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資本、人力資本是大學生實現就業的重要因素。通過對山東省兩所高效的調查訪談,構建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影響Logistis模型,明確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影響效應。研究發現,發現大學生傳統社會資本正在解構,現代社會資本還沒有完全形成,大學生就業過程中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就業選擇均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應努力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同時,積極拓寬大學生社會資本,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關鍵詞: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大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175-02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就業難”已成為高校畢業生面臨的一大難題,大學生的順利“就業”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及家庭生活的正常發展,同時也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學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量的實踐研究證明,即使在市場經濟較發達的地區,社會資本對個人職業地位的獲得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社會資本作為重要的資源和關系網絡,有利于彌補大學生就業信息的不對稱,降低就業成本,能夠較好地提高就業質量和實現自主擇業。本研究試圖從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雙重作用的視角,構建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Logistis模型,分析兩種資本因素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影響效應,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參考依據。
一、模型選擇與變量選取
(一)模型選擇
由于大學生就業具有二元分類的變量特征,因此我們選取Logistis回歸模型進行研究。Logistis回歸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在一定條件下個體呈現某種狀態的概率,比較在不同自變量組合下個體呈現某種狀態的相對可能性。Logistis回歸模型沒有變量分布的假設,也不要求假設指標存在多元正態分布,因而在影響因素分析研究中應用比較廣泛。
(二)變量選取與變量定義
大學生就業與否是一個典型的二元選擇變量,我們可以將已經成功就業的賦以數值1,未就業的賦以數值0來表示。考慮到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以及資料的可取性,大學生社會資本主要包括家庭社會資本和個人社會資本兩個方面;人力資本主要包括專業學習成績、實踐經驗和個人能力等三個方面。家庭社會資本主要由父親社會網絡規模、網絡水平、網絡密度、網差和網頂來衡量,社會網絡規模父親平時交往的人數50人以下,50~100人,101~150人,150人以上,分別賦以1~4分;網絡規模父親交往人群中的職業聲望均值來衡量;網絡密度交往人群中親戚好朋友的比重10%以下,10%~30%,31%~50%,50%以上,分別賦以1~4分;網差由交往人群中不同職業個數來衡量;網頂由交往人群中職業聲望最高數值來衡量。個人社會資本主要由大學生社會關系積累度和同學關系交往度來衡量,社會關系積累度由社會關系很不廣泛、不太廣泛、廣泛、比較廣泛、非常廣泛,分別賦以1~5分;同學關系交往度與同學交往很不廣泛、不太廣泛、廣泛、比較廣泛、非常廣泛,分別賦以1~5分。專業學習成績獲得過獎學金賦以1分,未獲得過獎學金賦以0分;實踐經驗參與賦以1分,未參與賦以0分;個人能力主要由就業認證和個人綜合素質來衡量,其中有各種職業資格證書,賦以1分,沒有賦以0分,中共黨員賦以1分,其他賦以0分,擔任過賦以1分,未擔任過賦以0分。
二、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影響效應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
課題組成員對山東省兩所大學,2012屆畢業生進行了調查訪談,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56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426份,問卷回收率為91.2%,有效率為93.4%。
(二)大學生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狀況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我們借助SPSS20.0統計軟件,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父親社會網絡規模較大,其中與平時交往人數50人以下的僅占0.6%,50~100人的占33.2%,100~150人的占40.7%,150人以上的占20.5%;就網絡水平來看,平均網絡水平較低,差異較大,最大值與最小值差58個單位;就網絡密度來看,在城市化、科層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平均社會網絡密度較低,差異較小,其中網絡密度在1分以下的僅占4.7%,4分以上的10.1%;就網差來看,網差較大,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19個單位,其中交往人群職業個數5種以下的僅占被調查大學生數的0.2%,15種以上的占15.7%,10~15種的占55.6%。就大學生個人社會資本而言,雖大學生社會關系積累度較低,不到平均值2.5,但同學關系交往度較高,達到4.1,遠遠超過平均值2.5。就專業成績而言,被調查大學生獲獎學金均值為0.56;參加過專業實習的均值為0.82;擁有職業就業資格證書的均值為0.58;是中共黨員的均值為0.26;曾經擔任過學生主要干部的均值為0.34。
(三)大學生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影響實證分析
