視甚至降低自身在東道國生產的環境標準。相比較而言,政府對于本土企業的綠色生產比較嚴格,而本土企業正是在這種嚴格要求下,企業的環境責任不斷提升。因此,平等地對待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綠色標準,不僅有利于改善本土企業的環境意識,消除本土企業環境歧視,還可以提升外資企業環境責任,形成良性的綠色生產局面。
最后,政府應該建立一個完整的企業環境責任的監管系統,通過問卷發現,無論外資企業還是本土企業都認為環境治理或者環境控制都是政府的職責,因此政府更應該加強監管力度。而傳統的監管加處罰只是對于已發生污染的企業進行管理,沒有一種預防意識。作者希望政府可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系統,包括企業員工的環境意識教育培訓,企業環境管理的指導綱領,綠色生產的政策支持,以及明確的處罰法規。
企業環境責任是一個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環境責任更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只有企業轉變被動的環境責任意識,提倡綠色生產和增加綠色投資,綠色GDP不是政府單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只有企業和政府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讓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Scott Barrett.Trade and envoroment:local versus multinational reforms[J].Enviroment and Dvelopment Economics,2000(5):349-359.
[2] Egri,P Ralston,A..Corporate responsibility: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search from 1998 to 2007[J].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8,Volume 14,Issue 4.
[3] Olive.Sheldon,O.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london:IsaacPitmanSons,1923.
[4] 潘申彪,余妙志.江浙滬三省市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污染的因果關系檢驗[J].國際貿易問題,2005,(12):74-79.
[5] 陳凌佳.FDI環境效應的新檢驗——基于中國112座重點城市的面板數據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8,(9):54-59.
[6] 馬麗,劉衛東,劉毅.外商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對中國沿海地區資源環境影響的機制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3,(10):129-132.
[7] 楊萬平,袁曉玲.對外貿易、FDI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分析——基于中國時間序列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1982—2006[J].世界經濟
研究,2008,(12):62-68.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