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許昌花木產業集群在中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中具有代表性,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強競爭優勢,但仍面臨升級的挑戰。提高分工水平、優化組織結構、健全市場體系和支持體系、創建集群品牌是集群的基本升級戰略。
關鍵詞:花木產業;集群;升級戰略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054-03
許昌花木產業集群發端于許昌市的鄢陵縣,鄢陵花木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在20世紀90年代后迅速發展,隨后擴展之周邊縣區。2011全市花木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6萬公頃,擁有各類花木企業800多家,其中,種植規模30公頃以上的企業60多家,65公頃以上的18家。從事花木種植的專業戶、重點戶1.2萬戶,年產各類花木17.4億株(盆),產品涵蓋綠化苗木、盆花盆景、鮮花切花、草皮地被四大系列2 400多個品種,銷往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年產值達60億元。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花木生產銷售集散地,被稱為”中國花木之都”。但許昌花木產業集群與中國多數農業產業集群一樣,仍存在以下問題:分工水平不高,產業鏈條短;大型龍頭骨干企業少,企業間網絡關系松散;技術力量薄弱,科技研發力不強;企業戰略定位雷同,產品結構不合理;不支持體系不完善等。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化條件下,實現集群升級、從而保持競爭優勢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
一、提高分工水平,增強集群競爭優勢
專業化分工是集群企業效率提升的重要源泉。通過分工,每個企業都專注于自己所擅長的業務,進而通過專業化的能力來提升產品的價值;集群價值網內的花木企業和各類中介服務企業之間形成了高度的社會分工關系,每個成員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定位,依靠其特有的核心能力專門從事某項業務或價值創造活動,共同滿足顧客對于花木產品購買的各種價值需求[1]。花木產業集群完善的分工體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業鏈環節的分工。從育種、小苗繁育、不同規格花木種植、綠化工程、養護和產品加工等形成一個基本產業鏈。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不同規模企業和不同技術能力企業在花木產業鏈的各環節具有不同的定位,實施專業化生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而提升價值創造能力。二是職能分工。企業內的各項職能被分離出來,由專業企業專司某項職能,這是社會分工的深化要求,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花木產業可以實現的職能分工有:(1)播種、栽種,除草、施肥等生產環節的分工,這些職能可由專門公司進行,由于這些公司是專業化的,不僅生產效率高,而且生產設備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從而節約生產成本。(2)花木產品出圃采挖、包裝、運輸等銷售和運輸環節的分工,如果這些職能由專業物流公司進行,同樣提高效率和節約交易成本。(3)支持體系和相關產業的分工。花木種植需要特種花藥、化肥、農機具設備,花木產品的銷售需要包裝箱(袋)以及綜合物流企業提供的倉儲設備和運輸工具等等,所以配套企業關系著集群內整體產業鏈的價值創造,對集群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如輔助機構配套,農業產業集群就會降低產業的交易成本,擴大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2]。許昌花木產業集群處于分工初級階段,如大、中、小企業在產業鏈環節分工不夠合理、存在“小而全”、“大而全”問題;播種、栽種,除草、施肥等生產環節沒有專門公司,物流也多由個體和散戶承擔;配套產業剛剛發育。因而,推動分工深化是推動集群升級的首要環節。
二、優化組織結構,推動企業合作
花木產業集群開始于農戶的小規模種植,目前,農戶仍然是種植的主體。隨著花木市場需求高度化,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已成為未來苗木產業發展的方向。小、散、亂的種植方式遇到了挑戰,走規模化、企業化是必然趨勢。
首先,要優化集群組織結構,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如鄢陵縣規劃建設名優花木生產科技園區,著力打造花木產業的“航空母艦”。2007年8月,開始規劃建設名優花木生產科技園區,涉及4個鄉鎮42個行政村,總面積80平方公里,耕地10萬畝。在園區建設上,突出產業支撐、花木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公司化運作等建設方向。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推進土地規模流轉,吸引大型花木公司進入。目前,已吸引規模花木企業上百家。規模企業進入園區,有效地改變了“原子狀”的集群組織結構,推動集群向壟斷競爭格局方向發展;同時,規模企業的標準化種植模式起到了示范和帶動作用,為花木產業發展由粗放經營走向集約經營奠定了基礎。
其次,加強集群農戶、花木企業之間的有效合作。分工與合作是一個錢幣兩個面,在分工基礎上實現合作是提高產業集群競爭能力又一重要途徑。產業集群的基礎特征是產業關聯性,其競爭優勢不是來自于簡單的企業集聚,而是集群內部成員之間的密切合作和協同效應,成員之間的關聯關系是產業集群協同效應的基礎[3]。花木生產方式具有自身的特點,也具有一般農業的特征。花農在種植環節各自為戰,與其他農產品生產者相同,受市場變化影響較大;在銷售環節,由于信息不對稱,則處于更弱勢的地位。推動合作是花木企業集群升級的重要戰略,合作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農戶與農戶合作,即小規模種植戶通過合作組織和其他形式結成利益共同體,解決花木種植環節的規模經濟與單品種種植的矛盾。二是農戶與企業合作、企業與企業合作。合資、租賃、兼并等是合作方式之一;由龍頭企業與農戶共同興辦種植基地,形成了“龍頭企業 +基地 + 農戶”的模式也具有可行性。三是以花木經銷大戶為核心,組建花木營銷公司或聯合體,共同開拓市場。由于花木生產的特殊性,經營者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引導農戶和農戶、農戶和企業達成平等互利的關系是實現穩固合作的前提,關鍵是推行平等合同,強化合同管理。合作者之間應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則,簽訂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穩定企業與農戶之間的關系[4]。
