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無權處分合同存在有效、效力未定以及無效三種學界爭論,在《物權法》、《合同法司法解釋》紛紛出臺的背景下,反思三種觀點,其所依據的理由未免有些過時。中國物權形式主義要求善意取得物權下的無權處分合同為有效;合同法相關司法解釋的立法意圖佐證了無權處分合同為有效;現今合同法的發展趨勢為規定無權處分合同為有效合同。
關鍵詞:無權處分;物權變動;合同效力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5-0303-02
一、問題的引入
民事行為從其效力上可分為有效、無效以及效力未定。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包括欠缺民事行為能力的行為和無權處分的行為[1]。一般認為無權處分合同當屬無權處分的行為,其效力為未定。《合同法》第51條: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的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該條僅規定了無處處分合同效力有效的條件,對于權利人沒有追認且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后亦未取得處分權時,無權處分合同效力如何,未作明確規定。依據反面解釋認為此時合同無效;但亦有持反對意見的。《合同法司法解釋三》① 第3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很多學者解釋為:相對人以出賣人締約時沒有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實際上是承認了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為有效。但另有人認為該條同樣回避了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問題。
由于對《合同法》和司法解釋的不同解讀,造成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爭議,那么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究竟如何呢?
二、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爭論
1.無權處分合同無效。梁慧星教授認為,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應當區別無權處分行為和無權處分合同兩個效力。德國民法典和臺灣民法采取嚴格區分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的立法理論,將無權處分行為視為物權行為,而將無權處分合同視為債權行為。德國民法典中規定非權利人對標的物所為的處分,經權利人事先允許者,也為有效;前項處分如經權利人事后追認,或因處分人取得標的物時,或權利人成為處分人的繼承人而對其遺產負無限責任時,為有效。中國臺灣民法中規定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所為之處分,經有權利人之承認始生效力;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為處分后,取得其權利者,其處分自始有效。德國民法典和中國臺灣民法的上述條文,通常被解釋為處分行為有效,以區別買賣合同有效。在權利人未追認的情形,僅處分行為無效,而買賣合同的效力不受影響。中國合同法不采該立法理論,對買賣合同一體把握,將處分行為包含在債權合同之中,因此不稱處分行為有效,而規定合同有效。依合同法的規定,出賣他人之物,權利人追認或處分人事后取得處分權,合同有效;反之權利人不追認且處分人事后也未取得處分權,合同無效。這里說的無效不是處分行為無效,而是無權處分的合同無效,即買賣合同無效[2]。
2.無權處分合同效力未定。王利明教授認為從合同法規定來看,如無權處分人實施無權處分行為,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該合同有效。根據法律解釋方法的反面解釋,未經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后未取得處分的,該合同無效。在此期間,無權處分合同處于效力未定狀態。盡管王利明教授還認為不應將無權處分合同都作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處理,而應當區別相對人是否具有善意或惡意。即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如果未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人事后取得處分權,該行為有效,但權利人拒絕追認不得對抗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和善意第三人。如果經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人事后取得處分權,該合同有效[3]。筆者認為王利明教授的觀點雖然考慮到了善意取得制度和善意第三人的區別,并納入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認定當中,但這種無權處分合同依據權利人追認和無權處分人事后取得的前提條件實際還是將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認定為效力未定。
3.無權處分合同有效。韓世遠教授與梁慧星教授的觀點恰好相反,認為中國已經接受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的概念在無權處分場合,合同仍有效,真正效力未定的是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4]。此外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員丁文聯認為合同法第51條的表面文義過于寬泛,必須作出限制解釋以確定此條的核心意義。本條不能由反面得出合同無效。處分行為不影響合同效力,合同效力依然適用合同效力一般原則。而依據合同效力一般原則,實際上承認無權處分合同一般情況下是有效的。