根據所獲得的調查數據,運用SPSS20.0統計軟件,構建大學生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影響Logistiic回歸模型,能夠獲得大學生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影響效應,得出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主要包括就業資格證書的獲取、政治面貌、擔任主要干部經歷。其主要影響力大小依次為:當其他變量保持不變時,擔任過主要行政職務的大學生比沒有擔任過行政職務的大學生就業率高1.2個單位;擁有就業資格證書的大學生比沒有就業資格證書的大學生就業率高1.1個單位;父親社會網網頂越高一級,大學生就業機率就高0.9個單位;父親社會網絡規模越高一級,大學生就業率就高0.9個單位;黨員比一般學生,就業率高0.9個單位;有社會實踐鍛煉的大學生比沒有進行社會實踐鍛煉的學生,就業率高0.8個單位;獲得獎學金的大學生比沒有獲得獎學金的大學生就業率高1.0個單位;大學生社會關系越高一級,就業率高0.4個單位;大學生同學交往關系越高一級,就業率高0.4個單位;父親社會網網差越高一級,大學生就業率就高0.2個單位;父親社會網網絡密度越高一級,大學生就業率就高0.1個單位;父親社會網網絡水平越高一級,大學生就業率就高0.1個單位。
三、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第一,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產生重要作用再次得到了驗證。這說明,隨著中國人才市場的不斷開放和制度建設的完善,人力資本的作用不斷凸顯出來。在開放競爭的經濟社會中,個人只有通過自身的能力才能獲得相應的報酬和地位。第二,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產生一定的作用,其中家庭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影響較大,個人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影響較小。這說明,大學生社會關系網主要局限于家庭和學校,社會資源相對貧乏,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家庭社會資本越豐富,越容易接觸到社會地位較高的“關鍵人”,越容易就業,進一步驗證了李楠的社會資源理論。第三,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個人能力素質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說明,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和自身綜合素質,正確處理好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關系,不斷積累和靈活運用社會資本。
(二)政策建議
第一,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人力資本。一要轉變應試教育教學觀念,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明確職業規劃;二要積極探討教育教學規律,注重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三要多渠道建立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增強大學生社會認知能力和適應能力;四要通過積極參與各項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豐富大學生社會關系網絡,增加社會資本存量;五要注重就業技能的培養,利用業余時間,獲取各種就業資格證書,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實現與用人單位的對接性,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第二,構建多元化的大學生社會資本,積累豐富的社會網絡資源。一要積極開發家庭親緣關系中的社會資本;二要主動參與社會交往,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從社會團體和社會組織中獲取稀缺資源;三要拓展高校社會資本,學校應通過建立學校董事會、就業促進會、產學研聯合等形式,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同時利用大學生自我展現平臺和素質教育課程學習,提高大學生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第三,拓寬就業崗位,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一要拓寬大學生就業崗位,建立政府就業責任制度;二要不斷完善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建立高校大學生就業網絡信息系統,為大學生提供充分、透明的就業信息;三要通過法律和相關政策進一步完善與市場相匹配的就業制度,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就業市場的公平與公正,限制招聘過程中的戶籍、生源地、性別等歧視現象,創造平等的就業環境與條件。
參考文獻:
[1] "黃敬寶.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假設與檢驗[J].企業經濟,2012,(9).
[2] "謝有長,寧陶.論社會資本對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意義及啟示[J].廣西社會科學,2011,(8).
[3] "倪偉.論社會資本對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意義及啟示[J].廣西社會科學,2011,(8).
[4] "岳昌君,程飛.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對高校畢業生求職途徑的影響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10).
[5] "賴德勝,孟大虎,蘇麗鋒.替代還是互補 —大學生就業中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聯合作用機制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1).
[6] "孟大虎,蘇麗鋒,施璐璐.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大學生就業研究綜述[J].經濟學動態,2012,(1).
[責任編輯 " 安世友]