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絲鑲嵌又稱細金工藝,是將金、銀、銅拉成絲,運用各種技法制成各種首飾、器物等裝飾品。它是一門傳承久遠、工藝精巧的手工技藝,曾是“燕京八絕”之一,也曾是歷代皇家御用工藝。這項技藝曾經隨著封建王朝的衰落,幾近消失。2008年,花絲鑲嵌工藝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事花絲鑲嵌制作長達50多年的白靜宜,成為這項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歷史悠久起源于漢代,物料珍貴制作工藝復雜
花絲鑲嵌可以追溯到漢代。在漢代,已出現成形的金絲編,并有非常細致、精巧和完整的花絲鑲嵌作品。明代花絲鑲嵌達到巔峰階段,上至帝后的皇冠,下至后妃命婦的禮飾配飾,均大量采用花絲工藝,留下大量經典傳世作品。清代,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花絲鑲嵌逐步走向專業化生產,全行業分為拔絲、實鏨、攢煉、鑲嵌、點翠、包金、燒藍等11個專業。
辛亥革命后,宮廷藝術散落民間,金店、銀樓紛紛開張。據統計,僅北京就達百多家,花絲鑲嵌行業極為興旺。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北京花絲鑲嵌廠,將花絲鑲嵌制品作為贈送給外賓的國禮和重要出口創匯產品。到21世紀,花絲鑲嵌已經有更大的創新,如金、K金、銀、玉相結合,作品更為燦爛華麗,也更表現出構思的奇妙。
花絲鑲嵌作品的珍貴,不僅僅體現在金銀細軟等材料的價值上,更重要的是制作工藝的復雜。制作一件成熟的花絲鑲嵌工藝品,至少需要半年以上,十幾個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花絲鑲嵌,是“花絲”和“鑲嵌”兩種金屬制作工藝的合稱。花絲是指把金、銀等貴金屬拉成細絲,采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造型,制成各種工藝品和首飾;鑲嵌是指采用挫、鎪、捶、悶、打、崩、擠、鑲等技法,把金、銀薄片錘打成器皿,然后鏨出花紋圖案,再鑲上珠玉寶石制成工藝品和飾物。花絲工藝品和首飾上往往鑲有各種寶石,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故此人們將這兩種工藝合稱花絲鑲嵌。單以工序的繁瑣程度而論,花絲鑲嵌在“燕京八絕”中位居前列。
花絲鑲嵌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白靜宜
花絲鑲嵌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白靜宜,今年已經72歲,從事這項技藝制作已經有50多年。白靜宜自幼就鐘情于繪畫,年少時一心想要考上美術學院。但機緣巧合下,1961年,她被挑選進入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跟隨技藝精湛的老一輩藝人從事花絲鑲嵌技藝的制作和設計。第二年,她被下放到位于通州的北京花絲鑲嵌廠工作,從此與花絲鑲嵌結下了半個世紀的情緣。
白靜宜剛到花絲鑲嵌廠,就被分到了設計室。在那里,她師從珠寶設計名家吳可男學習設計。也是在設計室,白靜宜遇到了自己的終身伴侶。她的先生從事鏨刻工藝,夫婦二人珠聯璧合。因為此前花絲鑲嵌很少有專門從事設計的人,白靜宜這批人成為花絲鑲嵌行業的第一批設計者。
上世紀70年代初,30歲出頭、技藝精湛的白靜宜成為設計室主任。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工藝美術行業迎來了春天,花絲鑲嵌達到頂峰,北京通州地區曾被譽為中國的花絲鑲嵌產業基地,輝煌一時。也是在這個時期,白靜宜創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其中,她最得意的一件作品,就是和老師吳可男一起設計的金絲鑲嵌擺件《鳳鳴鐘》。這件作品采用中國傳統題材中鳳凰的造型,巧妙地融中西文化于一體。1983年在東南亞地區鉆石首飾設計比賽中,《鳳鳴鐘》獲最佳設計獎。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花絲鑲嵌作品,在國際上榮獲的最高權威獎項。
