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4日,廣東省安全機關公布一起境外情報機構通過網絡策反境內人員,竊取中國軍事機密的案件。案犯李某因泄露機密級軍事秘密13份、秘密級軍事秘密10份,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而被同一境外情報機構策反的,并非僅李某一人。近年來,這一境外情報機構通過網絡實施策反活動,我國先后有20多個省市的40多名境內人員被策反利用。
打工仔通過QQ結識策反者
李某,男,1973年出生,初中文化,四川達州市人。
2000年,李某從家鄉來到沿海城市打工。2011年5月的一天,李某在QQ上收到了一個加他為好友的請求。李某說,當時的備注里面寫的是女的,大概30多歲的樣子。“女網友”熱情體貼,從工作到生活,事事關心,漸漸成為了李某的“知心人”。誰知,一個月以后,“女網友”突然告訴李某,其實“她”是個男的,名字叫“飛哥”。“飛哥”拋出金錢誘惑,讓他偷偷地向國家圖書館訂購了大量只有境內專業人員才能訂購的軍事類書刊。
隨后,“飛哥”通過QQ不斷傳來授意,以每月3000元的報酬,要求李某拍攝當地軍事基地的照片。隨著拍攝范圍不斷擴大,李某的足跡遍布該市的軍事碼頭和艦艇、警備區等,獲得的物質獎勵也更加豐厚。
據辦案人員說,李某提供的書刊大概有100多份,收集報送了軍港碼頭、軍用機場將近2000條部隊的動態信息。他連續不斷地監控拍攝,將大量軍事裝備的照片傳輸到境外。他甚至辭掉了原有的工作,開了一家小食店,作為竊密的據點。每天晚上,李某便躲在閣樓里,通過網絡將大量的國家秘密輸送到境外。
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以來,境外間諜“飛哥”利用“網上書店”、軍事愛好者網站等渠道,在廣東省策反運用12人。在全國范圍內,更有20多個省市的40多名境內人員被“飛哥”策反利用。
大學生網上求助陷圈套
據悉,境外情報機構近年針對中國大陸學生實施了數十次網絡策反活動,以金錢誘使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甚至中學生參與情報搜集、分析和傳遞。
2012年4月,當廣東省某航海學校專科生徐鵬考入該省某重點大學時,他在聊天群里發了一條求助帖。徐鵬的父母都在農村,家里生活不寬裕,他在網上“尋求學費資助2000元”。不久,一網名為“MissQ”的人回帖,詢問了徐鵬的全名、手機號、就讀院校和專業,然后表示愿意提供幫助。徐鵬喜出望外,把銀行卡號告訴對方,第二天就收到2000元人民幣匯款。
徐鵬當時知道的是,“MissQ”是“一家境外投資咨詢公司的研究員”,需要為客戶“搜集解放軍部隊裝備采購方面的期刊資料”,希望徐鵬協助搜集,作為資助學費的回報。徐鵬痛快地答應了,但沒能在航海學校的圖書館找到相關資料,而“MissQ”也未強求。
2012年5月,徐鵬主動聯系“Miss Q”,對方向他提供了一份“田野調查員”的兼職,月薪2000元。
徐鵬所在的廣東某大城市有一個軍港碼頭和一家歷史悠久的造船廠,他的“調研”工作不在田野,而是到軍港拍攝軍事設施和軍艦,到造船廠觀察、記錄在造在修船艦的情況,并將有船艦方位標識的電子地圖做成文檔,提供給“Miss Q”。雙方約定的傳送方法是:手機短信約好時間,這邊徐鵬把加密文檔上傳至網絡硬盤.那邊“MissQ”立即從境外登錄下載。
2013年5月,徐鵬被國家安全機關依法審查。
月供3000元鼓勵報考涉密崗位
廣東安全機關披露的案件中,“飛哥”所屬的境外情報機構,同樣利用網絡渠道收買利用大陸學生。從近年的多起案例看,該境外機構以20歲左右的在讀高校生為主要目標,借助網聊工具、校園論壇、招聘網站等物色“調研員”。“受聘”學生先做一些搜集、整理、匯總的活兒,即便提供的信息不具價值,也會定期收到數百或數千元酬金。