三、無權處分合同效力之我見
在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權處分人事后取得處分權的情況下,三種觀點都承認無權處分合同有效。真正爭論的是在權利人未追認以及無權處分人事后亦未取得處分權的情況下,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如何?在《物權法》、《合同法司法解釋二、三》都已出臺的情況下,應當如何審視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呢?本文認為無權處分合同應當認定為有效。
1.中國物權形式主義要求善意取得物權下的無權處分合同為有效。《物權法》采取物權變動模式為形式主義,即物權的變動需要有效的債權行為另加公示行為[5]。在無權處分場合下,即使權利未加追認、無權處分人事后也未取得處分權,但依據善意取得制度在動產已交付、不動產已登記的情況下,善意第三人是已經取得物權的。而中國物權變動形式主義模式要求物權變動需具備有效的債權行為另加公示行為,所以無權處分合同即債權行為應當為有效。
《物權法》將物權行為的效力和債權行為的效力做了區別對待,一改之前的《擔保法》、《合同法》將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作統一把握。梁慧星教授雖然認為中國沒有采取嚴格區分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的立法理論,但是《物權法》的出臺表明中國已經采取了該種理論。雖然《合同法》《物權法》都屬于一般法,但是依據法律效力的判定規則,同一級別的法律新法優于舊法。因此中國應當按照《物權法》的理論將無權處分合同視為有效。梁慧星教授實際也認同在采取嚴格區分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的立法論下,無權處分合同是有效的。
2.《合同法司法解釋二、三》的立法意圖佐證了無權處分合同為有效。如果說《合同法》第51條反面不能推出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如何,以及合同法并沒有直接規定在未經權利人追認和無權處分人事后未取得處分權下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實際是將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問題給回避了。那《合同法司法解釋二》關于合同效力的認定時盡量將合同解釋為有效合同,以方便合同相對人依據有效合同追求對方當事人違約責任。從這司法解釋意圖上看,將無權處分合同視為有效可以更好保護第三人利益。而將無權處分合同在未追認或事后未取得處分權時規定無效,第三人只能以不當得利要求無權處分人返還財產,或以締約過失責任請求賠償信賴利益,這與主張違約責任要求賠償包括預期利益在內的全部損失是相距甚大的[6]。這不利于對無權處分人的懲罰及對第三人利益的保護。
《合同法司法解釋三》第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其第一款在無權處分場合下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處分權,一方當事人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根據反面解釋,即該無權處分合同有效。如果說不能這樣反面解釋,第2款就更加表明該無權處分合同為有效合同,第2款為出賣人未取得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與支持。而承擔違約責任,即合同有效,依據有效合同承擔違約責任,解除合同更是在合同有效前提下,無效的合同是不存在解除的。
3.合同法的發展趨勢為規定無權處分合同為有效合同。合同法的實踐發展確實表現出無權處分不影響合同效力的趨勢,如2004年版《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3·3(自始不能)(2)條規定:合同訂立時一方當事人無權處置與該合同相關聯之財產的事實本身不影響合同的效力。該規定的注解指出這樣處理的理由:本條2款規定的問題是承諾轉讓或交付財產的當事人無權處分財產,因為他們在訂立合同時沒有所有權或處分權。一些法律體系宣稱在此情況下訂立的買賣合同無效。但在自始不能和理由更為正當的情形,本條第2款認為這種合同應該有效。事實上合同當事人可能甚至經常在合同簽訂之后獲得該財產的所有權或處分權。如果合同當事人沒有取得這些權利,則適用未履行的規則。《歐洲合同法原則》第4:102條(自始不能)也有類似規定。
經濟生活中合同當事人都是先訂立合同,再根據合同與另外的相對人簽訂買賣合同,在不同的當事人之間賺取差價。如果都依據合同簽訂時未取得權利人的追認而認定合同無效勢必影響正常的經濟秩序。
因此筆者認為盡管民法學的大家們對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爭論不斷,但是他們論證自己觀點的理論和法律背景都已過時,在《物權法》、《合同法司法解釋》紛紛出臺的情況下以及合同法最新發展趨勢,無權處分合同在中國應當確立為有效合同。
參考文獻:
[1] 魏振瀛.民法: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68-170.
[2] 梁慧星.如何理解合同法第51條(第3版)[N].人民法院報,2000.
[3] 王利明.合同法新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78
[4] 韓世遠.無權處分與合同效力[N].人民法院報理論專版,1999-11.
[5] 彭誠信,李建華.善意取得合同效力的立法解析與邏輯證成[J].中國法學,2009,(4).
[6] 龔偉.解讀《合同法司法解釋三》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J].房地產法律,2013,(5).[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