上世紀80年代末,花絲鑲嵌制品出口訂單數量銳減,花絲廠漸漸陷入困境。2002年,北京花絲鑲嵌廠破產。之后,不少技工改行,目前能夠繼續從事花絲鑲嵌行業的僅50余人。國內多數以個人為單位的小作坊,也處在艱難經營的狀況中。
北京花絲鑲嵌廠破產之后,在其他同事沒事干的時候,白靜宜可一直沒閑著。總有人慕名而來要求她設計作品,應湖南進出口總公司要求制作的金玉地動儀,就是她這個時期的作品。
2008年,花絲鑲嵌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白靜宜被確定為這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對于花絲鑲嵌來說,因為要用到很多貴重的金屬和寶石,靠個人的能力是很難做到收徒傳藝的。所以,我想必須要找個有實力的公司一起合作,做出東西來,這些技藝才能得到傳承。可是,大部分找我的企業老板都是希望我給他們趕緊做東西出來,立刻就賺錢見效益,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是絕對不可能的。”白靜宜說,找她的珠寶商很多,可是他們的思路都與自己傳承的初衷不符,她不知道該怎么實現自己的想法,直到昭儀新天地珠寶公司的老總王昭儀的出現。
古稀之年還在堅守,希望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2009年春節后的一天,王昭儀登門拜訪白靜宜,表示公司希望弘揚與傳承花絲鑲嵌文化,將東方首飾藝術與風采展示于世界舞臺。“她要給我設立工作室,恢復花絲鑲嵌的幾十種工藝,然后做出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精品,搞展覽對外宣傳并永久保存。這個特別符合我的思路,結果我們一拍即合。”
昭儀新天地珠寶公司達成了與白靜宜的合作,于2010年2月成立了以花絲鑲嵌技藝為核心技術,集研發、展示、設計加工、文化傳播與市場推廣為一體的綜合性傳承基地——白靜宜大師工作室。之前在花絲廠下崗的老工人,很多都來到這里恢復制作花絲鑲嵌,白靜宜的女兒也在這個基地從事花絲鑲嵌的工作。白靜宜每周都要到基地去給這里的設計師、工人指導技術,她希望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讓這一歷史悠久的中國宮廷藝術經典,重獲生命力,走向市場,享譽世界。
工作室成立4年來,白靜宜大量查閱歷史資料,反復參觀博物館珍藏品,和工作室同仁一道,仿制了明朝金絲編織的金翼善冠、花絲鑲嵌點翠鳳冠、清代皇后朝冠,以及漢、唐、宋、元、明、清的六朝花絲鑲嵌的首飾藝術精品60余件。這些精美絕倫的花絲鑲嵌作品,為花絲鑲嵌技藝的有序傳承提供了珍貴而豐富的實物資料。
如今在昭儀珠寶公司,白靜宜參與設計并指導制作的花絲鑲嵌作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古代留下來的收藏品的仿制,這部分作品并不對外銷售;另一部分就是珠寶的高級定制。白靜宜認為,由于花絲鑲嵌工藝產品用料珍奇且全由手工操作,不可能批量生產,它們實際上是珠寶奢侈品的一種,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它所面對的市場,應該是真正懂得這門工藝、相對小眾的市場。
白靜宜現在最擔心的,還是花絲鑲嵌的傳承問題。由于花絲鑲嵌工藝制作難度大,程序復雜,且人才培養周期長,難以形成規模化、系統化的培養模式,這就造成了熟練工匠后繼乏人、老齡化嚴重等問題。“北京目前只有十幾個人懂此技術,且平均年齡超過50歲”,加之手工藝制作長期以來“藏在深閨”,人們對其缺乏了解和認識,學習者相對不多。“培養一個徒弟,所需的時間、精力和財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一般學個三四年,也只能學到個皮毛,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耐心真正地學習這項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