一名安全官員告訴記者,當學生對這種快速的收益上癮后,該間諜機構就會進一步安排更有針對性和機密性的信息搜集任務。如果學生不從,對方會威脅將此前的聯系內容和金錢交易情況報給中國安全部門。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學生被發展為“情報員”,領取固定月薪。當這種控制力達到一定程度,境外情報機構開始安排和支配學生的就業選擇和發展道路。
2012年下半年,浙江某重點大學畢業生宋飛,在招聘網站投遞簡歷。同年12月初,“市場研究公司專員李華”發來郵件,邀宋飛加盟。李華稱,該公司主要業務是為在大陸投資的外資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宋飛的工作是搜集中央政府部門的政策研究資料和撰寫調研報告,報酬在2000元~5萬元不等,高質量報告獎金豐厚。
宋飛先后接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農村工作會議、行業重組、能源產業發展等10項“調研課題”,他通過學校圖書館、論文期刊數據庫、校內學術講座等渠道搜集資料,向李華提交多份“研究報告”。李華隨后要求宋飛積極培養人脈,從政府和有官方背景的智庫、學者那里抓幕后、聽觀點,“拉關系的錢全由公司出”。2013年1月,宋飛著手報考公務員,李華表示全力支持,為讓宋飛全心備考,還暫時停掉“調研課題”,并提供每月3000元生活補助。李華還對宋飛報考的基層公務員崗位提出異議,因為“對公司獲取信息沒有幫助”,建議他報考省級機關、智囊和研究部門。
高校成為境外情報機構策反高發區
在網絡策反學生的案例中,境外情報機構主要以積極兌現酬金的形式吸引和黏住學生,兼以要挾等手段。涉案學生多數是個體行為,較為惡劣的案例中,境外間諜會誘導、建議學生發展自己的同學。
2008年四川成都某高校就發生一起“窩案”:本科生吳某通過Skype找英語聊友,結識自稱“外籍華商”的境外間諜。吳某介紹同學馮某加入,馮某又在校內論壇發布招聘廣告,吸收同校研究生劉某、趙某。4人均在聯系初期即覺察到對方“網特”身份,但仍簽訂“保密工作合同”,先后提供國內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大量內部期刊資料,其中包括多份“秘密級”刊物。案發時,4人共獲得報酬4萬余元。
據統計,2012年以來,校園案發率上升,僅由該境外情報機構實施、被國家安全機關依法審查的網絡策反境內學生案件,就有近30起,遍及中國大陸10余省市。
(據《環球時報》、央視、新華網)
延伸閱讀:原中新社記者為境外提供中央機密文件
2013年8月,某境外網站全文刊發了一份中央機密文件,隨后多家網站進行轉載,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北京警方迅速成立專案組,全力開展調查工作。經大量調查,警方最終鎖定了犯罪嫌疑人高瑜(女,70歲,北京市朝陽區人)。今年4月24日,高瑜被抓獲。因涉嫌為境外非法提供國家秘密,高瑜已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2013年6月,高瑜通過他人獲得了中央機密文件的復印件后,將內容逐字錄入成電子版保存,隨后將該電子版通過互聯網提供給某境外網站負責人。該網站將文件進行了全文刊登,引發多家網站轉載。
高瑜原為中新社記者,1989年擔任《經濟學周報》副總編,不久該報被停刊。同年6月30日,高瑜被捕,1990年8月28日獲釋。1993年10月,高瑜再次被捕,隨后被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泄露國家機密罪”,判處其有期徒刑6年、剝奪政治權利1年、沒收其800元“贓款”。1999年2月15日,高瑜以保外就醫的名義獲釋。此次是其第3次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