三、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健全市場體系和技術支持體系
近幾年,國內花卉市場競爭激烈,國外花卉產品沖擊較大。在生產環節,花卉業最大的問題是低層次的惡性競爭,品牌效應難以發揮;在流通環節,買賣雙方信息嚴重不對稱,流通組織化程度低。要盡快改變低層次競爭局面,在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就必須建立健全花卉市場體系,消除花卉產業無序競爭的局面。因此,要加大花卉市場秩序的整治力度,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秩序。目前應大力發展以苗木配送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專業營銷企業,解決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提高花卉業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花卉信息網絡化建設,培育多元化的花卉流通主體、建立產業預警機制。充分發揮協會的優勢,使其真正成為花卉生產團體、花農的銷售組織依托。協會要定期不定期地召開交流會、專家教授報告會、花卉企業家聯誼會,組建信息平臺,通過開通專家熱線電話、互聯網等方式向企業和廣大花卉種植農戶定期發布花卉信息,提供人才和技術服務,實現知識信息的有效傳播和資源共享。
花卉產品科技含量高,科技支撐體系的建設滯后于生產發展的需要,已經成為中國花卉產業順利發展的瓶頸之一。近年來,國外花卉產品大量涌入國內市場,花卉企業如不盡快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科技含量,將會在競爭中喪失優勢。提高集群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途徑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發揮大企業研發優勢。大企業往往直接聯結市場,具有信息靈通的優勢;也具有科技及設備水平較高、資金雄厚等優勢。在花卉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規模企業在花卉科技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尤其重要。二是在集群中,依托行業協會組成一支相對松散卻又結合緊密的花卉科技隊伍是又一條途徑。由花卉協會組織科技人員在信息、技術、良種、設備等方面的交流,總結實踐中的種植經驗,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然后通過《花卉科技簡報》和其他形式對花農不定期進行指導,可以有效地提升整個集群的知識水平。三是政府與行業組織要溝通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科技協作渠道,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整合科研力量,積極組織科技攻關,重點研發集群適銷對路和有前景的新產品;要建立花卉種苗繁育基地和生產示范基地,加強產品質量標準和標準化技術規程的實施。 "
四、完善產業政策,創建集群品牌
政府在花木產業發展中有其重要作用,政府要進一步完善花卉產業政策,為花木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集群規模擴張、產業升級過程中,地方政府不僅可以有所作為,而且強有力的政府推動對一些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政府的強力推動必須同市場需求的方向和規模相適應,還必須同地方創業家的生長及知識傳播通道的建設有機結合[5]。
加大花卉產業政策扶持力度。根據花卉產業化需求制定有利于花卉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法規,創新財政支持機制,建立特色產業激勵機制。在苗木生產上爭取農業開發扶貧資金、小額貸款等惠農涉農資金項目;對發展勢頭好、帶動力度大、輻射能力強的產業園區應給予一定的財政激勵,如安排一定的資金扶持建立花卉組培中心、花卉市場建設等;對生產技術標準和產品標準的制定,標準實施及培訓給予財政支持。
增強政府機構對花卉發展的組織、協調、服務功能。縣、鄉政府要營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打造發展平臺。在土地流轉、信貸支持、用水用電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花木產業。加強行業管理,加大依法行政力度,杜絕制假售假行為,保護花農合法利益,為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政府應開展推動花木產銷信息統計與網絡平臺建設等,積極開展各類培訓活動。政府要增強做好花卉產業的社會化服務,搞好花卉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服務。產前,重點解決協調花農用地等問題;產中,做好農業生產災害性天氣等氣象的預測預報和基礎設施;產后,重點解決好花卉的出口檢疫,完善花卉出口檢疫手段。
品牌是市場無形的“通行證”。應從區域性因素中有效挖掘農產品特有的歷史、地理、自然資源、傳統風俗等元素,從中提煉區域品牌的核心價值,將其作為區域品牌定位的基礎[6]。政府可通過權威機構開展各種各樣的調查,如品質調查,提高集群的美譽度。建設花木產業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通過事件營銷、體驗營銷、會展營銷及文化營銷的策略來提高區域品牌的知名度[6] ,政府要積極組織企業、花農開展創建名牌活動,把產品的質量提升作為重點,把標準化作為質量提升的突破口,在此基礎上,對區域花木整體形象進行策劃、包裝,加大花卉品牌的宣傳力度,擴大許昌花木產業集群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卓素燕.基于顧客價值創造的花木企業經營模式創新研究[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28-31.
[2] "張淑霞.農業產業集群價值鏈體系的結構與測量研究——以臨安山核桃產業為例[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2:6.
[3] "白孝忠,何艷.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及動力機制分析——以湖南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4):1-5.
[4] "張小青.基于集群機理的農業產業集群成長障礙與路徑分析[J].經濟問題,2009,(1):69-71.
[5] "苗長虹,魏也華.分工深化、知識創造與產業集群成長——河南鄢陵縣花木產業的案例研究[J].地理研究,2009,(4).
[6] "張月莉.農業產業集群區域品牌資產形成機理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22).
[責任編輯 "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